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敬畏死亡,24座打動人心的紀念性建築設計……

2020-12-13 騰訊網

本文轉自建築名苑

對於建築師來說

希望大家都有可能為死亡設計一座建築

用空間與建築去保留著

人類肉體稍縱即逝的靈魂升華的那一瞬

今天,讓我們回顧24座國內外紀念性建築

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也為了明天更加美好的未來。

0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喚起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建設地點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建成時間1985年/1997年/2015年

主要設計人齊康、何鏡堂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中國人民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建築設計在保留「萬人坑遺址」的基礎上,以「生與死」、「和平之舟」為主題,藉助於場地、牆、樹、坡道、雕塑以及空間的氛圍、特殊的序列,給參觀者一種歷史災難的顯現。

02

建川博物館·戰俘館

世界上唯一以戰俘為主題的獨立博物館

建設地點中國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建成時間2006年

主要設計人程泰寧、鄭茂恩、胡洋

建川博物館共有抗戰、民俗、紅色年代等主題分館30餘座,戰俘館位於博物館南端,是世界唯一以戰俘為主題的獨立博物館。在設計「語言」運用上,戰俘館秉承「無今無古、無中無外、能入能出、能放能收」的理念,利用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皺褶、綻裂,卻仍然保持方正鋒銳的形態的精神表達,以隱喻戰俘不屈的堅貞品格。

03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紀念抗震救災、重建唐山的偉大壯舉

建設地點中國河北省唐山市

建成時間2009年

主要設計人袁野、李久太、南旭

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的設計充分體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愛、對科學的探索、對歷史的追憶」這一宗旨。遺址公園通過極為簡潔的設計手法,營造出具有強烈紀念性的空間環境,忠實記錄了這場災難和逝去的24萬生命,以告慰死難者,供後人憑弔與反思,也給生者以生活的勇氣和希望。

04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

建設地點中國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

建成時間2013年

主要設計人蔡永潔、曹野等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以「自然、簡樸、生態、科學」為設計理念,主體建築名為「裂縫」,寓意 「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後人永恆的記憶」。整個建築造型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通過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築體量,並通過下沉廣場和步道向外延伸,與平緩的草坡相融合,局部翹起露出地面,破土而出的視覺效果寓意著新生和希望。

05

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

忘卻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

建設地點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建成時間2015年

主要設計人何鏡堂、倪陽、何熾立等

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是日軍犯下細菌戰、人體實驗等反人類罪行的見證之地。建築主體外牆和屋頂都選擇了黑色的水洗石,渲染了壓抑沉重的氣氛,質樸無華但堅定有力。周邊建築遺址的斷壁殘垣、寂靜蒼茫的砂石地、無邊延伸的鐵軌……陳列館肅穆的設計語言警醒來者,忘卻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

06

第一次世界大戰華人勞工紀念館

遲到百年的紀念,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

建設地點中國山東省威海市

建成時間2017年

主要設計人李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華人勞工紀念館是為了紀念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向歐洲戰場派出的14萬勞工而設立。建築整體沉入面向大海的石崖,將指向大海的通道與主入口結合,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入口空間。建築內部空間結合自然採光組織參觀序列,流線緊湊合理。十字形的裂縫可以理解為近代中國所處的十字路口,時時提醒來此觀瞻的人們,不可忘卻百年之前為和平犧牲的英魂。

07

黃陂洞紅軍戰鬥遺址紀念碑

孤獨聳立在山頭林端的過往時光

建設地點中國貴州省

主要設計人西線工作室

黃陂洞紅軍戰鬥遺址紀念場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在山頭最頂部,越過竹林,一組孤寂的建築物陡然聳立在這個寂寞山頭上。遺址由三種不同的圍合空間構成,這三種圍合體按特定的秩序組織成一空曠而沉靜的冥想場所氛圍。

