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2020-12-21 重樓逾陀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

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以佛陀學綱的四聖諦約於有漏無漏相對說,苦集是有漏,滅道是無漏;約有為無為相對說,苦集道是有為,滅諦是無為。故除有漏無漏外,一切法亦能攝於有為和無為法。有為法所攝者為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行法四;無為法所攝有三;故總攝一切法者共七十五法。

五蘊有有漏、無漏2種:能攝一切有為法的是有漏的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而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無漏五蘊。色等五蘊是有為法的自體。將品類差別的諸有為法,約其同類的和合積聚起來,是為蘊的定義。

色蘊所包含的是五根、五境及無表等十一種色法。

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組織有情生命的原料;五境是指色聲香味觸等宇宙萬有的現象;無表是指無形無象無可表示的色法。

色有二義:

(一)質礙的意思,即有體積而佔有空間的東西,兩一碰面就互相對礙。

(二)變壞的意思。故有此二義者,即名為色,即等於近人所說的物質。

受本為隨觸所感而生,故應種種不同,唯亦能以苦樂舍三受統攝之。

(一)接觸到客觀的環境,如果是適意的快感,內心起一種適意的情緒,名為樂受;

(二)接觸到的客觀外境,如是不適意的痛感,內心起一種不悅的情緒,就名苦受;

(三)另有一種中庸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樂的感覺,即名舍受。

受隨於所依的不同,可分為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的六受,六受各有苦樂舍三受,共成十八受。受蘊所攝者為一心所法。

想蘊:為大地法中的心所法之一,以取一切事物的現象和義象,為他的體性。在這無限差別的表象作用上,再加以構思、綜合、聯想、了解、分析而成具體的概念,進一步更為所取的境相,安立種種的名言,為想蘊的特別功用。不過現象與義象,是有所不同的:現象,指有物體形態的,如所執取的青黃顯色,長短形色,男女等相。義象,指無物體形態的法,如所執取的苦樂疏親等相。雖有現象與義象的不同,但同為想蘊所取象。如約所依根分別能依想,也有眼所生想等的六想身。

行蘊:所攝者為除色受想識的四蘊外的其餘四十四心所和十四不相應行的一切有為法。行是造作義,經說若能造作未來有漏有為的果法,名行取蘊。所謂造作,就是與外境接觸時,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如何適應、改造等的心理活動,以此執行對於境界的安排與處理,而成為行為,所以行是我人的意志作用。造作的功用,本非限於心所等的五十八法,其餘色等四蘊,也有造作意義,所以不名行蘊者:

(一)因他們已各別得了獨立的名稱,而獨行蘊沒有,為顯五蘊的名義差別,所以唯此得行蘊名;

(二)因其餘四蘊,祗能代表他們的自體,不能含攝多法,而行蘊卻能含攝多行,所以特標行蘊之名。其次,經中每以六思身代表行蘊,是約特殊超勝不共其他意說的。他不但自身有強有力的活動,並有強勝的力能,推動其他心心所法,發生活動作用,可說他是心所中的原動力,據此佛說六思身名為行蘊。如約所依根分別能依思,也有六思身的差別。

識蘊是心識,在七十五法中,他是心王,亦即精神的主體;了別是主體精神的作用。因所依根有六種差別,能依識也就有眼等六識。雖有六識,而各各以了別為他的體性,所以說各了別。他們唯各站在自己本位上,了別自己所當緣的境界,決不超出範圍以外去了別他境。心王唯緣境的總相不緣別相,心所可緣總別相,這是大小乘的共義。如綠花,了別這是花,這是心王的作用;如進而了知這是什麼花,花上有什麼顏色,開得怎麼樣,這都是心所的作用。別不離總,所以心所不但緣別,亦能緣總。

在十一色法中,除無表色,餘五根五境,在十二處中,即說為五根處與五境處的十處。受想行三蘊,色蘊中的無表色,還有五蘊所不攝的三種無為法,在十二處中名為法處。而識蘊於十二處中立名意處。能出生、增長其他法的、即名為處。

在十八界中的五根界與五境界的十界即是在十一色中的五根和五境。意根是由六識身轉變而成的。謂六識身於生滅中,無間隔的轉謝過去,而為後識生起所依的那法,名意根界。受想行三蘊,色蘊中的無表色和五蘊所不攝的三種無為法,在十八界中名為法界。意與識的不同有三:

(一)約時間說,現在生起的叫識,落謝過去的名意,二者只有時間的前後,沒有實體的差別。

(二)約能所依說,即同一六識身,為所依義名之為意,為能依義名之為識。

(三)約能所生說:就其從他生的方面說,叫做識,約他能生識的方面說,叫做意。沒有能生的意,從他生的識,就無法活動。因有這三點不同,所以別立為意。凡是識的生起,必有他的所依,如前五識各有所依,第六意識豈能沒有?為了成立第六意識的所依,所以特就六識身轉謝過去的立為意界。如是根境識三各六,就建立十八界。界者含差別意之謂。

以三科說,一切有為法,歸納在五蘊中,而取蘊只攝一切有漏法,五蘊又不能攝盡無為。無為在十二處中歸納於法處裡,在十八界中收攝於法界裡,所以處界能攝盡一切法無遺。諸法雖多,五位七十五法,攝盡無餘。如一色蘊,總攝十一色法,一意處,綐攝一切心法,一法界,綐攝心所四十六,心不相應十四,三無為的七十五法。諸法在三科中綐攝,就是如此。

