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專題
景觀周曾經整理的10個全球經典紀念性景觀回顧
關於紀念性空間,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1
美國科羅拉多州 · 萊克伍德公墓陵園
景觀設計:Halvorson Design Partnership
有著142年歷史的萊克伍德公墓曾面臨著一個挑戰:如何在一個受人尊敬的地標式的環境中創造出一個具有紀念性的屬於21世紀的空間。
花園陵園項目正好巧妙地、持久地、優雅地迎接了這個挑戰。這個景觀涵蓋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築,建築風格展現了一幅空曠的、和平的風景,伴著靜靜的倒影池、本地樹木構成的小樹林以及沉思的壁龕——鮮明的當代設計與它的歷史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一個新的陵園和接待中心被融進了空間中現存的斜坡上。沿著街道這個建築群大部分漸漸淡出視線,只有5500平方英尺的花崗巖亭子在保存完好的橡樹樣品中間映入視線。▲
新的倒影噴泉是一個零邊緣的水池,是在基座上的一層鋪路板上的一英寸深的水平面。冬天乾涸時,這裡就成為了一個活躍的廣場。▲
成熟的大喬木通過風鏟、根部修剪和用板樁支撐而被保存,立於陵園後方。梯狀的臺地緩和了建築和景觀之間的過渡,也為未來的紀念用地提供了可能性。▲
綠色屋頂使得公墓的「草坪規劃」之美無縫地延展成一道新的風景。建築和風景之間的融合集中體現為有青銅框架的泥土造型,包含地下墓室的天窗。▲
暮色中的新花園陵園。低矮的地平面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窗戶周圍強有力的馬賽克圖案上。在突出的地下墓室之間設計了外部骨灰龕位,這樣就可以在花園中進行葬禮。▲
在教堂的窗戶外面能看到的新的花園式地下墓室。突起的草坪面板讓人聯想到在公墓的土地上的家庭耕地。▲
花楸樹的名字來源於它那雅致纖弱的花朵,對於早期的美國殖民主義者來說,這些花預示著這裡的土地已經解凍可以挖掘來建造墳墓並舉行葬禮。雨花石能夠收集雨水徑流使之到達下一級的滲透系統。▲
(左)建築上沒有留通風處,以便通過凸起的青銅或花崗巖邊石來建造一系列神聖的區域。
(右)從倒影池上方看到的其中一個外部「花園式龕位」房間,用來紀念骨灰。▲
(左)從內部空間到外面的風景都密切注意了風景的協調。地面上微妙的連接處和一個簡單的植被調色板創造出了一種圍合感,同時使得建築的幾何形狀延伸至景觀內部。
(右)一個倒影池起到了教堂和現存的陵園之間的組織軸的作用。這種形式上的關係被一條林蔭道所強化,提供了一個供沉思的僻靜的地方。▲
(左)秋日中沉思時刻。
(右)冬日裡包圍公墓的景觀,成階梯狀的草坪臺階無人來打擾。
2
倫敦海德公園內的黛安娜王妃紀念泉
櫻花陵園開放的景觀環境,有著屬於每個人的開闊風景,追思的同時登高望遠,讓生者靜下心來看見生命的自然純粹,隨著自然四季更替,了解生命的本質意義。
由Gustafson Porter事務所設計的黛安娜王妃紀念泉,於英國王妃黛安娜辭世7周年之際建成,該噴泉也成為倫敦最熱門的旅遊景點。
其設計理念基於黛安娜王妃生前的愛好與事跡,以「Reaching out-Letting in」為概念,設計了一個順應場地坡度的、在樹林中落腳的淺色景觀閉環流泉。整個景觀水路經歷跌水、小瀑布、渦流、靜止等多種狀態,反映了黛安娜王妃跌宕起伏的一生。
