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道蘇聯已經參戰,為何蘇聯還要裝作不知道?其實有講究

2020-12-13 騰訊網

韓戰爆發時,美國空軍與蘇聯近衛空軍早就已經交手過很多次。理論上來說,雙方隔著幾十米都已經能夠看到對方的絡腮鬍子,那身份已經不言而喻。但是蘇聯方面卻始終保持很神秘的狀態,根本不想正面與對方對抗,甚至蘇聯方面還強制性的要求自己的軍隊不得說蘇聯話,只能說中國話。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蘇聯方面不願意正面承認這個事情呢?其實背後有講究。

如果大家看過世界通史,應該會知道,美蘇爭霸存在三個階段,而史達林所統帥的蘇聯其實正處在第一階段。那時候美國的實力依舊是非常強大,蘇聯雖然也非常厲害,但從整體的戰略上來說還是處於守勢的。因此雙方的交手,美國可以表現得更加具有進攻性,而蘇聯則需要更加保守一些,不然的話恐怕自身會吃虧。甚至當時有人提出,如果就在史達林時代與美國開戰,那麼蘇聯和美國誰贏誰輸都不一定,但能確定的是不管誰贏都會付出巨大代價。所以史達林不願意承受這種壓力。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史達林不像赫魯雪夫,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政治家。既然在軍事的直接對撞之中無法保證取得勝利,那麼就應該利用政治手段,運用技巧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史達林的政策有一點,那就是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談判桌上來進行,誰都不會打破規矩撕破臉皮。我們可以說這是史達林的政治手段,也可以說這是史達林的保守。但的確是因為史達林的這些規矩,所以才保證了世界大規模的熱戰沒有爆發。

當然了,有的人提出一個意見,那就是當美國人把力量深深的陷入到東方世界的時候,史達林完全可以在東柏林地區施加壓力,然後以軍力威脅西歐。這樣做即不會爆發戰爭,也可以迫使美國人戰略性的收縮,不再肆無忌憚的攻打朝鮮。這麼做的確有圍魏救趙的感覺,但事實上真正操作起來有點不好。為什麼呢?因為朝鮮對於美蘇兩國來說,真的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我們從當年他給朝鮮選領導人的方式就能看出來。

所以為了一個朝鮮,然後要冒著打世界大戰的危險去攻打敵方的基地,這麼做的代價太大,獲利實在太小。因此對於史達林來說,這場戰爭本身就沒那麼重要,他也不需要全力出手,他只想穩妥之中獲得收益。

因此我們在思考歷史的時候,不僅僅要看到戰爭的戰略問題,同時也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當時的世界大局。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之下,讓美蘇兩國圍繞著朝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對決,基本上不可能,至於說去襲擊歐洲,那更加是天方夜譚。