08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

反抗納粹極權壓制下的自由思想

建設地點波蘭克拉科夫

建成時間1947年

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國家博物館在保留集中營原址基礎上,將新囚犯的登記處作為博物館的入口。建築四周保留了密布的電網、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室、試驗室和焚化場等,以真實展現當年的場景。博物館旨在紀念在極端惡劣的逆境下,為反抗納粹極權壓制下的自由思想,緬懷人類歷史進程中極端意識形態引起的悲慘後果,具有警示意義。

09

法國凡爾登戰役紀念館

在戰爭廢墟中崛起的新生

建成地點法國凡爾登

建成時間2016年

主要設計人LE-CONTE / NOIROT

法國凡爾登戰役紀念館位於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凡爾登戰役發生地,是探尋戰爭遺蹟的重要出發點。現在,這座紀念館和該地區的戰爭遺蹟已經成為了一個觀光地。該項目建設過程中,重點突出了對記憶的尊重,而人工種植的森林也見證了凡爾登戰役紀念館的重生。

010

紀念建築:義大利古比奧墓地

"向天空開放"

Andrea Dragoni

古比奧墓地的擴建是義大利最重要的中世紀城市墓地擴建項目之一,在城市中重新定義了本身的意義與地位。建築師Andrea Dragoni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啟發,建立一系列獨立於墓地,能讓人放鬆,反思的藝術空間,這些空間頂部均有正方形朝向天空的窗口,從黎明到黃昏,光影變幻。

這一方天,讓人仿佛掙脫地球引力,到達另外一個層次:心靈的束縛被解開;視野和思維得以遠遊;精神被深層次洗滌和升華。這系列十分特別的空間與建築緊密關聯。William Richard Lethaby說人類置身大千世界中難以整體理解世界,只有先擺脫周遭,才能理解去它。從這個意義上建築可以理解為世界的縮影,它代表了一種界限,我們可以通過建築,去感受世界的存在。

011

猶太人博物館,德國柏林

重溫歷史,切身體會

丹尼爾·裡伯斯金

猶太人博物館中貫穿了一種非凡、莊重的設計,一種再現猶太人在大屠殺前後的生活劇變、概念性的表達設計。建築師首先將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之間連線,構建出來的形狀作為建築的整體輪廓外形,因此建築最終呈現一個折線擠出的複雜的「之字形」狀態。 讓人們放慢腳步,通過德國當地歷史、人們倉皇逃離和猶太人大屠殺的分鏡圖象切身體會猶太人的遭遇。

攝影Denis Esakov

012

911事件紀念博物館,美國紐約

日常生活與紀念性之間的和諧平衡

Sn hetta

911紀念博物館位於National 9/11 Memorial 世貿雙塔紀念廣場。作為紀念廣場上唯一的建築,它謙虛的立於地面之上,不影響廣場的氛圍,同時又以活力的有機形體向遊客展示和開放。 設計探尋上下文脈的關聯,希望承載過去歷史的同時又飽含對未來的希望,成為一個不能忘記該事件的回憶地與重生夢想之地。博物館擁有原來兩座塔樓的某些特點。有高反光率的外表皮能夠反映四季的變遷、傾斜、透明。具有反射性的造型鼓勵遊人接近、觸碰、凝視。

這座博物館與廣場上簡練的水池與樹林和諧並存, 其低矮水平的幾何造型,成為聯繫兩個世界的橋梁:地上與地下、光明與黑暗、集體與個人。此外它也與道路車站和地鐵聯通。這個介於水平廣場與垂直摩天大樓之間宛如寶石一樣的存在,深深的激起遊人的共鳴。

013

思安墓園,韓國

化作千風喚起人間記憶

承孝相/履露齋建築事務所

設計師從逝者的角度設計,希望按照城市的尺度來構建一套完整的設施。逝者的靈魂因為死亡在此相聚,在這裡構築靈魂中的城市。建築體量以呈階梯狀分布在場地中,被草坪覆蓋的屋頂使整個項目在鳥瞰時如同一塊完整的綠地公園。

攝影JongOh Kim

014

狹山森林小教堂,日本 狹山湖

自然材質向心靈祈禱

中村拓志

教堂位於墓區之間,為紀念者塑造了一個向自然禱告的空間,建築的牆體整體傾斜,內部支撐的柱體形成倒「V」的造型,構成「Gassho-zukuri」日本獨特的結構類型,與合掌祈禱的形狀相類似。

