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大德的經典開示,悟懂其般若妙義,身心清安受用一生

2020-12-17 慧悟佛心

念佛修行的佛子,對佛門很多問題持有疑慮,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如法修行,有一個正確的知見。故古佛大德進行了一些開示,以便佛子有明確的見解,精進修行,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此,簡單地探討交流,一些佛子關心的問題,共同薰習。

一、家人不支持,反對我學佛怎麼辦?

開示:那是你沒有學好。學好了,家人歡喜得很!

如若,自己在外工作努力。回家,把家人的溫馨港灣,清理得乾乾淨淨,用歡喜心對待每位家人,給人以溫暖。用清淨心對待每件事情,不去執著,隨順安然。家裡何愁不安樂,何愁不支持呢?

二、那怎樣是學好?

開示:處處沒有自己,處處理解、幫助別人。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無所求、無所住,生清淨心。時時不為自己求安樂,處處只為眾生得離苦,理解、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讓他人能夠身心清安,自在生活。

三:為什麼我經常放生,可是還是不順?

開示:放生不是交易。

放生不是交易,如果是交易和貪官汙吏有什麼區別呢?不要為了形式,放生而放生。放生是救度眾生的生命,培養慈悲之心,學習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無上精神。學佛就要做佛,行菩提道利益一切眾生。

四:如何念佛才能有加持?

開示:無私(無我)念佛,就有加持。

放下生活中的貪、嗔、痴,名聞利養,無我無求,用清淨心至誠念佛,就有一種殊勝的境界,身心清安,愉悅自在。

五:怎麼會著魔?

開示:自私心重、我見深、忘不了我、自私自利、一切為自己的人,容易著魔。

自高自大,一切都圍繞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遵照佛菩薩和古聖先賢的教誨去做。貪、嗔、痴作怪,違背道德和正法,就是一種邪知邪見,有了這種知見,就容易著魔。

六:原來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怎樣才能消?

開示:佛前頂禮,罪滅河沙,誠字最重。

尊重、禮敬諸佛菩薩,發菩提心,至誠念佛學佛,就能消除自身的業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

七:念經時,總是打妄想,怎麼辦?

開示:繼續念!

初學佛時念經,心裡有妄想是正常的,不要理它,專心繼續念,念久了妄想自然而然就消除了,要堅定信心。如果,念經時沒有妄想分別,你就成就了。

八:有人罵我、害我,怎麼辦?

開示:那就謝謝他!學佛連自己都放不下,還學什麼?

名字只是世間的一個代號,他罵的是誰呀?不是我,只是幾個字而已;軀體就像人們穿的衣物,壞了就換一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放下自我,無我心不就清淨了嗎?與世無爭,達到無我的境界,誰又會害你呢?

九:我們什麼時候也可像您一樣沒有很多煩惱?

開示:放下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放下什麼?放下貪、嗔、痴、慢、疑,放下一點,就能顯現一些智慧。若全部放下,就能見性生清淨心、大智慧,自性生萬法,何其不多呢?

十:怎麼才能成佛?

開示:先要學會做人。

佛是覺悟的人,人人皆具有佛的本性。世人的本性就像一顆寶石被灰塵蒙蔽了,不得發光。如果把灰塵一點一點的清除乾淨,就會光亮如初,現其本性。

這些灰塵就如世人的一些不良德行、煩惱執著、頑固習性、虛妄知見等,只有在生活中慢慢改正,做一位品德優良的人,然後,念佛修行藉助佛力超越自己,學佛做佛。

佛是覺悟的人,如果連人都做不好,如何覺悟呢?

