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朋友們都被文中英子的故事所感動。英子用她自己的視角回憶著童年的一切。而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想回到那個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但是我們的人生除了童年還有很多事情在失去以後是無法再回來的,比如時間、比如親情、比如朋友……
小赫赫很少為大家分享南唐後主李煜的作品,不是說他的詞沒有分享的價值,反而他的很多作品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佳作,甚至開創了很多的詞牌名,後期的宋詞有些經典之作也是效仿李煜的寫作方法而創作的,小赫赫本人也是對李煜的作品比較推崇。之所以很少推薦與分享,是因為其中散發出的憂鬱的情緒不太適合現在內心浮躁不堪的我們。
作為古代皇帝中,吟詩作對成就最高的人,李煜可謂是站錯位置的詩人。雖然他在政治上的建樹與貢獻少得可憐,但是李煜卻在詩詞創作上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樂趣所在。在詩詞中,他的亦或真實、亦或浪漫的想法才得以展現給我們。但是令人悲痛的是,他的諸多作品的傳世是基於他本身悲慘命運的。
在為了與北宋王朝建立友好關係,李煜於公元971年的秋天,就派他的弟弟李從善前作為使者前往北宋都城開封進貢,以期能夠給自己的國家迎來更多的時間與機會。
但是事與願違,李煜的這一決定再一次重蹈「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覆轍。李從善在到達開封後就被扣押。李煜發出國書懇求宋太祖放回弟弟,但是被嚴詞拒絕了。
第二年的春天,李煜看到滿眼的春光明媚,頓時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對於杳無音信的弟弟,李煜現在能做的只有等待與祈禱,此情此景李煜就寫下了一首非常傷感的作品——《清平樂·別來春半》: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江南的春天向來是美麗的。但此時在李煜的心頭,卻是無窮盡的哀愁。
此時李煜眼中的江南春景已經不再像往常那樣的美好與絢麗,弟弟現如今生死未卜、歸期無望,他看到的春景又會是怎樣的呢?
01上闕:結腸斷之由,發懷人之音
春天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半,可是身邊卻不再有弟弟陪伴,現在的景色越美我心中的的愁意越濃,一想到弟弟就令我肝腸寸斷,開放很晚的白梅現在也紛紛落到了臺階上,此時臺階上的落梅堆起來就像雪一樣,雜亂不堪,站在樹下的我,肩膀上也被落梅所覆蓋,把它拂去了又飄灑得滿滿一身。
整個上闕用一個「別」字斷腸開篇,接下來的「落梅」「亂」「滿」似乎都在隱喻著李煜此時的哀傷之情。上闕中沒有一個愁字,可是字字句句都在寫著詩人自己的離情別緒。白色的色調下,滿院滿身的落梅象徵著欲去還來的離愁,一筆兩到,在這樣婉轉迴環之中巧妙地將自己本來抽象的愁緒具體化,這不正是李煜在眾多詞作中常用的描寫手法嗎?
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抽象的愁意描繪成了具體的形象。
02下闕:信亦無,夢亦無,春草遍歸途
此時的大雁已經歸來,但是卻沒有帶來弟弟的音信,我跟弟弟之間隔著千山萬水,路途遙遠,想去看一看都不行,甚至在夢中都沒辦法跨越千裡路程到達弟弟的身邊。此刻我內心的離愁悲痛就像是春天的野草,細碎濃密,在浩渺無垠的曠野上長得無邊無際,走得越遠它就越生長。
下闕的這句話中,「春草」是作為一種帶有無限生命力的景象代表著詩人此刻無限愁苦的心象。正如《楚辭.招隱士》中所說的: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詩人們往往喜歡用用春草來表達自己的離情別恨。李煜則用了「更行」、「更遠」、「還生」三個簡短的詞,將自己的綿綿不斷的深沉哀思用這樣層層遞進的方法展現了出來。委婉,深沉,餘思不盡。
整首詞,李煜並沒有直抒胸臆般的表達自己對弟弟的擔憂與思念,而是將滿腔離愁別緒,化入了漫漫大氣,詩人心中的離情之深,無可言狀。而令李煜沒有想到的是距離此時之後的三年時間裡,南唐滅亡,而自己也在被囚禁六年之後也客死他鄉。
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