攝影 | Koji Fujii/Nacasa and Partners Inc

015

SonYangWon紀念博物館,韓國

盤旋而上的通廊塑造紀念空間

Lee Eunseok + KOMA

個建築項目是為了紀念韓國近代一位新教徒聖人 Son Yang Won,建築布局圍繞「抵抗」、「犧牲」和「和解」三個主題,建築頂部直接聯繫天空,一角被混凝土結構的實體空間支撐,基地是平靜的水面。

攝影 | Joonhwan Yoon

016

紀念建築:追憶之環

詩意大作

AAPP

Ring of Remembrance 追憶之環。這個為了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100周年而建造的環體位於國家墓地旁。在悲傷已經歸於平伏的如今,建築師希望給同胞建立一座藝術與自然的環體,表達對和平與團隊的祝福。

017

國家大屠殺紀念碑,加拿大渥太華

紀念過去,警示未來

Studio Libeskind

該紀念碑是為祭奠成千上萬名死於納粹暴行的無辜民眾而建,也是為了最終留居在加拿大的倖存者而建。紀念碑分為兩個包含不同意義的實體:上升的實體指向未來;下降的實體則引導著參觀者們走入發人深省的內部空間。每個三角形空間的牆面上清晰地印著Edward Burtynsky拍攝的巨幅單色照片,照片中是集中營、殺戮場和森林在今天的樣貌。

「希望之梯」(Stair of Hope)從中間的集會空間升起,穿透了一面傾斜的牆壁,指向議會大廈所在的方向,喻意了倖存者們為加拿大做出的寶貴貢獻以及他們在加拿大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揭露了種族滅絕者的危險行徑。

018

世貿雙塔紀念,美國

森林與遺址空洞共存對話

PW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為了紀念911事件,在雙子塔原有的位置上設立了龐大的瀑布,周邊設置了森林廣場。在紐約的中心,在這座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城市中心,有這樣一片提供沉思與回憶的地方。雙塔原址做了向下跌落的30英尺的大瀑布,設計師沿建築遺址四邊輪廓布置了一圈並列的錐形跌落引水渠,這使得從這裡跌落的水流效果更為美麗,同時也更為節能。參觀者在瀑布雷鳴般的聲音中沿著青銅欄杆看受害者的姓名。

019

戈爾丹萊德勒紀念館,克羅埃西亞

穿透暴力彈孔的凝望

NFO

NFO建築事務所與雕塑家Petar Bari i 合作的戈爾丹萊德勒紀念館,在克羅埃西亞的科斯塔伊尼察市 ukur山上對外開放。該紀念館是為了紀念1991年8月10日在此被狙擊手結束生命的戈爾丹萊德勒。

克羅埃西亞電臺 HRT於2014年宣布了 Gordan Lederer紀念碑的公開競賽,作為一個標誌,記錄90年代克羅埃西亞戰爭期間,HRT攝影師和和攝影記者死亡的地方。

1991年8月10日,攝影記者 Gordan Lederer 在克羅埃西亞巴尼亞地區的 ukur 山上拍攝時,被一名狙擊手射殺。

競賽獲勝方是 NFO建築工作室和雕塑家 Petar Bari i 的一項名為「破碎的景觀」的方案。紀念碑於2015年揭幕,紀念Lederer逝世24周年。

Gordan Lederer 紀念碑形成建築與雕塑之間的多學科交互發展。這種二元性在開發項目的同時將不同的方法結合到同一個主體,從多個方面了解問題。

020

Rivesaltes軍營紀念館,法國

沉入大地,指向天空

Rudy Ricciotti + Passelac & Roques

Rivesaltes軍營紀念館被營房遺蹟圍繞。我們不能迴避曾發生在喬弗裡軍事拘留營(Camp Joffre)裡的沉重歷史,無法迴避這片土地曾見證的人間慘劇。裡夫薩勒特紀念館是沉默而滯重的。它存在於荒蕪的郊野裡,為了那些已逝去的人們。紀念館的存在,提示著銘記這段記憶的責任。