相關焦點

  • 弘新開示:空心自然妙明心(六)
    經典,你不要說經典就是經文,就是三藏十二部。你要學會一句話,自性常轉無字經,這就是請佛住世,常轉法輪。在心中去行法。法在哪裡行?法在心中行,道在心中悟。佛在心中成,妙在心中道。法在心中行的時候是無形無相的。用心,會用真心。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這句話而大徹大悟的。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下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下篇)(十七)學佛法得大自在學佛真行開智慧,神通暢遊十法界。心中常轉無字經,心心相印佛道境。學佛心開悟,行法妙本心。處處得解脫,時時大自在。學佛要真行,廣開大智慧。神通隨時顯,暢遊十法界。只在一念中,當下皆顯現。心中常空淨,即是轉經典。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一)知足常樂忍則安學佛開悟般若慧,隨緣妙行心安樂。禪心妙論大道行,普度眾生成佛道。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就如我們平常稱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多少人知他含義。這一文,我們就通過六祖壇經,看看六祖慧能大師怎麼開示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看是否與我們的了解有什麼不同。
  • 《宗範》節要:禪源·般若
    宗範清·錢伊庵著禪源般若須知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調心者調此。四祖則令人念摩訶般若。五祖則兼令人誦《金剛般若經》。六祖聞客誦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遂得開了。五祖復徵其初悟,祖言下大徹,啟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獻身佛學,一生以刻經為己任的妙空法師(揚州江都)
    在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時,引起了他對佛學理論的興趣;讀《妙法華蓮經》時,又「明開示悟入成佛知見之旨,慨然欲究大事因緣」,更加萌發了超脫紅塵,投身佛教之業的念頭。清鹹豐元年(1851),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魏源出任高郵知州,邀請北京紅蠡山(懷柔境內)瑞安法師來郵弘法。許靈虛居士(杭州人,號息庵,後出家)又延請瑞安法師住在揚州藏經院,鄭學川便赴揚城問道於瑞安法師。
  • 佛陀涅槃實相——釋迦道場興國寺妙覺師父為四眾弟子開示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由來釋迦牟尼佛降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4年),雖具足了一切殊勝功德,但為救渡芸芸有情出離業力苦海,一生示現了在家、結婚、生子、出家、尋道、苦修、證悟、傳法,並於周穆王五十二年(公元前544年),世壽八十歲時,示現身疾,在娑羅林中雙樹之間右脅而臥
  • 修習《楞嚴經》,學佛者都應該讀的一本大經,證實相般若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關於這部經典,對佛教文化了解的朋友多少知道這部經是佛教知識大全,想要了解佛教知識,把這部經典讀完大體上能夠有個簡單了解。學佛得和實際聯繫起來,佛教的經典裡的專業術語實在太多,但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點,佛說的說有經典目的只有一個:對於不同根性的人採用不同的法來教導,為了讓人們能夠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只要能夠見到這個本來面目,那麼心就不再迷了,自己知道要修煉了,如同六祖惠能大師所言:迷時師度,悟時自渡。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
    古德說「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怎麼理解,大安法師開示。其實「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這句話是蓮池大師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修行人的開悟,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 我們現代人為什麼要讀誦古人的經典?
    體來說,中國人的日常民俗都體現著順天應時的生活智慧;經典是聖人教化眾生;人心向善,趨吉避兇的明確開示。《論語》,《道德經》和《無量壽經》都是聖人發現的宇宙真相,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信者有福;行者得福。二讀誦經典的目的和方法讀誦經典的最終目的是:「因定發慧」;就是要開發我們自性中的無量智慧。
  •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 三隻眼讀史顯、密兼修的夢參老和尚曾悟禪於虛雲、慈舟、倓虛、弘一等近代高僧門下,對華嚴經、地藏三經的研究特別深入,一生弘揚地藏法門,常住五臺山普壽寺講經,在禪定修持方面有獨到見解。夢參老和尚認為禪即是我們的心。
  • 神會大師開示頓悟的關鍵:禪修之法莫作意,無念之中有真諦
    神會大師開示說:見無念,堅如金剛,毫微不動。縱使恆沙佛來,亦無一念喜心。縱見恆沙眾生一時俱滅,亦不起一念悲心者。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那麼,什麼是無念呢?《六祖壇經》說: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神會大師之所以強調「空寂無念」的境界在禪修中的重要性,因為:見無念者,六根無染。見無念者,得向佛智。見無念者,名為實相。見無念者,中道第一義諦。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是大乘佛教中一部文字最少、詮理卻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因此而被佛教徒視為每天必誦的經典之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2、是「不共」之義,此修因,由於不與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權教菩薩共,只有一乘實教,決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薩方才能得聞如來如是開示,而悟入,(小根小機之人則不能得聞,以不具大心、不具深弘誓願,聞則生悔,乃至因疑法、忌法而生謗,反招大禍),因此這實是成佛的「密訣」,而這密訣是如來所自行、自證的,故稱「如來密因」。
  • 佛教燒香拜佛時,謹記兩句話,福德和功德無量,大安法師開示
    佛是覺悟的聖人,人是迷了的凡夫,佛經上說: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是指我們本有的佛性。燒香拜佛時,謹記兩句話,福德和功德無量:第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時說的,意思就是大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 什麼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裡告訴了我們答案!
    不是悟後不修,是不悟難修,悟後勤修。六祖慧能大師令法達禪師誦讀《妙法蓮華經》,法達禪師隨即高聲念誦。當念誦至《法華經譬喻品》處,六祖慧能大師就明白了法華妙義。六祖慧能大師曰:「止!此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在《楞嚴經》上,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講的非常清楚,「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