編者按:2020年,一場突發的疫情使快消行業面臨集體大考。商場門店流量下滑,宅經濟悄然發展,休閒零食萬億市場藍海出現……消費行業或迎來新一輪的重新洗牌。
隨著消費升級和新消費群體的興起,網紅帶貨、社群營銷……新興的營銷模式又會給快消業帶來哪些改變?
搜狐財經推出《新消費觀察》欄目。專題旨在結合當前經濟形勢,解讀餐飲、零食、乳業、酒業等公司的新動態和新興模式,為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啟示。
第17期關注的企業為近日發布上市後首份虧損財報的海底撈。
半年淨利虧損9.6億元,同比下降205.7%,這是餐飲龍頭海底撈交出的疫情下業績成績單。
對於淨利的大幅度下降,海底撈在財報中歸因為受到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門店短暫關閉,客流量減少,加上員工成本和財務成本增加等。
但與近10億的淨利虧損不相匹配的是,海底撈今年上半年營收97.60億元,同比下降幅度只有16.5%,營收受疫情衝擊並未如淨利樣嚴重。
搜狐財經注意到,海底撈上半年淨利大幅虧損,有很大一筆虧損是出現在了紙面上,並非實際運營虧損,僅折舊攤銷一項,上半年就有近13億元,同比增加近60%。
疫情影響給海底撈帶來的並不只有危機,在年初餐飲企業「疫情之下活不過三個月」的輿情下,金融機構對餐飲企業加大了資金支持力度,海底撈僅上半年就獲得銀行超過30億元貸款支持。
折舊攤銷、員工成本多增加近9億元
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損失慘重,「疫情之下活不過三個月」在上半年被餐飲企業反覆提起。
作為火鍋業的龍頭品牌,從營收上看,疫情對海底撈上半年經營業績總體影響有限。
而近10億的虧損中,從財報上看,海底撈停業期間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業租金相關開支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除海底撈提到的員工成本和財務成本外,主要體現在其大幅增長的折舊和攤銷費用。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折舊與攤銷費高達12.9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3億元增加了4.67億元,同比增加56%。這同比多增加的折舊攤銷,就佔了其上半年虧損額近一半。
大額計提折舊和攤銷對企業而言有不少「好處」。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搜狐財經表示,計提攤銷可以既可以對財務報表進行洗澡,將各種虧損集中在某一期處理,也可以用於抵稅、對利潤做處理,是很常見的會計處理方式。
實際上,疫情爆發之前,海底撈從2019年上市後,便開始大額計提折舊攤銷費用。2019年年報顯示,海底撈去年共折舊攤銷18.9億元,比2018年同期整整多計提了12億元。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海底撈「趁機」攤銷了更多的費用,截至6月30日該部分費用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的70%。對此,搜狐財經詢問了海底撈媒體中心,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而海底撈提到的員工成本確實是餐飲企業的重要「負擔」。門店停業的46天直接砍斷了海底撈等企業90%以上的收入來源,而員工薪資作為剛性開支直接壓垮了不少中小餐飲企業。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升至40.74億元,增加4.23億元,同比增長11.6%,佔收入比重從31.2%增至41.7%。
相比於去年同期,海底撈今年上半年折舊攤銷和員工成本合計增加8.9億元,在營收下滑下,這兩筆增加數額吞噬了大量利潤。
而員工成本增加下,海底撈員工數卻減少一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員工總數從2019年底的102793名員工降至92179名,半年間減少了一萬餘名員工。
一增一減下,海底撈人均成本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有小幅提升。以上半年員工人數計算,海底撈投在每個員工上的成本4.43萬元,而2019年同期僅4.15萬。
疫情期間獲32億貸款,近期斥1.5億收購新餐飲品牌
疫情期間大範圍的停業狀況使不少企業表示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彼時,不少媒體報導餐飲企業現金流出現緊張,「餐飲企業難以撐過三個月」成為關注熱點。
而作為餐飲業龍頭的海底撈,情況並未如此危機。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撈資產淨額106.3億元,資產負債率2.2%,銀行結餘及現金22.2億元。加之其上半年營收及子公司營收,事實上,海底撈帳上現金足以支持其停業46天及後期繼續運轉。
