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0年11月8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職業發展部主辦的「職業導師項目3周年暨2020職業導師節」在北大博雅酒店隆重舉行。本文根據職業導師項目發起人、北大王寬誠講席教授、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的現場分享整理。
我一直很期待導師節日子的到來,因為會看到這麼多我們熟悉的職業導師回到北大,這麼多新的MBA同學和導師結對子,同時又有新的導師加入。
每年這個日子,我都會找一個話題和大家做交流,今年我想講講「老師」這件事。
去年夏天,我專門抽時間到希臘和土耳其,這是一次我想向思想者致敬、嚮導師們對話的旅程。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分享這趟旅行中,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老師給我的啟發。
好老師的最大特徵
什麼是「老師」?我的教齡挺長的,我也常常思考:為什麼我如此熱愛當老師?老師是所有職業中最奇特的一個職業,有兩點很有意思:
第一、對教育的信任。老師絕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人。前兩天的一場論壇中,一位企業負責人說,「在企業做的任何一場實踐,都比在商學院課程裡學到的有用。」之前也遇到有企業家說,商學院沒用。我想,他們說商學院沒用的時候,也許沒有搞懂什麼是教育,什麼是「老師」。老師絕對堅信教育的意義。一個老師拿出個人時間去陪伴學生成長,我相信在他的內心當中一定很確信,他的陪伴對學生有幫助。
陳春花教授和學員們在企業做調研
第二、對偶然性的信仰。做老師有教無類。無論遇到誰,老師都相信自己可以把他教好。如果一個老師說,「我很倒黴遇到這樣的學生,倒黴沒有遇到優秀的人」,這就不是在做老師。老師真的不知道自己會遇到誰,但是我相信,如果人能真正理解「老師」的概念,一定會欣賞到這個職業中的美好:無論遇到誰,你們都可以因為相遇,彼此變得更好。這就是老師職業的特點,也是我熱愛做老師的原因。
我在希臘遇到的三位老師,可以佐證我對「老師」這個概念的理解。
蘇格拉底的四個啟發
我們首先到訪雅典學院,我才知道這裡原來是雅典科學院,是希臘的國家科學院,名稱源於古代的柏拉圖學院。知道此雅典學院非彼雅典學院時,我心裡多少有點失望,但是看到蘇格拉底雕像之後,失望瞬間煙消雲散。蘇格拉底是第一位影響我的哲學家。他的「對話」方式讓我學會了辯證地看問題,儘可能多反問自己,尋求不斷提升。
作為一位老師,蘇格拉底從來不教導別人什麼是知識,而是不斷地告訴人們,他們所以為的知識其實都只是假的知識,若不先破除假知識,就不可能擁有真知識。
蘇格拉底解答問題,都是以反問的方式回答,用對話的方式回應。他每天去廣場上和別人對話,遇到的很多人都成為了他的學生,很多人都因為他的發問引發自我反思。人類恰恰就是這樣從外界的回應中來思考自己。
在蘇格拉底身上,我學會了四樣東西:
1. 堅持的意義和價值
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成為像他一樣學識淵博的學者。蘇格拉底沒有直接作答,而是說:「今天我們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個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又說:「從今天開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嗎?」所有同學都說可以。
一個月後,有90%的同學堅持下來。一年後,全班只有一個人做得到,這個人就是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很多都非常優秀,為什麼只有柏拉圖脫穎而出,就是源于堅持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成就來自運氣、天賦、機緣等各種條件,但蘇格拉底認為,只需要堅持去做就好。懂得了堅持的意義和價值,我也給自己定下一個保持多年的訓練:每天堅持寫三千字。
2. 什麼是「快樂」
有人問柏拉圖:「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樂,可是我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是那麼好呀」。
柏拉圖替老師回答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一個人的快樂其實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內心,按照中國文化來講,就是「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你是否擁有快樂、善良、美好的面容,其實跟你內心是否快樂和善良有關係;你是否身處好的環境裡,也由你自己內心營造。這是蘇格拉底給我的第二個幫助。
3. 什麼是「自我發現」
蘇格拉底臨死前,希望有人能夠傳承他的思想,就吩咐助手去尋找這個人。助手非常努力地找,但是一直無果,直到蘇格拉底馬上要離開人世都沒有找到。助手非常痛苦地對他說:「我真的很抱歉,沒有辦法找到那個人。」
蘇格拉底回答:「失望的是我,說對不起的卻是你」。「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差別就在於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恰恰在於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知道怎麼去發現自己。我們常常忽略本身所擁有的東西,這正是蘇格拉底想告訴我們的。
4. 學會持續提升品行
蘇格拉底被判死刑時,他的學生和朋友都想幫他逃跑。他本可以逃走,但他依然選擇接受,並自願喝下毒藥身亡。蘇格拉底認為逃跑有悖於自己所秉持的哲學信仰,他願意將持續的努力、品行的完善,最終都回歸到對知識和哲學的信仰上。
臨終前他安慰朋友們說:「你們所埋葬的只是我的軀體,今後你當一如既往,按照你們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蘇格拉底至今影響著人類,尤其是人類的善根。
蘇格拉底生前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有一天他突然得到神諭,說「沒有人比他更有智慧。」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時,並不確定和明白。他決定去找最有智慧的人,以檢驗神諭。
他先去找到那些以智慧聞名的人,結果發現他們只是自以為有智慧;他又去找那些很有專業能力的人,發現他們因為自己在專業領域的智慧,自以為也一樣懂其他領域,其實不懂。
