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是在抗戰中由紅軍改編而成,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下轄115師、120師、129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有個團是八路軍「模範青年團」,團長26歲犧牲,被稱是129師重大損失。
這位團長名叫丁思林,1913年4月出生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丁家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5月他參加紅軍,第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紅四方面軍中,他從一名戰士一直升到了團長。
抗戰爆發後,丁思林擔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1營營長,參加過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香城固等著名戰鬥。1938年8月,「新1團」成立,隸屬八路軍129師386旅,丁思林擔任新1團的團長。
1939年2月,「掃蕩」冀南的日軍以主力部隊向棗強、冀縣地區合擊,僅以一部分兵力守備已佔城鎮和維持後方補給線。得到情報後,丁思林帶領新1團連續襲擊威縣、曲周等縣城,有意激怒日寇,誘敵出城。
被激怒的日軍果然中計,抽調第10師團40聯隊一部,派出汽車9輛,運載一個加強步兵中隊,向威縣以南進犯,鑽進了八路軍「口袋」。 在曲周縣香城固的伏擊戰中,丁思林全殲來犯的日軍,打死鬼子250餘名。
此戰粉碎了日軍破壞冀南根據地的陰謀。因表現出色,新1團被朱老總稱讚為「模範青年團」。 在這次戰鬥中,丁思林表現出了他的英勇頑強和靈活機動,受到了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部首長的肯定。
1939年7月,日軍抽調5萬餘人,對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丁思林團長率領新1團對太谷至分水嶺一帶敵軍展開遊擊戰,連續對太谷縣黃桂鎮、榆社縣雲簇鎮的日軍進行夜襲。7月5日,日軍109師團107聯隊3000多人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丁思林率新1團在雲族鎮同敵人激戰兩天,在掩護部隊撤退時,他主動擔負阻擊任務,激戰中頭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6歲。丁思林團長犧牲了,但這次戰役卻成功在榆武一帶阻滯了東進的日寇主力。後來,129師鄧政委專門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悼念丁思林,稱讚他是一個英勇頑強、機動靈活的好的指揮員,他的犧牲是全師的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