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前主唱婚姻遇礁 小三是紐約時報記者

2021-01-20 鳳凰網

原標題:綠洲前主唱婚姻遇礁 小三是紐約時報記者

利亞姆和妮可的5年婚姻在第三者和私生子的醜聞下面臨解體。

周日,英國《太陽報》刊出消息,稱上周被爆和《紐約時報》女記者LizaGhorbani私通並育下一女的綠洲前主唱利亞姆·加拉格爾(LiamGallagher)向友人透露,他和38歲的妻子妮可-安普萊頓(前樂隊AllSaints成員之一)的婚姻已經破裂,不值得任何人做任何努力去挽回。報導同時指出,妮可的友人透露妮可其實還在猶豫當中,「她還是想要做利亞姆的太太」。而在該報導刊出的次日,妮可在醜聞爆出後首次露面,手上已經沒有戴婚戒了。

元配很崩潰:她還和姐妹一起猜過醜聞男主角是誰

利亞姆的醜聞爆出時,利亞姆和他的新樂隊BeadyEye正在伊比沙島演出,妮可則在佛羅裡達和姐妹兒子一起度假。利亞姆本打算在演出結束後坐飛機過去和他們會合。

據妮可母親瑪麗接受《太陽報》訪問時說,在媒體還沒有具體說出是哪一位搖滾明星鬧出了私生子醜聞時,妮可和她的三個姐姐坐在電視機前歡樂地討論到底是哪一位搖滾巨星。隨即,妮可接到利亞姆的電話,他坦白交待傳聞中的人就是自己,妮可當即雙膝跪地,完全崩潰,對姐姐們呢喃著「那個搖滾明星就是利亞姆,就是利亞姆……」瑪麗說:「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來得毫無徵兆。從頭到尾,利亞姆都知道私生女的存在,但卻對妮可隻字不提,她只比報紙讀者早一天知道那個搖滾巨星的名字。」

而據妮可密友說:「妮可並不是那麼堅強的人,只要想到沒有利亞姆,她就感到不知所措……妮可還是那麼崇拜他,還是想要做利亞姆的太太……她可能永遠也無法從這些傷痛中走出來。」

丈夫心如死灰:他曾安撫妻子說搖滾明星總會碰上這事

利亞姆這邊的情況也不妙,朋友透露他連續四天借酒消愁,無法入睡。「他也沒有什麼親人可以依賴,他和他的兄弟Noel(也曾是綠洲樂隊成員)早就不說話了。」

而據妮可的密友透露,利亞姆一開始還安撫妮可,說這只是一個法律問題,說搖滾明星總是會遇到這種事情,都不是真的,說律師會處理好一切。但據《太陽報》報導,利亞姆的一位友人透露:「利亞姆說已經受夠了這一切。他對他的婚姻已經心如死灰,不值得任何人做任何努力去挽回了。」

小三感到受騙:她被自己的採訪對象迷住了

利亞姆在2010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和Liza相識。當時《紐約時報》要做利亞姆的專訪,派了Liza去採訪利亞姆,兩人因此結識。在那篇人物特寫裡面,莉莎盛讚利亞姆魅力逼人,溢美之詞不斷。

Liza的朋友表示,利亞姆欺騙Liza讓她覺得他們是有未來的,但是利亞姆在她懷孕後就把她給甩了。

Liza和利亞姆的撫養費案件,已提交曼哈頓家庭法庭審理,下場聽證會將在下周五舉行。Liza的密友否認其向利亞姆要價200萬英鎊。據悉,莉莎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受到驚嚇,感到亟需保護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向法庭提出訴訟。(劉平安)