021

昆士蘭警察紀念碑,澳大利亞

反思、瞻仰、認同和紀念的空間

UAP

建成的昆士蘭警察紀念碑位於布裡斯班植物園中,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反思、瞻仰、認同和紀念犧牲警察的空間。紀念碑由五個摺疊拱門組成,鼓勵遊客在其中行走,探尋不同的視角和襯託遠處的綠色景觀。

022

Son Yang Won紀念博物館,韓國

盤旋而上的通廊重現聖人曾經的腳步

Lee Eunseok + KOMA

該建築是為了紀念韓國近代一位新教徒聖人:牧師孫良源(Son Yang Won)。他在日本殖民時代為虔誠的信仰基督教教義,並為此獻出了生命。項目位於一片山腳下,清水混凝土的建築外觀、封閉的圓筒狀形式將內外空間隔離開,清楚地顯示出建築建築的象徵意義。它的上方通向開闊的天空,下方是平靜的水面。「漂浮的體塊」的一角被混凝土結構的實體空間支撐,其他部分則是散落在空間中的柱體。如此的設計最大化了建築的戲劇效果。

023

MountHerzl 紀念堂,耶路撒冷,以色列

不朽之名

Kimmel Eshkolot Architects

Mount Herzl紀念堂是一個獨特的紀念場所。整個空間孤隱而靜謐,主體空間通過挖掘山體而形成,成為了個人和集體紀念活動的親密空間。一個用磚製成的好似波動著的漏鬥形的開口將挖掘而成的紀念堂的頂部打開,指向天際。刻在石磚上的名字形成了「名之牆」,包裹著漏鬥形的光筒。跟隨著螺旋形的坡道而上,名之牆由23000塊石頭磚砌成,每塊磚上刻著陣亡士兵的名字,他的死亡日期,並放置著蠟燭燈,每年在士兵的死亡之日點亮。

024

黛安娜王妃紀念泉,倫敦倫敦

海德公園內的黛安娜王妃紀念泉

Gustafson Porter

黛安娜王妃紀念泉位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其設計理念基於黛安娜王妃生前的愛好與事跡,以 『Reaching Out – Letting In』 . 「敞開雙臂–懷抱」為概念,創造了一個順應場地坡度的、在樹林中落腳的淺色景觀閉環流泉。整個景觀水路經歷跌水,小瀑布,渦流,靜止等等多種狀態,反映了黛安娜起伏的一生。

