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藍字「五十到一百」,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傳統的艇仔粥在哪裡?
一、尋找樂叔食品店
我們二中同學每月有一個「大食會」。
本次「大食會」,我們捨棄了「高大上」的飯店酒樓,深入熱鬧熙攘充滿人間煙火味的西關腹地,找到了這家位於寶華路十五甫三巷2—3號的樂叔食品店。
為的是到這裡尋找童年的記憶,品嘗一頓地道的「西關小吃宴」。
1、從第十甫步行街一拐就到了寶華路。
2、寶華路上有芸芸食店
3、樂叔食品店隱藏於小街之中
4、這個門面,你經過一百次一千次也沒敢進去
5、認準門牌
6、薄利多銷,客似雲來
這些小店太不起眼了,我們平時走過一百次一千次也不會進去的。二中的陳老師說:如果沒有熟人介紹,我真不敢入這些小店,我不知他們有沒有使用地溝油啊。
然而,美食就隱藏在這裡!隱藏於芸芸眾生與芸芸食店之中。
樓下生意火爆,慶幸樂叔給我們騰出了二樓夾層的「貴賓廳」。
這是西關老宅的一個長方形的夾層,沿著又陡又窄的樓梯走上來,頗有點刺激:我們這回,真的是用舌尖來探險嗎?抵達夾層,譁,燈火通明,另一重天!原來這裡剛剛貼完天花板和牆壁,滿屋白光,潔淨清爽。
7、在二樓夾層的「貴賓廳」
樂叔
二、宴會開始,上菜!
8,爽滑魚皮
爽滑魚皮。
有人問:這是什麼魚的皮?樂叔說:鯪魚的皮,記得,可不是鯇魚皮啊。怪不得有人說:廣東人是吃皮的專家。魚皮上有黏液和鱗片,外地人棄之不及,偏偏廣東人不怕麻煩,化腐朽為神奇:手工起皮,醃製,飛水後急凍,吃時加上香炸花生米、芫荽、薑絲、麻油、秘制醬汁撈起。
這是最可口的下酒菜。夠爽夠滑,嚼起來脆口,仿佛聽得見喔喔脆響。魚皮富含膠原蛋白,應是女人的恩物呢。起初,有個女生不敢動它,以為那是蛇皮。
現在店裡的魚皮已經有四種口味:傳統味,沙姜味,芥末味,香辣味。
西關艇仔粥
西關艇仔粥。
舊廣州,珠江西濠、西關荔枝灣一帶,入夜時分,一排排花艇靠向岸邊或大遊船,每隻艇的尾部都插著一支黃旗,上面有一個大大的「粥」字,那就是賣艇仔粥的疍家船。正宗艇仔粥,是水上人家用新鮮打撈的魚蝦蟹蜆螺等,雜七雜八,匯入一煲粥裡熬出來的,由於新鮮,粥水鮮甜無比。
最初的艇仔粥每天用料不盡相同,打到什麼就放什麼料,美味異常。後來陸上店家也仿做艇仔粥,慢慢把它的配料固定下來,有魚片、燒鴨、海蜇、生菜、炸花生等,後來又添加了浮皮、炸薄脆等。
樂叔的艇仔粥,粥水很滑,說是加了皮蛋煮的。有海蜇、浮皮、薄脆、花生、香茜等,與別處不同的是,竟然多了鮮蝦仁。平日賣7元一碗。
10,每天要用這隻巨大的鍋熬好粥底待用
看看這隻煲粥的超大電器,有人叫它做「變頻調速旋風式不粘底粥鍋」,好拗口!1米多高,每天用它來煮粥底。
11,有「六滴水」之稱的手工煎餃
生煎手工餃。
這款煎餃,也叫「六滴水」,是華北飯店的老師傅給調的配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華北飯店的餃子名震廣州,客人說是一絕。這款煎餃要搶時間,煎好端上來時,汁水豐盈,恰到好處,咬開一口,流出汁水,剛好六滴!如果超過就是多了;如果不夠,煎餃就不好吃。
12,老娘豬腳姜
13,獲過由廣州日報、美食導報、廣東餐飲業協會頒發的獎
秘制豬腳姜。
足料,入味,醋汁甜稠醇厚,連姜都非常美味。從外表看,廣東甜醋跟山西陳醋、鎮江香醋一個樣,都是黑色。但倒出來就不同,廣東甜醋濃稠而帶粘,甜得糖漿一樣,裡面有紅棗、首烏、生薑、陳皮、蜂蜜、薄荷、羅漢果等藥材,它是女人的恩物,也是老饕的恩物。
陳老師剛剛當上外公,他說,他們在家裡怎麼折騰也做不出這樣的姜醋。樂叔告訴我們,姜要乾鍋炒,幹炒,什麼時候放鹽,熱度要把握精準。有人知道做甜姜醋要放鹽的嗎?