在這個過程中,蘇格拉底慢慢發現,好像沒有這樣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他也不認為自己比他們更有智慧。最後,他終於明白神諭的含義:正是因為他承認自己既沒有智慧,也沒有無知,承認「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所以「沒有人比他更有智慧。」由此也有了刻在德爾菲神廟門楣上的那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亞里斯多德:優秀是一種習慣
接著我們來到亞里斯多德創辦的呂克昂學園。
在教育方面,亞里斯多德堅持兩件事:一是訓練身體,二是科學研究。他認為:「是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一個人想要優秀,核心在於能不能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沒有那麼篤定,也是因為沒有養成這個習慣。
亞里斯多德還強調,知識必須應用,如果不能運用知識,知識的價值就沒有被呈現出來。他不認為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完成了任務,還必須要讓教育學生有能力運用知識。
亞里斯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影響了世界版圖,讓人類進入「希臘化時代」。當亞歷山大問亞里斯多德追求什麼時,亞里斯多德回答說:「什麼是中庸之道呢?就是在魯莽與懦弱之間的勇敢。我們應該追求這樣的東西。」
亞里斯多德追求平衡、自製與約束,而且必須是非常嚴謹的、簡樸的生活。在這種訓練下,亞里斯多德的學生都擁有非常強的自我約束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柏拉圖:用靈魂思考
最後到了柏拉圖學園,它就在一片平民住宅之中,柏拉圖像也立在其間。柏拉圖學園其實就是一個公園,非常簡樸。
柏拉圖讓我理解到老師和學生之間應當是怎樣的關係。他認為老師跟學生之間,學生一定要保持獨立思考,這是最重要的部分。他還說,「如果我們欲獲得純粹知識,我們必須擺脫軀體並用靈魂來沉思。」他主張必須用靈魂思考。
關於柏拉圖,我有以下幾點分享。
1. 洞穴寓言,生動闡明人類困境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述了非常有名的洞穴寓言:在一個洞穴的深處,囚犯們面對一堵牆,被鎖鏈束縛而且不能回頭。他們的影子投在牆上。最初囚犯們都把影子當成了真實。當其中一個囚犯被解除鎖鏈,他知道了影子的真實源頭,並知道被騙了。他又被帶到洞穴外,當看到洞外的陽光時,他發現洞穴中所有的約束實際上都是假象。這個囚犯回洞穴後,告訴其他囚犯真相。然而其他囚犯都認為他是錯的,他愚蠢透頂。
這就是柏拉圖講的人類困境。今天的數字時代,困境給我們帶來的衝擊會更大:
什麼叫做囚徒和自由人?
什麼叫做感覺和理性?
什麼叫做世界的投影和世界的本相?
什麼叫做謬誤和真理?
什麼叫做眾人和哲人?
柏拉圖告訴我們善良是可見世界的光源。正如柏拉圖而言,在可知世界中最後看見的乃是善的理念,一旦我們看見了它,就可創造美好和正確的事物。善的理念是可見世界的光源。
2. 學生必備兩項訓練:體育和數學
柏拉圖要求學生一定要做兩項訓練,體育和數學。
為什麼一定要有體育訓練?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必須為城邦而戰。每個人既是公民,也是士兵,必須要有強壯的身體。在那裡,人們通過認識你的身體,來認識你的社會地位。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健美程度和運動力量,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有身份的人。
為什麼要強調數學?柏拉圖學園門楣上銘刻了:「不習幾何者不得入內」。古希臘的幾何其實是4門課:算術、幾何、音樂、天文。我不由得想起孔子概括的「六藝」,《周禮·保氏》中寫道,「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那個時代對人的培養觀念是,人要懂事物的內在機理,需要追求抽象的證據,探索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從一個定理發展到另一個定理。
柏拉圖學園最獨特的意義是,它連接著三位最偉大的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後歷史上所有的哲學家們,在一定意義上,都是他們的學生。
我們今天討論的所有學院的概念起點都是柏拉圖學園,我們所理解「老師」的概念起點也是柏拉圖學園。
寫在最後:核心是喚醒自己
老師和學生之間非常重要的一個紐帶,就是傳承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要求。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做一個老師,你就在傳承人類的智慧,提供真正的內在對話和喚醒的可能性。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話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己,都能明智。任何一位學生,在面對導師時,我相信你能從導師那裡折射回來看到自己;任何一位導師,在遇到學生的時候,也一定要相信你其實是在回看自己。師生關係的核心價值就是喚醒彼此的那個自己。
我們今天所有問題的起源,都可以回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老師身上。他們所奠定的對普遍性的認識、對人內在善的理解,以及人對自己的真正認知,幫助我們走到今天、走向未來。
本文來源:春暖花開微信公眾號
關於職業導師項目
北大國發院MBA職業導師項目是由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老師發起的一項公益項目,為每名MBA學生匹配一對一職業導師,旨在「讓現在最優秀的人遇到未來最優秀的人」,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升思維高度、深入了解行業及商業環境、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和目標,為未來做好規劃和準備,建立教學以外的師徒關係,伴隨MBA學生人生成長,激發雙方更大能量。目前,項目聘請導師已超過二百位,其中一半以上為北大國發院EMBA和MBA校友,其他為國發院夥伴公司的首席人力資源官或業務部門資深負責人,包括幾位外籍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