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奇葩存在 英國的特工文化

2020-12-20 黑龍江頻道

詹姆斯·邦德老矣,但《王牌特工》橫空出世,英國特工電影後繼有人。

說起特工電影,英國若稱第二,無人敢居第一。

英國豐富的情報歷史,孕育了不少善寫特工題材的作家,特工電影電視劇也固定成為了影視劇中一個類型。

1962年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問世,徹底顛覆了特工的形象。此前,特工們在影視文學作品之中的形象「平庸無奇」,他們大腹便便,毫無吸引力,有時候還顯得非常懦弱老氣——儘管可能這更符合真實的特工形象。但邦德之後,長相帥氣迷倒女人氣死男人令身邊人都黯然失色的特工形象,成為了標配。

《王牌特工》則與007系列有所不同,它講述的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情報機構的故事。故事從作家馬克·米勒的漫畫改編而來,米勒曾跟導演馬修·沃恩討論過將該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看到的肯定是另一部好萊塢動作大片了。

但沃恩堅持要將故事背景放在英國。除了因為沃恩是英國人之外,還因為,他如此醉心於英國獨特的紳士特工文化。

歷史源頭

軍情六處:現代諜報機構的「老祖宗」

電影中這個神秘的情報機構叫做kingsman,音譯為金士曼,當然也可以意譯為:王的男人。

電影中金士曼是一個獨立於任何國家之外的特工組織,自然是虛構的機構,但故事總是來源於生活。《王牌特工》的漫畫以及之前的007系列,其原型都是英國的軍情六處。

金士曼成立於一戰之後,軍情六處的成立也幾乎同時,可謂是現代諜報機構的「老祖宗」。

1909年,英國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分別成立,軍情五處負責搜集分析英國國內的情報信息,軍情六處負責國外的情報信息。

海軍軍官曼斯菲爾德·史密斯被任命為軍情六處首任局長,不過在軍情六處,他們稱呼自己的老大為C先生——英文Chief的首字母。在007系列之中,C先生被M女士代替。

殺人利器

英國特工的「神器」不比影片裡差

《王牌特工》和007系列中,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殺人武器:比如狀如打火機的炸彈、能下毒的鋼筆、氰化物香菸、爆炸公文包等。這些武器看著很科幻,但英國二戰時期的特工都曾嘗試過。

去年英媒曝光了一本二戰時期英國特工們自己編寫的間諜培訓手冊。裡面詳細記錄了傳說中的老鼠炸彈、微縮膠片、密碼高跟鞋以及會爆炸的紅酒瓶是如何製作和使用的。

這本手冊中詳細講述了如何將炸彈藏在水果、酒瓶、煤炭、手提包甚至是老鼠體內。手冊上還記錄了如何使用領扣、扣子和高跟鞋隱藏微縮膠捲密碼,如何使用一捆乾柴、留聲機和掛鍾隱藏無線電設備。

如今,這本手冊已經公開發行。在《王牌特工》中,當費斯飾演的哈特扭轉牆上的掛衣鉤,裡面陳列的各種殺人利器令人瞠目結舌。新人埃格西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偷拿了一個打火機炸彈,卻被老特工哈特喝令放回,這一幕令觀眾忍俊不禁。

同007系列一樣,特工走進那實驗室,展示那些令人大開眼界的可以用來殺人或者救命的小玩意時,總是電影中最輕鬆好玩的時刻。但是現實世界卻並非如此。正如英國歷史學家辛克萊·麥凱所說,「在真實的世界裡,這些精巧的玩意卻是非常嚴肅的、致命的。它們不是玩具,而是保證人能活下來的武器。」

紳士講究

特工文化裡存文化優越感

熟悉英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電影《王牌特工》裡金士曼這個情報機構的總部所在地,是倫敦著名的薩維爾街。薩維爾街以定製頂級男裝聞名,客戶包括邱吉爾、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等政要名流。街上最貴的一家店叫Huntsman,就是金士曼的原型。