這個老娘豬腳姜,曾經獲得「鑽石名點」獎。
14,原只椰子燉雞
原只椰子燉雞。
這個燉湯,樂叔介紹:鋸開椰子,只留三分之一的椰汁(如果太多,湯味會太甜),然後加入高湯和湯料,湯料有烏雞、椰子肉、紅棗、淮山、枸杞,湯味清鮮微甜,有濃濃的椰子香,趕得上文明路那間叫達楊的燉品店了。這燉湯有養陰退熱、補益脾胃、肝腎,且補而不燥。
最要緊的是只賣16元,實在是「益街坊」價。能讓講求實際的廣州人扎堆地買的美味,一定達到三項指標,那就是平、靚、正。
15,老荔灣瀨粉
老荔灣瀨粉。
瀨粉是老廣州最廉價的小吃,從前每天早晨都有小販推著車穿街過巷叫賣。
這瀨粉是米製品,湯底米漿濃稠適度,米氣足,一定要有豬油渣。當年廣州各家各戶都「煉」豬油,豬油渣這樣的殘餘物不但不丟棄,還晉升為寶貝,大放異彩,用它熬米湯,再加入蝦米、冬菇絲,這鍋湯便錦上添花,倍兒香。
樂叔店還添加了黃色的蛋絲、花生,配菜用特製的大頭菜切成小顆粒,爽爽脆脆。末了,還在面上灑一層蝦籽。
第一津曾經有一間小店賣瀨粉,店面擺不下任何桌子,但生意興隆,吃客沒得坐,全是站著或蹲著,捧著一碗瀨粉眼睛放光旁若無人地吃,吃時沒人交談,四下只聽得扒拉瀨粉那種嘶嘶嗦嗦的聲音。冬天的街頭,寒風蕭瑟,一碗熱騰騰的瀨粉吃下去,熱力四散,四肢立刻暖和起來。
16,彩虹三醬豬腸粉
彩虹三醬豬腸粉。
色彩豔麗,賣相一流。在豉油皇腸粉的基礎上,蘸上甜醬、芝麻醬、蒜蓉辣椒醬,猶如三道彩虹,繽紛豔麗。樂叔說,一碟豬腸粉,那豉油皇汁很關鍵,都是店裡自己調的。店裡每種小吃所配的豉油汁都不一樣,有的要加甘草、陳皮;有的加花椒、八角;有的是加上湯和香油。美食評論家姚學正稱讚:這腸粉好!
