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聽!羅振宇校友回華中大分享「時間的朋友」
12月6日下午
思維造物董事長
得到App創始人
羅振宇
回到母校華中科技大學
和師生座談
與HUSTer們分享
什麼是「時間的朋友」
並鼓勵大家多讀書
小科馬上帶你直擊精彩現場
校黨委書記邵新宇、副校長許曉東帶羅振宇參觀了學校地標建築,並介紹了華中大近年來的發展。
「18歲的時候你在哪,你的一生都會被它打下印記。」羅振宇1994年從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畢業。30年後的今天,他重返母校,在梧桐語問學中心明德報告廳,做客第69期華中大校友大講堂和第199期心靈之約講座。
作為新聞學院院友,羅振宇說:「母校是什麼?這個話還是從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流傳出去的——母校就是自己可以罵,卻不允許別人罵一句的地方。」
「學校能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是這群人。」羅振宇以自己與校友張小龍、孟晚舟的交往舉例,他說,校友之間「想像中的認同」,會在某一天讓各自的成長帶來的價值照耀在彼此身上。
對於「時間的朋友」,羅振宇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同學和校友,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隨時隨刻要加入一個由活物構成的共同體。什麼叫『活』?『活』並不意味著TA是植物還是動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長,TA也在長,你們是一塊兒的。但凡在這樣的共同體中,總有一天,你將受惠於你的小夥伴,這就是『時間的朋友』!」
「我在華中大四年受到的最大恩惠,也是過往三十年我自己最大的一個競爭力,就是多讀書。」羅振宇在與學生交流時回憶,他大學期間在圖書館把馬恩選集讀了一遍。他認為,讀書其實是走一條路,這條路通向什麼地方,你並不知道,但正因為你走在路上,你才會獲得一些機遇,別人會以最適合的方式撞一下你的腰。
在華中大的四年裡,羅振宇用大塊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大量書籍。他說自己很感謝那段時光,因為這樣的時間與心境,以後都不會再有。在大學建立的這一點點優勢,足以抵擋之後在知識領域遇見的一切不確定性。「我要向三十年前在這個校園裡讀書的歲月,脫帽致敬。」
羅振宇回憶,有一次他去聽中文系鄭在瀛教授的一個講座,老教授遲到了,進了教室以後,說他在家讀《楚辭》。鄭教授操著方言說:「『楚辭』好啊!美啊!」「《楚辭》不僅是要讀,而且要吟誦。」隨後,他就念了幾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羅振宇清楚地記得,那天晚上他三步並作兩步回到了宿舍,把擺在床頭很久沒動過的《楚辭》翻開來讀。
「這樣的機緣,在人生當中其實太少了。」羅振宇告訴學弟學妹們,大學畢業之後,這種機緣幾乎不會再有,因為大家可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焦慮。在匆忙的人生趕考路上,像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文學史、文學批評史、中國通史這樣「大塊頭」成系統的書,大家很難再有機會系統去讀了。
現場一個8歲的小姑娘問羅振宇:「你一天看多少本書?」羅振宇說,到了一定歲數,看書的方式也會發生改變。現在自己並非一本本地讀書,而是帶著問題去看書,經常是把一個問題的相關書籍都儘量地翻閱完。
羅振宇在接受專訪時說,這個時代對創業者的要求不是高了,而是低了。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好處是,你只需要做自己的長板,無論是你的創業夥伴、你的同事,還是社會基礎支持系統,都會變得越來越強悍,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別的事情可以分包給整個社會系統來完成。
羅振宇鼓勵華中大學子:「如果要說有什麼創業心得,那就是你有這個念頭,那就勇敢地去創業吧!」
演講之前,羅振宇和新聞學院教師代表進行了座談。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文字 / 長江日報記者 郭麗霞
王瀟瀟 粟曉麗
記者團 武丹萍
圖片 / 朱必勇
視頻 / 艾婷 粟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