這條由545塊巨大的花崗巖石材砌築的、長達210m的橢圓形水渠,線形飄逸動蕩。水流從水渠南端的最高點噴出,然後分成兩股,流向不同的方向,在中途還有補水。水渠東部的水流通過池底表面凹凸不平的巖面,奔流跳躍;而噴泉西部的水流則寧靜平穩,兩股水流最終匯集於水渠低處稍寬闊的水面之中。不同的水流形態、不同的水速、不同的水聲,正是黛安娜王妃表現出的多樣的個性。
泉水多數是一層水膜,最深處不過1英尺(約30cm),石材的表面都經過防滑處理,目的是希望遊人能進入噴泉之中,特別是孩子們能在水渠中嬉戲。噴泉的周圍是開闊的草地,以便容納儘可能多的遊人。
渠中每一塊石材的形狀和尺寸都不一樣,石料用計算機技術切割而成。白色的水渠石條帶在大地藝術般起伏的綠色草地上蜿蜒,充滿生機和雕塑感。
3
美國9/11紀念廣場
9/11紀念廣場,設計師以「倒影缺失」的概念,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失去」的感覺。兩個下沉式
空間,象徵了兩座大樓留下的倒影,也可以理解為兩座大樓曾經存在過的印記。
將原來雙子塔的位置上設立了龐大的瀑布,四周被樹陣所包圍,用湍流不息的水流、蔥鬱的森林廣場去紀念紐約世貿中心曾經的繁榮和對逝者的緬懷。
彼得庫克景觀設計事務所用簡單的綠色設計構建了一個生態的,多結構的紀念地:綠色屋頂下面有地鐵車站,停車場,設備間等等。
廣場的一排排橡樹,體現了季節的更替變化。
水池細節圖和樹陣鋪裝圖
紀念廣場就是一個巨大的綠色生態屋頂廣場,
充分利用雨水去灌溉植被。
夜晚用鐳射雷射射原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建築。
4
林瓔 越戰紀念碑
1980年的冬天,耶魯大學。一名建築系大二的女學生,為了完成一項本科課程的討論,她用600字的篇幅構思了一個位於華盛頓的越戰老兵的紀念碑,實際上當時這個項目並不存在。
隨後,美國政府開始了這個紀念碑在全國範圍的競賽,鬼使神差地,她把她撰寫的這600字的描述加上自己畫的一些草圖寄出去了。
這個紀念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兩片光滑的黑色的花崗巖切開地面,仿佛一道大地的傷痕。紀念碑上按時間順序刻上了為越戰獻出生命的男男女女,在兩片花崗巖的最高點,1959年和1973年(越戰開始與結束的年份)「相遇」了,圍成了這場戰爭的時間環。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裡老生長談的一種極具創意的造景方式,而在林瓔的設計裡紀念碑一端對著的是林肯紀念堂,另一端是華盛頓紀念碑(方尖塔)。低矮、平實的越戰紀念碑與高聳、孤立的華盛頓紀念碑產生了必然的時空聯繫。
1982年在施工現場
這個設計是如此的讓人震驚,它缺乏許多戰爭紀念碑的傳統元素,譬如愛國文字和英雄雕像,旗竿和裝飾性雕塑。設計者的亞裔身份也是一個敏感問題。在1982年紀念碑揭幕儀式,人們甚至都沒提到她的名字。最後迫於公眾壓力,決定將她的設計和第二名的設計一起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但落成後,第二名的設計只是三名越戰士兵的塑像,無人問津。
但是這個紀念碑卻是許多退伍軍人的精神歸宿。一位退伍士兵說:「這是一個我能靜靜地悼唁我的朋友的安靜的地方。那是我所希望做的。」
5
澳大利亞 · Bunurong 紀念公園墓地
景觀設計:ASPECT Studios
有沒有可能墓地不僅僅代表著人生的終點?它是不是可以跨越傳統狹隘的觀念,成為一個所有人共享的現代社區公園?