豬腸粉要好吃,醬汁要夠,味道要足,粉皮要軟滑,韌而有米氣。吃的時候,用筷子頭沿著豬腸粉的邊邊一掀,整條腸粉就一圈圈地打開,仿佛「圖窮匕現」裡面的那幅圖,最後全部展開,都能沾到醬汁。譁,那才是一流的豬腸粉啊。
17,和味牛雜
和味牛雜。
牛雜的原料是牛肚、牛腸、牛百頁、牛肝、牛腰等。這些下水料在「識飲識食」的粵人眼裡卻是清心、補血、明目的「心肝寶貝」。把動物內臟「下水」料變為美食,是我們的傳統。一煲靚牛雜的最大秘技在於湯汁的調配。一碗靚湯汁,可以讓人三天不知肉味,這才叫以汁取勝。湯汁配方是「江湖秘笈」,也是師傅們的命根,輕易不外傳。
廣州最知名的街頭美食要數牛雜檔。它帶有街頭「走鬼檔」的色彩,半明半暗半隱蔽。從前老街區馬路邊,夜間就有三三兩兩的流動手推車,裡面裝著一大煲醬汁翻滾的牛雜,側畔是甜醬辣醬,還有一筒長長的竹籤。
車子過處,熱騰騰的香氣貫穿半條街,方圓50米內,一群食客招之即來,間或有西裝革履人士,他們站著,一手扶著泡沫碗,一手拈著長竹籤,讒情滿臉,快意恩仇。遇上三伏天,這一夥大汗淋漓,將領帶甩到背後去的不乏其人,把個「斯文」二字丟到爪蛙國去了。
18,椰汁西米露
椰汁西米露。
西米圓圓透明狀的,煮熟之後晶瑩剔透,很多人不知它為何物,怎麼可能這樣透明?它是由西谷椰子樹的木髓部提取澱粉製成,有健脾、補肺,化痰的功效,能治脾胃虛弱和消化不良,還能潤澤皮膚,配上甜度適合的椰汁,口感極好,深受美女們鍾愛。
19,姜撞奶
姜撞奶。
北方做不出姜撞奶,因為北方沒有水牛。想不到水牛除了耕田,還能產奶!物以稀為貴,水牛每天產奶8至10斤,花牛一天產奶幾十斤至幾十公斤。水牛奶的價格是黑白花牛奶的2~3倍,而營養價值是花牛奶的4~5倍,其中,含鋅量為花牛奶的12倍,含鈣量為1.29倍。
水牛奶的顏色看起來更白,更厚重,喝起來更甜。孩子們說,袋裝水牛奶比「光明牌」加濃奶還要香還要濃。水牛奶遇薑汁之所以能凝固,是因為它所含的乾物質更多。專家測試過,水牛奶的總乾物質含量比花牛奶高50%,乳脂率高出1倍。
姜撞奶要凝固了才算成品,才可以送到客人面前。凝固到什麼程度?能夠承得起一隻大湯匙。我們不信。等服務員把姜撞奶捧過來,那奶就像燉好的蛋一樣,上面結了一層奶皮。我們急不可耐地把湯匙擺在上面,果然,湯匙就像立在固體上一樣,沒有陷進去。
太神奇了!嘗一口,奶味濃厚,滑膩多脂,薑汁輕微的香辛味中和了奶中的甜,襯得牛奶更醇更鮮。
20,鯽魚開屏
鯽魚開屏。
這是一個新菜,用鯽魚身上的肉剁碎作為餡料,釀進薄腸粉裡面,兩側去了肉之後的鯽魚,還剩魚頭魚腩,骨架齊全,蓋上姜蔥和青紅椒圈,貌似一條完整的魚,此刻擺在一側,10段釀入了魚肉、均安大頭菜和韭黃的腸粉卷,呈扇形半圍著鯽魚,似鯽魚開屏,賣相著實不錯。
這麼費功夫的一道菜,已經不像小吃,介於熱菜與小吃之間,也只賣22元。順德均安大頭菜是用芥菜醃製,菜頭大,肉色金黃,清香爽脆,味甘香淡。
一位順德人告訴我,從前的歸國華僑,每次返鄉下,臨別時都會帶上一罐大頭菜,回去吃個一年半載,既過嘴癮又聊以寄託鄉思。
附:尋找小吃是一趟懷舊之旅
童年是什麼?就是很多款小吃堆疊在一起的味道。
小吃,是最草根的美食。每款小吃都由一方風俗育成。家鄉風味小吃像血液一樣,維繫著我們最美好的記憶。我們的味蕾,就是在它的餵養下長成的。任時光流逝,任我們飄泊四方,那些流傳百年的民間小吃,就像城南舊事,一想起它們,我們的心忽然之間就柔軟起來,難以割捨,無法釋懷。
見諸文字的小吃品種,三千多年前就有了。
不過,「小吃」這個詞,卻是宋代才出現的。它出現在一本名為《能改齋漫錄》的書裡,裡面有一句是:「世俗例,以早晨小吃為點心。」發展至今天,小吃已非用於果腹充飢,它還能給人提供藝術欣賞和美的享受,成為一種風俗印記。
小吃最初是由小販在家裡做好,再挑著擔子,沿街叫賣,才賣開了的。後來部分小販改用了手推車,再後來是腳踏車,然後就是路邊流動的攤檔,再後來也登堂入室,把流動攤檔固定了下來,成為街邊店。這是它的生長形態。
小吃不需要用複雜的材料,它平易近人,價格親民。但要把小吃做好,也得有技巧,而且非常考功夫,它是粗料精做的範例。從前的街頭小販,如果沒有幾招絕活,又怎可行走於江湖?