但在「餐飲企業難以撐過三個月」的輿情之下,行業龍頭海底撈仍獲得了來自銀行的信貸支持。今年2月,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共向海底撈授予信貸資金21億元,用於緩解其現金流「吃緊」。
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資本負債比率達38.1%,銀行借款33.05億元。其中,上半年新增銀行借款32.38億元。
貸款的增加也使得海底撈的財務成本上升。其財務成本從上年同期1.02億元增至1.83億元,大增79.2%。對此,海底撈表示,主要由於業務擴張,導致租賃負債的利息增加,以及銀行借款的利息增加。
據搜狐財經估算,上半年其新增財務成本約為0.81億元,對應其期末銀行借款金額,粗略計算,海底撈上半年所獲銀行貸款利率約在4.9%。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6月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06%,今年上半年新發放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是5.94%。
除此之外,海底撈在財報中表示,截至6月30日,其仍有銀行授信22.14億元人民幣尚未動用。
由此看來,海底撈疫情期間藉機獲得了大量來自銀行的貸款和授信,也提高了海底撈的擴張能力。
近日,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將斥資近1.5億元收購位於中國和紐約的兩大餐飲品牌及旗下多家餐廳。
公告顯示,海底撈旗下全資公司四川新派於9月4日訂立漢舍協議,以1.2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澍海80%的股權;全資公司Haidilao Singapore以30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76萬元)收購80%的HN&T Holdings已發行及發行在外普通股。
據悉,本次收購的上海澍海持有「漢舍中國菜」在北京、上海及杭州經營的9家中餐廳,HN&T Holdings為紐約的兩家餐廳。
海底撈方面表示,作為集團整體增長策略的一部分,其計劃橫向領域收購優質資源,增強其市場地位和競爭力。
翻臺率、單店營收接連下滑,增長乏力尋求多品牌擴張
除多品牌的橫向擴展外,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也並未停止擴張開店的腳步。
半年報顯示,海底撈全球門店從2019年12月31日的768家增至2020年6月30日的935家。也就是說,海底撈上半年新開餐廳173家,相當於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店開業。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上半年的開店速度甚至超過了疫情爆發之前的新店增速。2019年全年,海底撈共新開308 家店,相當於平均1.2天開一家新店。
財報顯示,海底撈上半年在中國大陸門店共868家,一線城市門店為212家,二線門店為389家,三線及以下門店為267家,營收分別為20.19億、38.01億和24.51億,分別佔總營收22%、41.5%和26.7%。
與2019年同期相比,海底撈一、二線門店營收佔比下降,三線門店營收貢獻上升。此外,其門店數量主要增長在二三線城市,下沉趨勢明顯;一線門店增長乏力,一年來僅增長了66家。
此外,海底撈上半年的平均翻臺率從2019年同期的4.8次/天降至3.3次/天,跌至歷年翻臺率的最低點。
據往年財報顯示,海底撈2018年的翻臺率達到5次/天,一二線城市翻臺率分別為5.1/天和5.3次/天,為近年來翻臺率最高水平。
而今年上半年,海底撈一線城市翻臺率為3次/天,二線城市為3.5次/天,三線及以下城市為3.6次/天。
在疫情爆發之前,海底撈的翻臺率已經呈下降趨勢。2019年,海底撈平均翻臺率從2018年的5次/天降至4.8次/天,系近年來首次出現下滑,其中一、二線城市翻臺率均下降0.4個百分點。
此外,海底撈的單店營收貢獻也延續了2019年的下滑趨勢。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單店日均銷售額由去年同期的12.4萬元整體下跌27.2%至9.8萬元。其中,一線城市單店營收從去年同期13.4萬元跌至9.7萬元,跌幅達38%。
隨著單一餐飲品類的逐漸飽和,近年來海底撈多次進行多品牌擴張。早在2019年3月,海底撈附屬公司Hai Di Lao Holdings Pte. Ltd.斥資2.04億元收購北京優鼎優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權。
對於海底撈此次以1.5億元收購兩家新的餐飲品牌的行為,食品產業師朱丹蓬對搜狐財經表示:「作為火鍋龍頭品牌,海底撈目前面臨業績增長乏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此次進行多品牌擴張意在減少其對火鍋業務的依賴,但關鍵在於如何規劃實施落地變現。」
內容來源: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