導演馬修·沃恩18歲那年,從Huntsman拿到人生的第一套定製西裝。這家店因此成為電影靈感,他想像著推開試衣間的門,轉動牆上的掛衣鉤會發生什麼。

電影中這家獨立的國際情報組織,就是從裁縫手中發展起來的。1849年起,金士曼的裁縫師為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製作衣服。一戰中,很多精英失去繼承人,便將財產留給他們的裁縫們。為防止戰爭重演,裁縫們成立了一個現代圓桌騎士組織,不依附於任何政府,以世界和平為己任,所有行動都保密,成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情報組織。電影中的人物名字,也都是以英國騎士命名的:蘭斯洛特、亞瑟、加拉哈德。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英國特工的與眾不同,那便是:講究。看看美國的那些特工,不管是《碟中諜》裡的伊桑亨特,《諜影重重》中的傑森·波恩,還是《颶風營救》裡的布萊恩,行頭大都是T恤而不是襯衫,夾克、牛仔褲而不是西裝,運動鞋而不是皮鞋。

而《王牌特工》中的哈特,從頭到尾身穿的都是薩維爾街的高級定製西裝。哈特每次出場都是黑框眼鏡,整套合身的灰色細條紋西服,紋絲不亂的領帶,手帕從上裝口袋中露出一角,當然還少不了英國人出門必帶的:一把黑色長柄雨傘。

這是對英國特工文化的一種繼承。在英國的間諜小說和電影中,一直存在「紳士特工」的傳統。007系列中,詹姆斯·邦德永遠西裝筆挺。60年代英國經典間諜劇《復仇者》之中的約翰·史蒂德,是幾乎完美的紳士形象。他總是戴一頂小圓禮帽,拿一把雨傘,說話溫文爾雅,時不時給聽披頭四的年輕人上上禮儀課——正如《王牌特工》中哈特教導年輕人埃格西一樣。

《王牌特工》幾乎更像是一部講述英國禮儀的電影,處處都流露出對美國人「沒文化」的鄙夷。這部電影的主線,與其說是一個新手如何成長為特工,不如說是一個街頭混混如何成長為英倫紳士,即使在打架之前,也要先念上一句:人無禮,無以立