Bunurong紀念公園正是這樣的公園。
▼墓園景觀
▼澳大利亞特色和現代氣息相結合
Bunurong紀念公園建於1995年,於2016年4月正式開放,開幕儀式由總理Daniel Andrews主持,當地原住民也參加了儀式。
整個項目佔地近100公頃,是南部都市公墓信託最新的墓地項目。Bunurong紀念公園是一個將澳大利亞特色和現代氣息相結合的公園,以美麗的景觀、湖景、水景為特色。
南部都市公墓信託不僅僅是希望打造一個紀念公園,更是一個可供人們休息、交流的社區公園。
▼紀念公園中的水景
▼悼念愛人的方式可以是多種的
▼豐富的植物材料
▼澳大利亞特色的景觀
6
羅斯福自由公園
By Louis Kahn
富蘭克林·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The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Freedoms Park),是為紀念美國第32位總統羅斯福及他提出的四大基本自由而建的。
公園坐落在東河(East River)上的一座兩英裡長的小島南端,這個島嶼原先名為韋爾弗爾島(Welfare Island),1973年後改稱羅斯福島,連接曼哈頓和皇后區。這座公園是由傳奇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Kahn)於70年代早期設計的,建造過程曾一度中斷。這也是路易斯·康在紐約的首座完工建築。如今,這個命途多舛的公園終於竣工了。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傾注了其對這位偉大領袖的全部敬意。
人們先經過5棵山毛櫸樹排成一列的小樹林,然後進入這片紀念地,再登上臺階上到一片被樹列包圍的呈幾何形體的傾斜大草坪上,草坪的盡端,是一個從476公斤的羅斯福青銅雕像,雕像之處也是紀念地「房間」的入口之處。
在這個房間中,康發揮了羅斯福的精神,讓觀眾從這裡面對是整個廣袤的世界,而非一個精心描繪的肖像或者畫。房間的公共性達到了極致,房間的牆由1.83mx1.83mx3.66m的花崗巖圍成,每塊之間的間隙是2.54釐米,南側完全開放,宛如一個觀景臺。整個房間中沒有冠冕堂皇的銘文。人們在這裡,自然而然便可體會到自由的精髓。
7
瑞典 · 斯德哥爾摩森林公墓
建築設計:Gunnar Asplund and Sigurd Lewerentz
北歐的墓園反應出北歐民族對於大自然的愛好,以及對生死哲學的看法。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森林墓園」是第一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墓園,也是許多現代墓園的設計參考對象。無論是槙文彥所設計的「風之丘」齋場,抑或是伊東豐雄設計的「冥想之森」,多少都受到這座森林墓園的影響。
墓園的規劃分為禮堂、火葬場、草原、紀念山丘、湖泊,以及森林墓園。三座教堂排列在主要軸線一側,分別是信仰、希望與十字架,而火葬場則隱藏在樹林之中,讓人不至於有恐怖害怕的感受。從入口處朝著巨大的十字架走去,似乎走完了人生之路,在葬禮結束之後,越過草皮,爬上紀念山丘,在微風吹佛之下,俯視著整個墓園,好似回顧著自己的人生一般。
8
卡洛·斯卡帕設計的布裡昂家族墓園
布裡昂家族墓園設計(Brion Family Cemetery 1969-1978)這是建築大師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一個家族墓地的設計。
有人說,現代建築師從本質上講是無根的,因為其無條件地疏遠了自然,疏遠了土地,疏遠了能產生和激發建築本質的東西。而對於斯卡帕來講,本土是他深深依賴和眷戀的。他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歷史感。許多建築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建築歷史的縱軸上表現出與前人呼應、讓後人感動的力量。
