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獨具地域特色的食物流露出的是濃濃的「鄉味」,那麼各地都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食物,則記錄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口味、歷史,甚至是為保留這一方美味所做的種種努力。
山東聊城的茌平縣有種與眾不同的大棗——圓鈴大棗,個頭大,果肉豐富,相比於其他品種生吃的吃法,圓鈴大棗卻是蒸著吃最好吃。蒸熟後的棗果皮暗紅油量,果肉更加的緊緻黏密,口感非常甜。以前,就是這種不同讓圓鈴大棗的認可度極低,人們因為慣有的口味,差點與這種在古代曾為「貢棗」的美味失之交臂。
作為棗家族中的一個奇葩,圓鈴大棗在茌平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經過曾經的沉迷,也經過村民的堅持和努力,如今圓鈴大棗名聲在外,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全村共有棗樹1.5萬餘棵,棗齡百年以上的就有5000多棵。
荏平棗鄉生態園位於許莊村的西邊,原為黃河故道。生態園中有許多百年棗樹,其中又以500年樹齡的「棗樹王」最為出名。走在園區內,偶爾經過一條湖、走過一個亭子,都是蘊含著歷史的人文景觀。
剛剛結束的豐收季讓整個園子仍散發著香甜的棗味,豐收採摘的喜悅似乎還在四處瀰漫。每逢秋天紅棗成熟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體驗採摘的自然樂趣,欣賞層林盡染的美景,感受棗鄉的濃厚歷史和人文情懷。
茌平是個與晉文公重耳頗有淵源的地方,園區內最吸引眼球的也正是「晉臺晚照」。「晉臺晚照」是博陵古八景之一。據說春秋時期,重耳流亡到齊,齊桓公愛慕他的才能,對以盛情款待。重耳身處異國思鄉心切,桓公便在齊邊境重鎮博陵築高臺, 供重耳登高眺望晉土,故稱「晉臺」。每當落日映照,這裡光芒萬丈、壯麗多姿,得名「晉臺晚照」。
相傳重耳雖日日登上望晉臺,但思鄉之苦仍不能解,不思飲食,日漸消瘦。眾鄉親便把收穫的圓鈴大棗送給他品嘗,沒想到食後胃口大開,身體也日漸好轉,最終在齊姜和諸位謀臣的幫助下離開博陵,歷經磨難最終返晉,執掌權柄,繼而成為春秋時期繼齊桓公之後最強大的霸主,史為晉文公。
站在「望晉臺」前,似乎依然能感受到春秋時期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感受到晉文公那「一匡天下」的英雄氣概,讓人發出「高臺今西望,尤感昔蒼涼。霸王威天下,誰知曾惶惶」的人生感嘆。
一棵棵棗樹高大遒勁,顯示著古老棗樹延續百年的生命力,樹下曬乾的棗子是人們冬日餐食中的絲絲甜蜜。眼前的棗園顯出秋末冬初的蕭瑟,卻也讓人看到來年花開遍地、棗掛枝頭的生機。
沿著碑刻信步而遊,歷史在眼前一幕幕閃回。棗園內,蓬勃的生命周而復始,漫長的歲月中,棗樹隱藏著無窮的生命能量,迴蕩著古老的傳說。(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讚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