相關焦點

  • 英國倫敦博物館遊玩攻略,大英帝國的文化之旅
    倫敦是由文化堆積起來的城市,進入倫敦就猶如進入了博物館的叢林,倫敦享有「世界博物館之都」的美譽。倫敦的博物館不僅收藏豐富,一些博物館本身就是建築珍品,讓人們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一般,感嘆著前世今生。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整個英國最有名的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這裡也是很多遊人在倫敦花時間最多的地方。
  • 大英帝國的人口和面積比現在的英國大多少?
    英鳥君要先明確一下,將比較對象理解為「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與「目前的英國本土」——即「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不是大英國協。如今的英國只有一個大島和一個小島的一部分,但當年的疆域可是比如今的領土第一俄羅斯還要大。
  • 《帝國邊緣》:大英帝國在東方的收藏與劫掠
    恰如書名所示,該書的故事是在「帝國邊緣」展開:時間上,1750-1850年是大英帝國從偏居一隅的大西洋島國發展壯大的一百年,其時英國主宰的全球規則尚未確定;空間上,則是站在宗主國邊緣人民和地區的立場,從收藏家的角度來看待英、法殖民帝國與東方的印度、埃及的歷史交往與文化碰撞。
  • 英國文化的開放之路,大英博物館從精英階層過渡到公眾文化空間
    一、大英博物館在成立初期是專屬於國家的博物館,其管理制度還有規模都不是很完善,隨著國家對博物館的重視,作為英國文化載體的大英博物館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753年,大英博物館在英國正式誕生,人們將自己的私人收藏以及公眾文化物質遺產收藏至此,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大英博物館的成立是英帝國實力的象徵,博物館當中各種古董
  • 【英國遊】大英帝國首都倫敦必去景點(一)
    答案就是距離我們只有50分鐘飛行距離的日不落大英帝國。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按照愛爾蘭華人志的辦理英國籤證攻略申請並成功拿到了英國的旅遊籤證,乖乖,6個月的多次往返籤證,英國如此之大,很多地方都是世界知名的歷史、文化以及時尚中心。大英帝國包含幾大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每個地方風景都很獨特,值得一遊。而第一站通常人們去的是哪裡?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而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又為英國海軍艦隊對外軍事行動提供財富支撐。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殖民擴張加劇,一方面滿足了政治目的(英國海軍對全球制海權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經濟目的(利用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加速推進英國的經濟騰飛和財富增長)。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膨脹,共同撐起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形象。
  • 拿香港挑釁中國,英國還做「大英帝國」美夢
    不過英國對此不僅置若罔聞,反而是「小動作」不斷,香港國安立法成立後,英國首相詹森宣布將為約300萬英國人申請入籍香港的護照,並且有消息流出,英國將在明年把最先進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派往南海,同美國與日本一同進行軍事演習,以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且英國外交部最近時常抹黑中國「人權惡化」,已經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英國不斷挑釁中國,是要「東山再起?」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的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更是超過了英國本土,很多人購買北美製造的船隻。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成為最大糧食出口地之一,很多北美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一流商品。法國和英國為了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權,爆發了七年戰爭。公元1756年5月20日,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四處攻擊法國船隻,首先挑起戰火。
  • 歐洲最美的國家,日不落帝國的深厚文化底蘊,大英博物館的另類美
    英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發達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實力雄厚,文化悠久,而英國的首都倫敦也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城市,名勝古蹟非常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倫敦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倫敦遊玩,感受一下當地的文化風採,英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值得走上一趟的旅行
  • 舌尖上的大英帝國
    可以說,大英帝國誕生於紐芬蘭多石的海灘上,漁民們用革新了的食物加工技術徵服了遠方的人們,奠定了帝國的基礎。在1570年到1689年間,英國艦船的噸位增加了七倍,這個國家首次嘗試的規模化的食品加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醃鱈魚既是一種便攜食品,又是一種貿易商品,它是大英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 布爾戰爭: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序曲,亦是軍事史的重要轉折
    為了躲避英國人的政策高壓,布爾人離開開普敦殖民地,深入南非內陸遷徙,並於1840年擊敗祖魯人,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正處於日不落時代的巔峰,制定了通過南方南非和北部埃及兩個方向,將英國在非洲殖民地南北打通的殖民政策。於是尾隨布爾人的腳步,英國人又一次滅亡了布爾人的政權,迫使布爾人再次遷徙,並於1849年建立了南非共和國。
  • 唯一讓大英帝國割地賠款的國家
    其實也未必,就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強悍,但也有割地賠款的經歷。大英帝國是指由英國統治的全球性帝國,鼎盛時期面積約3400萬平方公裡,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因在大英帝國的土地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所以也號稱「日不落帝國」。一般認為大英帝國攫取世界霸權是在1763年,這一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擊敗法國,得到了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 大英帝國最怕的國家,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中國的這個鄰國
    英國最怕的敵人,不是美國,也不是蘇聯,而是中國的這個鄰國國。熟悉近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從工業革命開始,英國人都統治者大半個地球,被稱作「日不落帝國」,然而,就是這個當時號稱世上無對手的超級帝國,三次被一個亞洲小國打趴下,且至今不敢踏足。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導讀:印度和埃及,均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大國;均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領頭羊;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 視頻 | 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
    紀錄片《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來源:騰訊視頻附錄: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文字介紹: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幾天之前寫過一篇《誰在炒英國沒落》,引起不少爭論。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
  • 英國防相稱將建兩個海外軍事基地 俄媒:大英帝國2.0?
    「威廉姆森還呼籲英國民眾不要小瞧英國的全球影響力,並相信在脫歐以後英國將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今日俄羅斯30日為此評論道,難道這是「大英帝國2.0」? 圖為採訪地點威廉姆森辦公室,背後的牆上是邱吉爾照片,旁邊是英國國旗和地球儀(《星期日電訊報》報導配圖) 威廉姆森在採訪中回顧了英國歷史上所享有的影響力,由於英國將退出歐盟,威廉姆森稱
  • 「大英帝國」夢該醒了!
    英國外交部最近也發表所謂的人權報告,妄稱自2018年以來中國的人權狀況「持續顯著惡化」……英方的這一系列操作,挑釁意味十足,讓外界恍惚間覺得「大英帝國」似乎詐屍還魂了。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些英國人在做「大英帝國」的黃粱美夢罷了!這些人的身體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但思想還停留在19世紀和20世紀,死活都不願意放下殖民主義的心態。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它記錄了全球幾乎全部人類文化從開始到現在的歷史文物,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當然,此張(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非彼張(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擔任英國首相)。其實,邱吉爾是大英帝國衰落期裡的守成之主,而約瑟夫張伯倫則是帝國午陽時的「革命家」,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的失敗,標誌著大英帝國喪失了最後一個歷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