本文轉自建築名苑

資料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0座利用現代手段改造的歷史博物館建築
    大量的歷史建築需要擴建或重新利用。在過去40年中,通過當代幹預手段改造舊建築的實例如雨後春筍,特別體現在新建或擴建的藝術博物館中。這些空間體現了歷史遺產在當代的適應力,表明即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的結合,也可以是美麗而打動人心的。
  • 建築學家何鏡堂解讀災區紀念性建築設計思路
    新華網廣州5月11日電 (記者詹奕嘉)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來臨之際,針對如何在重建過程中紀念這場災難和救災壯舉,記者近日專訪了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何鏡堂院士是中國建築學界的設計大師,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著名建築的設計者。
  • 盤點那些世界知名墓園和紀念性景觀設計案例
    ,公墓還有緬懷和紀念的功用,因為不論是盛名在外的名人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都值得被後人銘記。 紀念性景觀是一個城市歷史的見證、文化的體現,是城市居民「群體記憶」的物化。 當人們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對死亡的思考,對生命的渴望,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
  • 北京萬科觀承別墅,打動人心的建築設計
    北京萬科觀承別墅,打動人心的建築設計「優秀建築是自然的延續。」——世界著名建築師隈研吾說。當一個建築能將光帶入其中,在人、建築、自然中尋得平衡,這樣的建築定是人們所嚮往之處。萬科觀承大家別墅在庭院設計中融入蘇州留園,將整個庭院演繹成三維立體的庭院。運用立體垂直的園林設計手法,在玄廊處,種植一排青竹,將室內與室外隔開,保護居者隱私,營造出綠意環繞的體驗,實現建築本身與自然最大化的融合。從懸廊的鵝卵石小徑走到堂院,在此放置一茶几,一張椅子,約上三五好友,在此暢談人生,觀賞園中景致,歡聲笑語,豈不樂哉。
  • 盤點那些世界知名墓園和紀念性景觀設計案例
    ,公墓還有緬懷和紀念的功用,因為不論是盛名在外的名人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都值得被後人銘記。 紀念性景觀是一個城市歷史的見證、文化的體現,是城市居民「群體記憶」的物化。 當人們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對死亡的思考,對生命的渴望,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
  • 緬懷先輩、見證歷史的紀念性建築,北京宋慶齡故居
    後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委託,籌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的住宅,於1961年將這座王府花園整飭,並在原有建築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築成了一座優雅安適的庭院。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34;,並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緬懷先輩、見證歷史的紀念性建築,北京宋慶齡故居
    後周恩來總理受黨和政府委託,籌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的住宅,於1961年將這座王府花園整飭,並在原有建築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築成了一座優雅安適的庭院。1981年10月中央決定把此處住所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 ",並由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座利用現代手段改造的歷史博物館建築
    大量的歷史建築需要擴建或重新利用。在過去40年中,通過當代幹預手段改造舊建築的實例如雨後春筍,特別體現在新建或擴建的藝術博物館中。這些空間體現了歷史遺產在當代的適應力,表明即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的結合,也可以是美麗而打動人心的。以下是十個世界各地的藝術博物館的絕佳實例,表現對歷史建築的當代幹預。
  • APP設計:那些打動人心的設計點(3)
    據說總結出100個打動人心的APP設計點,就能召喚神龍,還沒看過前兩篇文章的,請補上:《那些打動人心的APP設計(1)》 《那些打動人心的APP設計(2)》。設計師必須站在系統層面做思考,滿足某一類人的需求並提供解決方案,這需要系統化的交互方法論,包括需求分析、信息架構及流程設計等等。但當設計師專注於宏觀思考問題時,往往會忽略設計細節。
  • 安藤忠雄:越是淳樸的建築越能打動人心
