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瓜果、做遊戲、吃農家菜……
惠城區蘆洲鎮蘆村村的一處扶貧農場內
一片歡聲笑語
這是該鎮以扶貧農場為平臺
舉辦的鄉村振興農耕體驗系列活動之一
吸引了不少家長帶孩子駕車前來參加
據介紹,近兩年來,蘆洲鎮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村企共建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目前已開拓了三四個扶貧農場,成為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帶動鄉村旅遊發展的有效途徑。接下來,該鎮將打造「一村一農場,一農場一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與旅遊結合發展,已成為當前惠城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的新模式,農業觀光休閒遊正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喜愛。
隨著扶貧模式從「獻血」到「造血」轉變,如今,越來越多農村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讓綠水青山成為增收脫貧的「本錢」,開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蘆洲的扶貧農場建設就是其中一個樣本。
蘆洲地處惠城區北部,全鎮三面東江環繞,沿岸風景秀麗,鎮內沒有工業汙染,原生態自然環境保護良好,高達59.93%的森林覆蓋率和充沛的年降雨量,使這裡成為綠色健康蔬菜種植的理想之地,一年四季都適宜蔬菜生長。而蘆洲的扶貧農場項目就是充分利用蘆洲青山綠水優勢,整合土地資源,通過村企合作模式運營,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
針對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
容易出現返貧
導致扶貧成效難持續的現象
蘆洲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
「村集體+扶貧戶+企業運營」的
扶貧新模式
據蘆洲鎮黨委書記林文杰介紹,去年,該鎮以青塘村為扶貧試點,在區委常委、區武裝部政委謝雨永的指導和幫助下,利用村裡56畝土地建造扶貧生態農場。項目採取「村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村企合作模式運營,以每月3500元的薪酬標準僱用貧困農戶,解決貧困農戶就業問題。未來該農場還將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發展生態旅遊,並將所得利潤拿出一部分用於扶貧戶分紅,實現貧困戶增收脫貧。
青塘村扶貧生態農場一心堅持綠色農產品的種植理念,專注生產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每期農場的蔬菜還沒上市,就快被預訂一空。「我們這裡的蔬菜都是很鮮甜的,可以吃出童年的味道。」林文杰說。
據統計,農場初步投入約60萬元,第一批(30畝)有機蔬菜已陸續上市銷售,預計總產量約6萬公斤,實現毛利潤約24萬元。接下來,該農場將開發集採摘、觀光、親子遊於一體的旅遊線路,帶動遊客到蘆洲遊玩、消費,以達到「農民脫貧、集體增收、地區發展」的良好效益。
林文杰告訴記者,蘆洲鎮青塘村扶貧生態農場試點建成以來,該鎮各村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發動群眾參與建立扶貧農場。
為此,今年該鎮啟動「一村一農場,一農場一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計劃在每個村拿出幾十畝土地建設一個扶貧農場,在農產品種植方面不追求新奇品種,按照健康、綠色的標準種植豆角、菜心、苦瓜、紫薯等農產品,各村自成特色。在運營模式上,通過引進企業建設統一的農場或農戶入股農場兩種方式,發展壯大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蘆村村扶貧農場正是其中之一。走進該農場,只見連片的黃瓜、絲瓜、豆角、茄子等蔬菜瓜果掛在枝頭,隨手摘下一根黃瓜品嘗,清甜爽口。農場負責人古水軍說,蘆村村扶貧農場一期佔地約60畝,接下來計劃發展到200畝以上。農場嚴格按供港有機蔬菜的生產標準進行種植,種植過程中用東江水灌溉,施用有機肥料,加上蘆洲溫潤的氣候環境,種植出來的蔬菜質量上佳。
時至今日,扶貧農場已不僅僅是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參與蘆洲鎮扶貧農場建設的企業主瞄準市民喜歡在周末或節假日帶孩子到蘆洲休閒採風的商機,把蔬菜種植與親子採摘、農耕體驗等鄉村旅遊活動結合起來,利用蘆洲的青山秀水打好生態休閒旅遊牌,吸引越來越多城裡人到蘆洲觀光體驗。
「我們會不定期組織親子採摘活動,接下來準備發展共享農莊:就是拿出一片菜地分成很多小塊租給市民,租戶可以自己來種菜採摘,也可以委託我們種植管理,走一條集生產、觀光、採摘、種植體驗、農家樂於一體的農業發展新路子。」古水軍非常看好這種新型農莊發展模式。
惠城區委農辦扶貧開發與考核股負責人對蘆洲鎮建設扶貧農場的做法予以肯定。「村民或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紅或是租地給農業企業的方式,不僅將閒置土地有效利用起來,企業僱用當地貧困戶或剩餘勞動力做工,也有助於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促進村民增收。」該負責人說,除了蘆洲扶貧農場,惠城區的橫瀝、水口、汝湖等,也在發展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打響了甜玉米、梅菜等農業特色品牌。「土地確權後實現農村土地流轉,這種農業發展模式將更加靈活。現在,農村以農業基地+鄉村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正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當前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該負責人說。
來源:惠州日報;
責編:陳美君 編輯:沈方惠;
由惠城發布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