而且大家可不要忘了,即使在當年,西歐世界已經普遍的衰落,但是他們手上還是有些百戰精兵,那可不是像普通軍隊那樣懦弱。所以這些計劃實施起來都不靠譜,還不如保持穩妥。

相關焦點

  •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上)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二戰進入到了戰爭後期,雖然世界打的一塌糊塗,但是軍事實力特別強的美國依舊保持中立,其實不是因為美國不願意參戰,而是因為法西斯根本不給美國任何的參戰理由,美國其實後期是非常想出來維護和平的,但是根據美國的國情和德國和日本不給他參戰的理由,美國想要出戰的困難非常難,但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讓美國突破了重重險阻,也瞬間改變了世界格局。
  • 韓戰,蘇聯空軍冒充志願軍參戰美國心知肚明,為何敢怒不敢言
    引言韓戰期間,在鴨綠江南岸廣沃平原的上方,有一條「米格走廊」,這裡是蘇聯米格-15戰鬥機攔截美國轟炸我軍補給線的空中戰場,不可一世的美國空軍多次在這裡折戟沉沙。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認為在「米格走廊」上和美軍作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部隊。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蘇德邊境上,突然出現了大批德國坦克,鋼鐵的履帶滾滾向前,此時還沉浸在夢中的蘇聯士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德軍俘虜。
  • 抗美援朝,此國秘密援助我們,美國其實知道,卻為何秘而不宣?
    可能大家只知道在韓戰中,參戰的國家有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然後就是美軍等1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軍隊,其實不然啊,當時我們的陣營中其實也有一個國家參戰了,只不過是秘密的援助我們,大家知道是哪個國家嗎?其實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應該還是很好猜的。
  •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下)
    日本寧願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蘇聯,日本為何害怕蘇聯?經過這一戰日本明白蘇聯還是不要招惹為好,所以雙方都在邊境上囤積了大量的軍隊,都是害怕對方打過來,日本巔峰時期的關東軍有80萬,而蘇聯也在西伯利亞地區駐紮了具有冬季作戰的60萬蘇軍,雙方形成了對峙狀態,而美國這時候保持中立,大發戰爭財,把自己的武器賣給各個國家,自己賺了個盆滿缽豐,戰爭前期,世界戰局基本上就是這樣的,進攻的還在進攻,防守的還在防守
  • 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
    導語: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眾所周知,二戰前期美國是沒有參與戰鬥的,他參戰的契機在於「日本突襲珍珠港」。1941年12月份,美國全面向日本宣戰,並在不久之後派遣航母運送轟炸機實施轟炸,正式打響太平洋戰爭的第一槍,隨後雙方海軍展開交鋒。美國的加入,緩解了各大戰線的壓力,日德兩國不得不增添兵力,抵擋同盟國軍隊的反撲。希德勒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氣得不行,他十分害怕美國參戰,一直不去主動招惹,結果日本就如此堂而皇之的拉他下水,簡直就是「豬隊友」般的操作。
  • 難怪蘇聯敗給美國,巔峰時期蘇聯同美國還是有差距,只怪自不量力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形成了兩個超級國家,這兩個國家分別是蘇聯和美國。巔峰時期蘇聯的國土面積可達2200萬平方公裡,而美國也有950萬平方公裡。從國土面積上來看,蘇聯的國土面積是美國的兩倍還要多。但是在隨後的美蘇冷戰當中,蘇聯卻節節敗退,無法同美國競爭,最後敗給了美國,只能夠走向分裂的道路。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面對法西斯盟友德國的請求,以及對蘇聯豐富資源的渴望,日本還是無法下定出兵蘇聯的決定,卻選擇派出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企圖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放棄幫助盟友攻擊蘇聯,挑起與美國的戰爭,日本的這一操作不僅出乎各國的意料,也成功將美國推向了法西斯的對立面。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成功讓法西斯勢力走向滅亡,奠定二戰後的新秩序。那麼,日本為何出現這一重大決策失誤呢?
  • 二戰後蘇聯一直不服美國,為何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卻主動認慫?
    一直不服美國的蘇聯,為何在這場危機中主動認慫?事實上蘇聯當時是輸了一籌的,至少在氣勢上輸了一籌,當時美國已經全面封鎖了古巴海域,任何船隻都無法再出入古巴,而蘇聯當時並沒有大力發展航母,所以並不具備遠洋打擊能力,蘇聯在撤出古巴飛彈的船隻甚至遭到美國的盤查,表面上是雙贏,但包括赫魯雪夫在內的蘇聯領導人心裡清楚,在這場較量中,蘇聯是輸了一籌的,這個在赫魯雪夫的回憶錄裡好像有提到過。
  • 二戰結束時,美國有大量轟炸機航母和原子彈,為何沒向蘇聯進攻
    二戰時期,美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他麼是唯一一個本土沒被破壞,甚至完全沒經歷戰爭的國家。強大的工業實力讓美國將軍隊送往世界各地參戰,並最終主導了二戰的勝利。和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的百廢待興不同,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還有數十艘航母,幾千架轟炸機沒用。很多人認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的戰爭很快就會開始。然而美軍在兵力和武器都有大量優勢的情況下,卻沒有選擇進攻蘇聯,原因為何呢。首先美國並不是沒有這種想法,只不過和美國的戰略方向、處事風格都有很大偏差。