他的學生勞斯在斯卡帕的專集中這樣寫道:「卡洛·斯卡帕是運用光線的大師,是細部的大師和材料的鑑賞家,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建築師,而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有著建築房屋衝動的藝術家。」對於墓地的設計手法,本次就不做介紹,原因是,對斯卡帕作品的解讀有太多太多。還是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到實地去看一下,自己去感受。
9
臺灣宜蘭縣立櫻花陵園
以地景之觀念處理公共陵墓園區之規劃及設計,不僅對地貌環境保育有所貢獻,在建築空間上亦表現出豐富的人文景觀及其對人及土地的關,形成獨特的地景美學。
上山的途中先經過的這部分是由「高野景觀」設計的階梯式景觀墓區
D區個人式納骨廊,依山而建,造型與山勢融為一體
櫻花陵園是臺灣唯一的墓園露營區,山上可以一覽整個蘭陽平原,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太平洋中間的龜山島。等到櫻花開滿陵園,這裡的景色會更加美輪美奐。
墓區道路蜿蜒有趣,景觀視野開闊
材料多選用當地石材,與自然貼近
屋頂舒展柔和,與太平洋的長浪相互呼應
空間呈半開放式,空氣可以自由穿梭流動
納骨廊看似自由的分布,滿足對不同風水方位的需求
園區分布著不少這樣的觀景休息平臺
依山勢漫步的過程中,不斷透過縫隙遠眺風景
納骨廊隔間與隔間之間的空隙,有的設置了洗手臺
宜蘭多雨,難得遇上雨後天晴
陽光下人與靈魂可以平等地交流,寧靜追思
控制建築高度,不至於對山勢破壞太大
很容易被忽略的橋
弧面造型,材質展現著混凝土粗狂的質感,保留著澆築模板的印記
走到最下面是個溪谷,往上看扭曲的造型張力十足
10
墨西哥城暴力襲擊受害者紀念公園
By Gaeta-Springall Arquitectos
場地位於墨西哥城最重要的查普爾特佩克公園。森林的一部分屬於聯邦政府,幾十年間在墨西哥國防部監控下。所以首先,紀念項目意味著恢復15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
建築的一部分是紀念碑,我們能在這裡找到對文化和歷史的紀念和記憶。在特殊的「墨西哥暴力受害者紀念」上,反映了當前墨西哥社會最重要的問題:暴力。對此,設計師提出了一個開放項目,一個項目與城市及其公民之前有著強烈的項目。
項目扮演了雙重身份:公共空間和紀念園。但場地最首要的身份還是森林,具有非常強的自然存在;存在的樹們,定義了場地的屬性。暴力被隱喻在兩個尺度內:間隙和構築物。
項目由矗立在樹林之間的70道耐腐蝕鋼製金屬牆組成;這是介於自然與構築物之間的雙重身分:森林和森牆。樹木和遊客扮演生者;牆則代表逝去的暴力受害者們。
項目中的空隙是指介於鋼牆和樹木之間的空間。這個空隙或者空白提醒我們記住那些逝去的人們,牆的表面,生鏽或如鏡般光潔,展示出我們可能會迷失,補充或有多個自己。除此之外,如果將暴力定義為破壞,70道鋼牆的建築將成為暴力的最佳解藥。
設計師以三種方式使用耐腐蝕鋼:自然狀態,生鏽或鏡面狀態,每一種都有自己的代表意義。生鏽的鋼代表著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留下的標誌和傷痕。鏡面不鏽鋼用於反射和鏡像生命:人們、樹木和空間中央的水;自然狀態的鋼作為未被幹擾的元素,提醒我們主流和基本的價值觀:社會必須保持和平。混凝土用於車道和長凳,供行走和思考。
這個區域鋼牆變的比較厚,也更高,在整個場地中有強烈的戲劇性。水中樹木和牆的倒影令我們眼睛上下觀察。當我們舉頭遠眺,我們看到了天空、光、太陽…還有希望。
最後,項目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是鋼牆的人性化和挪用。社會對這個紀念園負有責任。70道牆上有供人們書寫暴力受害者姓名和表達他們痛苦、憤怒和渴望的空間。這些牆即是鏡子、黑板,通過書寫,成為暴力引起的痛苦和破壞的目擊者。
註:本文資料來源網絡,由景觀周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