    人們對於建築強烈的渴望,所產生的力量,將住宅文化推向極致,建築材料也隨著不同的地地域特點,被開發出不同的種類及特點,豪華的住宅是人人嚮往的,但質樸內涵的住宅卻最能打動人心,使人心靈放鬆。大澱的工作室:設計的原點1969年,安藤忠雄選擇了在自己的家鄉大阪開始自己的建築之路,早期的他以設計小型住宅而出名。他自己的工作室大澱工作室(Atelier in Oyodo)原本是他設計的一套住宅,住宅位於大阪市中心的一條僻靜小道,面積很小,一對夫妻住,剛剛好。
  • 安藤忠雄:越是淳樸的建築越能打動人心
    人們對於建築強烈的渴望,所產生的力量,將住宅文化推向極致,建築材料也隨著不同的地地域特點,被開發出不同的種類及特點,豪華的住宅是人人嚮往的,但質樸內涵的住宅卻最能打動人心,使人心靈放鬆。大澱的工作室:設計的原點1969年,安藤忠雄選擇了在自己的家鄉大阪開始自己的建築之路,早期的他以設計小型住宅而出名。他自己的工作室大澱工作室(Atelier in Oyodo)原本是他設計的一套住宅,住宅位於大阪市中心的一條僻靜小道,面積很小,一對夫妻住,剛剛好。
  • 【HNAD讀圖】清明時節雨紛紛-世界知名陵墓建築及紀念性景觀設計賞析
    坐落在巴基斯坦喀拉蚩的一塊自然高地上,這座大理石建築是由印度設計師Yahya Merchant設計的,並於1970年竣工。主入口拾級而上,穿而過四座尖拱中的一座進入陵墓,遊覽者進入到了一個巨大的八角形空間,中心擺放著紀念性的石棺(真正的棺材就在石棺正下方)。另外,除了陵墓功能以外,這座建築還是政府和軍隊的典禮活動場所。
  • 建築的無用之美:用想像力做建築「反現實」設計打動人心
    一個好的建築,需要因地制宜,美觀大方,要有完善的使用功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同時最好堅固耐用,綠色環保,天然無汙染。 有一位建築設計師,他厭倦了實用,厭倦了現實,厭倦了經濟考量,成本考慮,以及建築本身是否合理。他就喜歡設計一些,看起來很天馬行空的東西。
  • 20座利用現代手段改造的歷史博物館建築
    大量的歷史建築需要擴建或重新利用。在過去40年中,通過當代幹預手段改造舊建築的實例如雨後春筍,特別體現在新建或擴建的藝術博物館中。這些空間體現了歷史遺產在當代的適應力,表明即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的結合,也可以是美麗而打動人心的。以下是十個世界各地的藝術博物館的絕佳實例,表現對歷史建築的當代幹預。
  • 中國「最具意義」的地標性建築,存在百年意義深遠,銘記歷史!
    中國「最具意義」的地標性建築,存在百年意義深遠,銘記歷史!由於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存在很多名勝古蹟,有些建築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築,吸引很多遊客進行觀賞和訪問, 而且這些建築物是為了紀念一些人,或者是為了紀念一些事情,或者是為了紀念一天, 這是中國最有意義的地標建築,代表性意義深遠:但是,請遊客在參觀的同時尊重這段歷史。
  • 中山亭,歷經戰火滄桑而留存於世,足以讓人心存敬畏
    在長沙,歷經「文夕大火」和中日四次長沙會戰而留存下來的建築寥寥無幾,中山亭,就是倖存的建築之一。中山亭,它於上世紀1930年興建,至今已有90年,90年來春夏秋冬,風雲變幻,它依然昂首屹立在中山路;它目睹了這座城市的慘痛、快樂、榮光,歷經滄桑,讓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
  • 中國「最具意義」的地標性建築,存在百年意義深遠,銘記歷史!
    中國「最具意義」的地標性建築,存在百年意義深遠,銘記歷史!由於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存在很多名勝古蹟,有些建築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建築,吸引很多遊客進行觀賞和訪問, 而且這些建築物是為了紀念一些人,或者是為了紀念一些事情,或者是為了紀念一天, 這是中國最有意義的地標建築,代表性意義深遠:但是,請遊客在參觀的同時尊重這段歷史。
  • 全球10個經典紀念性景觀設計
    有著142年歷史的萊克伍德公墓曾面臨著一個挑戰:如何在一個受人尊敬的地標式的環境中創造出一個具有紀念性的屬於21世紀的空間。這個景觀涵蓋了朝南斜坡上三分之二的建築,建築風格展現了一幅空曠的、和平的風景,伴著靜靜的倒影池、本地樹木構成的小樹林以及沉思的壁龕——鮮明的當代設計與它的歷史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 這座城市被梧桐圍繞,被歷史充斥著,來這裡感受歷史氣息
    但是,他的歷史氣息並沒有因為現代化的進展而遭受到損害,反而,更是被很好地保護起來了。使這個城市完美的將不可融合的歷史和現代化融合起來了。一進入這個城市,你會發現出了歷史氣息之外,現代的交通也很是發達。南京最著名的交通就是地鐵了,而且地鐵的線路也非常的多,幾乎覆蓋了整個城區。並且南京的衛生是很好的,行走在街道上,路面幾乎沒有任何垃圾。光是在這樣的城市走著,什麼都不做,心情都十分愉悅了!
  • APP設計:那些打動人心的設計點(4)
    微信34.有一個巧用標籤欄icon的例子淘寶前段時間更新了,據說這是第一次設計為主導的軟體大版本更新。在滿足了能用的前提下,怎麼用的更爽顯得越來越重要。原來標籤欄的首頁,變成了一個淘寶的標誌,當在首頁往下翻時,icon會變成一個向上的火箭,暗示點擊可以回到首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