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人類非遺的精彩個案,它豐富充實了世界非遺文化寶庫的內容,同時也表明中華傳統文化地位的提升。新報記者 梁爽 蕭放:是否「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重要 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認知價值更重要 新報: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
-
最美的二十四節氣簡筆畫,中國孩子應該知道
用簡筆畫詮釋二十四節氣,表達古人無窮智慧總結。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的節奏,給孩子們以完整的滋養。願我們在二十四節氣的周而復始和生生不息中,看明月松間朗照,清泉石上流淌。在自在飛花,無邊絲雨裡,感受每一個樸素日子的優雅美好。獲得更多來自大地的力量。千千願用簡單的畫,感受美好的世界!
-
非遺展、餃子宴、測日影……登封冬至日這樣傳承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二十四節氣之冬至。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迎冬至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今天上午,「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
-
二十四節氣表演 朝陽推出多項文旅活動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表演、旅遊文化小姐大賽……朝陽推出多項文旅活動)朝陽區將陸續舉辦大型原創民俗文化演出《二十四節氣》、2020世界旅遊文化小姐大賽北京總決賽等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新京報快訊(記者 沙雪良)9月7日下午,在2020服貿會旅遊專題展上,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該區將陸續舉辦大型原創民俗文化演出《二十四節氣》、2020世界旅遊文化小姐大賽北京總決賽等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近年來,平度不斷加強對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研究實踐,同時搶抓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挖掘非遺文化內涵,讓二十四節氣文化在平度大地得到再創造,讓古老的農耕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希望此次研討會為平度文化和旅遊產業鏈水平的提升和區域競爭力的發揮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現場。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動畫片《二十四節氣的故事》片頭 資料圖片「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幹支:戊戌歲己未月丙辰日 五運六氣:主氣:太陰溼土客氣:厥陰風木在泉:太陰溼土中運:火運太過主運:少宮客運:太商 陽曆二十四節氣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這期間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也最快。」六月不熱,五穀不結「」伏天熱得狠,豐收才有準「,說的都是暑天高溫對田間作物的促生作用。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提防表演化傾向,保持敬畏之心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自己的時間制度,講究天行有常,順天應時。它涉及觀念和實踐兩個層面,尤其強調人們在觀念上敬畏自然,按照自然規律指導實踐活動。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文化|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
「二十四節氣」十年申遺歷程綜述
十年徵程:如何賦予傳統文化瑰寶一種「世界語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空間位置來認知一年中的天文、物候、時令以及大自然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如何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了解這一農耕時代的「時間智慧」?這是「二十四節氣」踏上申遺路必須面對的問題。
-
遇見二十四節氣 在課堂上邂逅清明時節之美
「現在小樹發了芽,說明清明節氣是北方春意漸濃的時候,萬物都開始生長了。」孩子們目之所及那些細微的變化,都成了心中對二十四節氣的佐證。 當天,閱海小學課程的內容設置與平日稍顯不同。看似是不同的學科,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清明時節。這是學校為孩子們特別設計的「清明節氣課程」。 2018年,閱海小學開始探索「網際網路+創新素養教育」系列之二十四節氣學科融合課程。
-
《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帶給孩子詩和遠方
書中內頁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著名兒童文學家保冬妮創作的圖畫書《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推出發行。這套《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共24冊,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展現了24個中國城市和鄉村的農耕生活、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帶讀者在最合適的季節去最美的地方,感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書中融合了有關節氣的歷史故事、重要的農事活動、中國傳統節日、有趣的民俗項目,當地特色美食、名勝古蹟,給孩子以中國農耕文化的薰陶。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獨有的春夏秋冬
二十四節氣,中國獨有。「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30年前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讓背誦過的,一直熟記於心。每當背完那道二十四節氣歌,感覺過了一個春夏秋冬。大農村老家,一直有念二十四節氣、千字文的習慣,那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待我慢慢長大了,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節氣對於農耕生活有多麼重要的作用。想起小時候,那時無憂無慮的時光裡與大自然是那麼親近,四季變遷都可以清晰感覺到,現在越長大越覺得離自然好遠!
-
發現二十四節氣裡的秘密
四年前的11月30日,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古代先人通過觀測自然的演變,確定了「二分二至」日的重要時間,並且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出了「二十四節氣」。
-
中國二十四節氣,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關注非遺文化傳承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高敬)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
-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_中國氣象局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4年09月18日09:19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