  • 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一直慫恿美國打蘇聯
    英國首相邱吉爾聯合巴頓等美軍高級將領,強烈要求對蘇聯採取強硬措施,英國人甚至制定了代號為「不可思議」閃電戰的對蘇作戰計劃。按照英國人制定的計劃,美英將於7月1日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不過這項計劃遭到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拒絕,美國人拒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英國和蘇聯有何仇怨,為何邱吉爾要慫恿美國打蘇聯?
  • 冷戰時,蘇聯軍隊的全稱是什麼?蘇聯紅軍為何改名?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世界上大多數事物都是隨著時間不斷發展的,一成不變的很少很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部隊的名稱變化,其實部隊名稱變化和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例如部隊編制,例如戰爭,例如部隊軍種等等。大家肯定都知道我國軍隊最開始叫紅軍,後來叫八路軍,最後叫人民解放軍。那蘇聯紅軍,威名遠揚,本來好好聽的名字,冷戰時卻為何突然「改名換姓」?上面也說了,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最開始就叫中國工農紅軍,這也是跟著蘇聯老大哥「蘇聯紅軍」叫的。
  • 冷戰後期,蘇聯已經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為何美國還要針對它?
    以重建美國的軍事力量為手段,依靠美國強大的國家實力,對蘇聯的經濟、外交政策變得強硬,對蘇聯的經濟制裁更加嚴格,這也是兩國政治體系不同造成的分分合合。在布希時期,蘇聯已經開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美國對蘇提供援助,但是有條件的支持。
  • 曾經的蘇聯到底有多強大?看看這些就知道了
    一個是曾經殖民半個地球的大英帝國,一個是現在依舊還是世界霸主的美國,剩下一個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聯的崛起是在二戰之後,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重工業很快到達了一個十分恐怖的狀態,以至於當時只有同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才能和其抗衡。但可惜的是這個強大且偉大的國家在1991年的那個聖誕節解體了。我們都知道,蘇聯的解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窮兵黷武導致的經濟危機。
  • 美國比蘇聯更好打?為什麼日本放棄向蘇聯開戰,而去對抗美國?
    那麼在二戰中,日本為何不選擇向曾經的手下敗將蘇聯開戰,而是要跟軍事實力遠超自己的美國對抗?難道日本認為是美國比蘇聯更好打?其實日本軍隊對美軍的軍事實力有過預估,它也知道美軍會憑藉著國內的軍工業成為世界級的大國。但是日本與德國是一條戰線上的,當時的德國通過「巴巴羅薩」計劃佔領了蘇聯的許多重要城市,德國軍隊認為蘇聯是必敗無疑的。
  • 對越反擊戰:越南岌岌可危,為何蘇聯不肯出兵相助?此人有話說
    對越反擊戰:越南岌岌可危,為何蘇聯不肯出兵相助?此人有話說從1960年開始,一直到1969年,在此期間,中蘇關係便一直在慢慢惡化。甚至到了1969年年底,蘇聯還在我國邊境不斷地增兵,嚴重的威脅到了我國領土安全。
  • 二戰結束,美國有100艘航母萬架轟炸機,為何不趁機進攻蘇聯?
    隨後美國也開始介入戰爭中,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索取利益,並沒有在戰場上消耗多少兵力,直到二戰末期,日本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多機會,便在美國的珍珠港大搞轟炸事件,引發太平洋戰爭。日本這一作死行為也將自己陷入絕境,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陷入冷戰局面,按理來說,當時的美國具有上百艘航母和上萬架轟炸機,為何不向蘇聯直接發動進攻呢?
  • 蘇聯是世界頂級強國,為何奈何不了一個小小的芬蘭?
    這場戰爭中,世界一流強國蘇聯投入了上百萬軍隊悍然入侵北歐小國芬蘭。眾所周知,蘇聯是世界最大的國家、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擁有發達的工業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僅僅軍隊就有500多萬,而被入侵的對象芬蘭只是一個不入流的歐洲小國,全國人口不過370萬人,軍隊只有3.3萬。但面對蘇聯的百萬大軍,芬蘭卻進行了頑強抵抗,竟把蘇軍打得傷亡過半,狼狽不堪,顏面盡失,被迫和芬蘭籤訂和約。
  • 美軍如不直接參戰,蘇聯和英國能否擊敗德國?切忌誇大美援的作用
    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的核心點,它不是因為美國作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給蘇聯和英國提供了多少戰略物資和飛機大炮坦克,那不是決定性因素。同樣在德軍「失敗的起點」庫爾斯克戰役後期,原本德軍在南線取得了相當進展,按照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的判斷,儘管北線情況不容樂觀,但是德軍仍然有取得會戰勝利的可能,前提是繼續進攻和增派援兵。然而希特勒卻虎頭蛇尾地終止了作戰,原因很簡單,美英盟軍登陸了義大利,他需要從東線抽調部隊馳援,所以德軍在東線兩場關鍵戰役的失利,其實都與西線有關。
  • 如果美國不投原子彈,那麼蘇聯滅了關東軍後,會直接佔領日本嗎?
    二、千島群島上早就有俄國滲透的移民、僑民,故而俄國早就惦記上了屬於日本的千島群島。三、一九四五年美國佔領日本本土已經是大勢所趨,故而軍事科技實力遠不及美國,且習慣於欺軟怕硬的蘇聯根本不敢染指日本本土:一九四五年美國已經將原子彈用於實戰;而靠竊取美國原子彈技術的蘇聯一九四九年才試爆成功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