前年南國書香節,「尋味廣東叢書」首次發布,我邀請了《百年老店》的作者龔伯洪、《靠山吃山》的作者饒原生到現場表演了老廣州的街頭叫賣聲。這些內容,已經收入《百年老店》裡面,漫畫由揚眉繪製。
21,賣雞公欖
賣雞公欖
一隻用竹篾與硬紙做成的大公雞(廣州話稱雞公),長近1.8米,紅紅黃黃的,雞身中間是空位,賣欖的站在當中,靠綁在雞身兩邊的皮帶擔起大公雞,手中拿著嗩吶(廣州人稱的弟打,湊到口邊,吹起那近似「雞公欖」聲音的「的的打」的嗩吶聲,頓時引來一群小孩圍觀。賣欖的便喊:「雞公欖,有辣有唔(不)辣,一分錢兩個欖……」
賣南乳肉
「砂炒脆南乳肉,粒粒脆南乳肉——」那些年街中響起這叫賣聲,人們便知是盲公(男
失明人士)賣鹹脆花生(準確些是剝去殼的花生米)。
22,賣龍蝨與桂花蟬
賣龍蝨與桂花蟬
「和味龍蝨,好吃味桂花蟬——」這「吃」字是吃的意思,讀衣客切,在《廣州話方言辭典》中有載。小孩子見到龍蝨便會相互打趣說:「你成晚屙夜尿,快食龍蝨啦!」
賣鴨頭鴨翼
「滷水鴨頭鴨翼」的叫賣聲被小孩用諧音反唱成:「老鼠拍床拍席!」小時候,一聽到這
樣的叫賣聲,孩子們就來勁——反抗的時候到來啦,他們一邊跟著叫一邊笑得東倒西歪。
賣熱蔗
冷天聽得街上響起「熱蔗」的叫聲,不買者會據其諧音調侃說:「熱蔗,易借?問人借錢不易呀!」
賣芝麻糊綠豆沙
「芝麻糊——綠豆沙——」饒舌的孩子跟著叫:「芝麻糊系你舅父,綠豆沙系你阿媽——」
23,賣鹹酸
賣鹹酸
「鹹酸」是廣州人喜吃的小食大類之一,過街賣鹹酸便應運而生。那些年我家附近常有諢名「鹹酸四」者來賣鹹酸,他將到時已聞其聲:「你話好味,我話好味,想開胃就幫襯鹹酸四!」孩子們特喜鹹酸,聽到鹹酸四的聲音,佻皮的便會調侃地喊:「我話好味,你話好利,一毫子(一角錢)賺我九分四!」
賣牛雜
「牛雜滾三滾,神仙企唔穩(站不定)」。
賣啄啄糖
賣者穿街過巷時,以頭頂大鐵盆,口中叫道:「啄啄糖,唔使口巷巷(意為不愁沒得吃)——」
賣麥芽糖
「麥芽糖——痴纏麥芽糖」。倘有青年男女來幫襯,賣者還會唱順口溜打趣:「瓦盆麥芽糖,街頭夠曬黐(非常粘之意),竹籤頻頻卷,大舊夠情痴。」
賣涼粉
「涼粉,爽滑涼粉——」佻皮的孩子則調侃地喊:「爽滑涼粉,食壞女人,男人有益,女人生積(加「疒」頭)!」賣者不惱反笑道:「快叫你阿媽來買涼粉啦!」
原創文章及拍攝 鍾潔玲 漫畫 徐揚眉
五十到一百
美食生活精華文章
1、沒吃艇仔粥,等於沒來過廣州,回復「艇仔粥」收看
2、青樓逸事:打茶圍,回復「青樓」收看
3、吃貨(1)花城三英,回復「吃貨」收看
4、吃貨(2)三英變三精,回復「三精」收看
5、吃貨(3)斬到水魚再來,回復「再來」收看
6、吃貨(4)天使對吃物的態度,回復「天使」收看
點擊本文頂部「五十到一百」一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