蘊處界三科,本為佛對宇宙萬有分類說明,經裡並未討論他的假實問題,而且從原始聖典看,不但沒有說他是假,反而是說一切有,因為這三者,都是現前有情具體事實。佛陀採用三科法門,說明一切法的真實相,是有他深刻用意的,這就是教起的原因。是故若有有情是愚心所者或有利根者或樂略說者,佛說五蘊法門開示之;若有有情是愚色法者或有中根者或樂中說者,佛為說十二處法門;若有眾生為愚色心者或具鈍根者或樂廣說者,佛說十八界法門開示之。故知蘊處界三科實乃佛為開示一切眾生所立之相應方便法門而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十八界」,也都是如來藏裡的妙真如性呢?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73課今天講十八界。一路走過來,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些都屬於施設的教法。為什麼說諸佛應機施教?施設的教法,這個教法就是,每一個層面都讓你這麼去悟,這麼去解。要了解十八界,我們首先要看一下什麼叫做界?一般我們說,宇宙裡邊世界,就是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世界一定是有界限,就是隔斷的意思,這是我們通常的理解。今天我們還要賦予它一個理解是什麼呢?界還有相連之意,就是說,隔斷這個地方是從哪隔斷的?兩個東西連起來連接在哪裡?在破十八界的時候,識在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
  • 什麼是黃道十二宮?第十三星座怎麼來的?佔星術與天文學有何關係
    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 《楞嚴經》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十二緣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概括(不是百分百準確)來說,從無明到老死,它們是層層包含、層層遞進的關係,即無明包含了行及後面十種緣起,無明直接導致行並間接一步步推導產生後面十種緣起,下面我們依次來看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意思。理解、解釋十二因緣一種常見的理解辦法是從老死向無明追溯。
  • 「地表十二強」是是什麼意思?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導讀:「地表十二強」是是什麼意思?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隨著本賽季桌球賽程的相繼完結,國際乒聯舉辦的年終總決賽也即將拉開帷幕。無論是三大賽還是系列公開賽都可以作為國乒教練組考量國乒球員是否具備奧運參賽資格的標準,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國乒在劉國梁回歸後,引進了所謂的「地表十二強」概念,那何為「地表十二強」?它存在的必要性和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260字的心經,五蘊是什麼,怎麼就「空」了?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體,無人無我,無善無惡,無是無非,清淨本然,心明覺圓之時。【照見】 朗然覺照,徹見無餘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是不需作意而了了長知了。 【五蘊】 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又叫「五眾、五陰」。五蘊頭一個是色蘊,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蘊。
  • 《楞嚴經》講解: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是什麼東西?
    特別是我們一路講過來,大的板塊內從四科,還記得我們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樣地去層層地去分析,就是他這個經文法義的展示,跟我們現前現實社會的這個現前人生的對照,可以源源不斷地把我們這個曾經無暇顧及的虛幻之境給它真實地揭露出來,把我們的身心扶持在這個認知層面。
  • 東南亞佛教的思想是什麼,小乘佛教的思想是什麼?
    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三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五陰:一譯作五蘊。陰與蘊,都是代表陰暗與蘊藏的意義。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項。佛學既概括人們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陰,同時又分別身心與物理世界的關係,構成六根、六塵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內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看看你學對了嗎?很少人知道
    我們學佛都想修行,那麼修行,對一切法不認識,什麼叫一切法?善法、惡法和無記法,這些法都不認識,那我們就不能修行,所以學論的目的為了要認識一切法,認識一切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修行。把一切法都認識到了,然後斷惡修善,轉染成淨,這就叫修行。
  • 心經第五:五蘊究竟是什麼,為何觀音菩薩說它們都是空的呢
    這一篇我們繼續往下談,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六個字又代表什麼含義呢?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出心經確實和別的經文不同,幾乎沒有一句話乃至一個字是無用的,字字珠璣,都蘊含深意,所以才能以區區260字而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讀心經也不能像是讀故事一樣,輕而易舉就翻過去,而是要細細揣摩體會才行。
  • 安徽省旅遊局更名「旅發委」 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同時,經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通過人事任免案,萬以學被任命為安徽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  至此,安徽成為國內第24個省級旅遊機構更名的省份。  由「局」到「委」,有何變化?  權限和職能都增加了  由「局」到「委」,雖然只是一字之差,背後的內涵和目的卻大不同。
  • 《伊芙》第二季:卡羅琳與十二門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如果《殺死伊芙》中有亦正亦邪的代表,我認為是卡羅琳。作為軍情六處的領導人物,她的剛開始的出現給人們一種尖銳而冷淡的領導範。隨著第一季情節的發展,有一種感覺她不是那麼煩人,然而隨著老康的出現,人們對她是否排隊表示懷疑。卡媽跟十二個門徒有什麼關係?她是十二人中的一員嗎?
  • 「龍講」《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什麼意思?
    「五蘊」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來解釋和回答聖密行者的提問,就是《心經》中「五蘊」是什麼意思?它的原典在哪裡?在《心經》的用語中,「五蘊」就是把人的身心以及世間法的一切可以區別為「色受想行識」。「色」就是指物質的東西。
  • 交而有「界」處理好政商關係
    「界」就是分清界限,中國象棋上有楚河漢界,不能越過界限分明的鴻溝,否則就會有被吃掉的危險。對於幹部來說,「界」就是底線,底線絕不觸碰,否則就會跌落深淵、粉身碎骨、萬劫不復。處理好政商關係,主動權還是在黨的各級幹部,只要各級幹部堅守為政底線,與企業家做到交而有「界」,就一定能做到「官商兩道、清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