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
說到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清朝,作為我國古代最後一個也是最繁榮的封建王朝,清朝也是一個對於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封建王朝之一,很多很多現代社會的雛形其實早在清朝就得以確立。而只要提及清朝,除了近代之時因為海禁和閉關鎖國所以人為的脫離世界潮流以至於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恥辱之外,印象最為深刻的可能就是一個個紅頂官帽了,每一頂紅頂官帽的主人都擁有著顯赫的身世,他們就是清朝的親王,清朝可以說是歷史潮流之上非常奇怪反常的一個節點。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就是王權的不斷加強,其他的對王權有所幹擾的權力都被以各種方式進行打壓遏制,明朝朱元璋廢丞相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但清朝卻不同,除了王權之外,清朝的社會上存在著一股非常強大的權力,他們不是大臣,而是皇室一脈的分支,他們就是親王。
當滿清入關之後,由於本身種族與中原漢族不同,本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滿族開始大肆打壓漢族之人,在清朝初年的很長一段時間之中,漢族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漢人可以為官,但是絕對不可能接觸到最高權力,更不可能做出高級決策,清朝初年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便是這一政策方針的最好寫照。而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正是與清朝的親王有關,那就是清朝末年大名鼎鼎恭親王奕欣的住宅,位於北京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恭王府總佔地面積約6萬餘平方米,其中構造精巧,結構精細,奇珍異樹數不勝數,眾多房屋氣勢恢宏,府邸分為東西中三路,由大量四合院組成,在其為長約一百六十餘米的二層後樓。中路的建築是恭王府的主體,大殿後殿延樓渾然一體。沖天的飛簷似乎昭示著這座府邸主人身份的不凡,作為一座如此傑出的府邸,它的幾代主人也更是地位尊崇,似乎每一個都擁有著操縱朝政的通天之能,恭王府在歷史尊貴至極,它的前身原是清代乾隆朝著名權臣和珅的宅第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這兩位的名頭相信不用我說大家都會了解,一個在歷史上都能排得上號的大奸臣,一個當朝皇帝的親弟弟,再加上最後一位主人恭親王,這三位大能的時期重合起來,大概也就是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正因如此恭王府也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此言絕對不虛。恭王府其自身蘊含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它具有著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恭王府本身整體就是一個巨大的文物,一個見證了中國古代最後一個三百多年的龐然大物由盛轉衰歷程的目擊者與親歷者。
正是因為恭王府本身獨有的風景和巨大的歷史價值,現在恭王府被評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風景區。原來的封建王府現在已然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每年這裡都是遊人如織,吸引著無數國內外旅客前往遊覽。作為一個聲名遠播的旅遊景點,恭王府不僅帶動了當地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更是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收入之中的相當一部分也被用作王府本身的修繕與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恭王府也是被保護的十分完好,並沒有隨著歲月和時間的流逝而遭到破壞與損毀,即使在歷經幾百年的時光淘洗之下,也幾乎保存著原來的樣子。
由此可見,封建王朝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蹟照樣可以對現代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正面影響,而恭王府保護開發的成功範例也可以為之後的文物開發提供借鑑和經驗,這啟示我們對於之前朝代的文物古蹟一定要在加以保護的前提之下進行開發,只有這樣才能儘量減少對文物古蹟的損壞,從而產生長遠的可持續利益。而無論從景觀價值還是文物文化價值來說,恭王府絕對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