作者:劉平安

相關焦點

  • 《當婆婆遇上媽》提警示:遠離婚姻終結者小三
    李小璐與富家子弟  由北京東方在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華視影視投資(北京)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由曾打造過《艱難愛情》、《新玉觀音》的新銳導演田有良執導,有曾寫過《麻辣婆媳》、《五十玫瑰》的80後美女編劇李瀟執筆,由當紅人氣偶像李小璐、賈乃亮以及內地實力老將潘虹、李勤勤聯袂主演的生活大戲《當婆婆遇上媽
  • Blur主唱或與前綠洲吉他手合作 稱讚其現在樂隊
    摘要:近日,Blur樂隊主唱DamonAlbarn(達蒙?阿爾伯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渴望與前Oasis(綠洲)樂隊吉他手、現HighFlyingBirds樂隊主唱NoelGallagher(諾埃爾?加拉格爾)合作。達蒙?阿爾伯恩在接受採訪時說:「諾埃爾?
  • 綠洲樂隊前主唱變「防疫大使」,將樂隊歌曲改編成洗手歌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自我隔離在家中的英國綠洲樂隊前主唱Liam Gallagher在社交平臺上,近日可謂動靜不少。繼前幾日隔空喊話哥哥Nole Gallagher,希望二人能冰釋前嫌,一起舉辦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的慈善演唱會之後,這幾日他又連續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系列防控新冠肺炎的宣傳視頻,視頻內容是將綠洲樂隊過往的歌改編成系列「洗手歌」。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第一次走進玉狗梁
    美國的《紐約時報》記者要來咱玉狗梁了!
  • 重構貝藻礁生態系統 唐山海洋牧場打造海底「新綠洲」
    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供圖長城網訊(記者 楊建民 趙曉慧 王守一)層疊的牡蠣礁上,貝類、海參附著生長;繁茂的海藻林中,魚類、蝦蟹追逐嬉戲……透過水下視頻實時監控系統,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底「新綠洲」出現在記者面前。這片海域位於唐山國際旅遊島,是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十年耕耘的結果。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紙質版媒體的工作流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形成的,傳統記者已經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記者爭論轉型會不會增加工作量,比如一個記者以前只需要報導寫稿就好,現在紐約時報為了吸引讀者,還要增加視頻環節,這需要記者提前準備文稿,對於《紐約時報》還好,對於傳統記者來說,他會想:「哦,上帝啊,我的工作量又增加了!」
  • 紐約市政府怎麼控制《紐約時報》?
    出發前,湯姆森和美國使館的幾個官員請這幾位編輯吃飯,跟他們確定訪問路線,並安排在各個地點的訪問內容。在湯姆森看來,媒體人士一定要訪問紐約,因為那裡是美國的媒體中心。他介紹完紐約的情況後,問眼前的編輯:「你們到紐約想看什麼?」編輯們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確定由一位稍微年長者發言。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實情的視頻火了
    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傳統媒體利潤下滑記者變「導遊」 紐約時報做私人飛機環球遊大賺了...
    紐約時報並不這麼認為。普利茲新聞獎獲獎記者、獨家報導毒品戰爭和獨裁的記者陪你在長達26天的環球旅行中聊當地風土人情,發掘「隱藏在新聞頭條背後的故事」,最大限度地滿足遊客的好奇心,讓你充分體驗紐約時報專業報導的深度見解與視角——聽起來不錯?當然價格也不便宜,人均花費高達13.5萬美金,乘坐私人飛機玩轉全球,紐約時報正通過這個高端旅遊項目實現自己品牌的變現。
  • 《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火了:和美國天差地別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紐約時報》科學與健康的記者Donald McNeil在電視節目中談到中國的疫情防控,在6分鐘內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
  • 紐約時報大樓什麼樣?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焦建 論壇報業集團的倒閉使得美國報業也深陷入「次貸危機」影響。最新的一則新聞是,當地時間8日,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在網站上公布消息,計劃以抵押或售後租回的方式處置該公司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總部大樓,換取最多2.25億美元的貸款,以緩解資金緊張局面。紐約時報公司目前面臨著融資條件惡化和利潤下滑的窘境。 紐約時報公司擁有這棟52層高、150萬平方英尺的坐落在第八大道的大樓58%的所有權。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2019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紐約時報》評 2019 年度十本好書《呼吸》(Exhalation)特德·姜(Ted Chiang)著《呼吸》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4 屆雨果獎、4 屆星雲獎得主特德·姜的第二本小說集,收錄了特德·姜的 9 篇中短篇小說,其中 4 篇《雙面真相》《大寂靜》《臍》和《焦慮是自由引起的暈眩》
  • 《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 在數字時代「賽跑」
    內容依舊是重中之重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最近都在強烈重申他們對新聞本身的重視。    前不久,《華盛頓郵報》刊發了他們的新口號:「民主在黑暗中死去」。雖然沒有點名道姓,但是人們都知道其針對誰。
  • 《當婆婆遇上媽》反應新時代婚姻中的矛盾衝突
    為女兒焦急的李勤勤  搜狐娛樂訊 大型生活情感劇《當婆婆遇上媽》在深圳都市頻道、吉林都市頻道、山東影視影視頻道的播出目前正進入白熱化階段,隨著劇情的深入,新時代婚姻中的各種矛盾、衝突層層揭開,高潮迭起,引發廣泛關注。
  • 《紐約時報》記者講述遭遇抗議者經歷:求救無人理會,以為要死了
    「兩三個黑衣人圍住我,看到我的證件上寫著《紐約時報》,就變得非常生氣。他們把我摔倒在地,想搶走我的相機。我開始大聲呼救。」「警察不相信我是攝影記者,拔出槍,對準我大喊,讓我雙手雙膝著地。」當地時間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抗議者攻佔、破壞。
  • 《紐約時報》記者講述遭遇暴徒經歷:求救無人理會,以為要死了
    「兩三個黑衣人圍住我,看到我的證件上寫著《紐約時報》,就變得非常生氣。他們把我摔倒在地,想搶走我的相機。我開始大聲呼救。」「警察不相信我是攝影記者,拔出槍,對準我大喊,讓我雙手雙膝著地。」當地時間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抗議者攻佔、破壞。
  • 《紐約時報》資深衛生記者:美「派對式」居家隔離遠遜中國
    參考消息網5月1日報導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4月29日刊載了對《紐約時報》科學和健康版記者小唐納德·麥克尼爾的訪談,麥克尼爾在《紐約時報》從事了數十年的傳染病報導。他報導過的疫情包括愛滋病、伊波拉、瘧疾、豬流感、禽流感和SARS。麥克尼爾認為,美國的居家隔離相比中國就是「花園大派對」,而且越來越鬆散。
  • 《紐約時報》全球記者筆記:疫情下,各國的普通人如何生活?
    今天,《紐約時報》的幾位駐外記者從微觀的角度向我們描述了疫情之下民眾的幾個生活片段。本文來自《紐約時報》,原文標題「The Toilet Paper Had Armed Guards, and Other Coronavirus Stories」。紐約:兩沓現金的故事周三上午11點左右,設計師希爾頓·霍利斯去家附近的銀行取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