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城區1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批發市場中,芳村花鳥魚蟲市場是可以牽動人心思的存在。不僅僅因為這裡的貓貓狗狗、烏龜金魚對許多孩子來說是童年的快樂,也因為這裡的花花草草、盆景假山是成年人的玩具。
說到盆景,不能不講作為中國五大流派之一的嶺南派。嶺南派盆景的發展,如果從源流算起,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因結合嶺南地區自然、人文而形成自有的迷人魅力。它最早形成之地,也一度是最大的創作與交易中心就在今天的芳村一帶。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純熟技藝與高雅情趣的偶然融合
嶺南盆景的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實則是一種大膽創新的產物。而促成關鍵變化的突破點,就在芳村。
廣東農史專家周肇基指出,20世紀20年代,「芳村的盆景藝人,毅然衝破傳統模式的束縛,投身於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悉心觀察,勇於探索,終於闖出一條師法自然、借鑑嶺南畫派藝術的新路子,對盆景藝術的風格、立意和製作技巧來了一番徹底的變革」。20世紀30年代後期,芳村盆景藝人創作出了一批立意新穎,能體現嶺南自然風貌,在藝術上有深遠影響的佳作。於是作為中國盆景藝術的一個流派——嶺南盆景異軍突起並為世人注目,「芳村遂成為嶺南盆景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也就是說,作為一種獨立風格的「嶺南盆景」,出現的時間不算長,也就近百年的歷史。
在嶺南盆景的萌生和發展期,湧現出一批藝術大師,比如孔泰初。他自幼習字練畫,熱愛大自然,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和審美修養,早年在市內開茶莊,抗戰時廣州城區遭遇日本飛機轟炸,經商難以為繼,遂遷往花埭,與盆景世家陸學明攜手切磋盆景技藝。陸學明從小跟隨父親經營翠香園,盆景製作經驗極為豐富。兩人在技藝與情趣方面的珠聯璧合,令盆景藝術得到了躍升式的發展。
據說孔泰初為了再現自然,專門到山野中臨摹樹樁百態,貼滿門窗朝夕揣度,捕捉靈感。他和陸學明聯手創造出適應嶺南氣候條件的「截幹蓄枝」;依自然態勢的「大飄枝」「大回枝」;依樹種而異的垂柳型、木棉型、榕樹型……為盆景風格的本地化成功提煉出大量獨特的藝術語言,開啟了識別度極高的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多次在全國花卉盆景展中獲獎。陸學明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稱號。
又一位名家是蘇倫。他是芳村馥林園第三代傳人,父親是嶺南畫派名家蘇臥農,自幼在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中長大。20世紀50年代,他到流花公園西苑進行盆景製作,得到孔泰初的指導,又經數十年的潛心研究,其作品有蒼鬱渾厚的藝術風格。
早期從花棣興起 但缺少獨特風格
蘇倫曾研習盆景藝術的流花湖公園中的西苑素有「盆景之家」的美稱。穿行其中,迴廊照壁,石山巖洞,曲水流瀑,可以盤桓上好一陣。榕蔭館、亭榭等陳列廳中,露天的院落裡擺設著嶺南各種類型的盆景300多盆。它們在國內外的大賽上拿獎不少,久負盛名,其中不少是黑松、羅漢松、榆樹、九裡香等珍貴或特色品種,樹齡最老據稱達160年。在這裡,不禁讓人回想起嶺南盆景的最初源流。
周肇基指出,中國的盆景藝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明末清初大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載:「九裡香……廣人多以最小者制為古樹。枝幹拳曲,作盤盂之玩,有壽數百年者。予詩『風俗家家九裡香』。」可見當時的廣州古樹盆景已進入千家萬戶。
現在嶺南盆景常用的植物品種,比如羅漢松、榆、九裡香、柏、水松等,在當時已經廣泛使用。周肇基指出,早期盆景作品,大多依植物自然形態稍加修剪造型,且強調較為嚴格的程式,比如樹幹必呈「之」字形,主樹有幾個彎曲;部位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樹型為「田螺頭」「寶鴨頭」;主樹旁有一至兩棵小樹,為三曲三託一頂等。還有用鐵線綁紮成福、祿、壽、禧等字樣,或鳥獸狀的吉慶造型。當年花埭每逢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等節慶,各鄉都要舉辦迎神賽會,同時擺設花局(又稱鬥花局),「各自都把拿手的藝術盆景、奇麗的香花異草按一定的擺法放在醒目的地方供遊人觀賞評論。優勝者的獎品是燒酒、烤豬和利是。這些作品有的盆景古樹碩大粗壯,高達數米;有的成雙成對謂之『將軍樹』;有的造型如『孔雀開屏』,是花農樸素淳厚的風趣之作,有些刻板,程式化,生機和靈氣不足。」
故而,孔泰初等在芳村的探索,是從陳陳相因但又高度成熟的產業鏈中走出的一條新路,一俟風格純熟,迅速席捲花棣,流布廣州,成為潮流。這當中經歷多少艱辛失敗,恐怕難以計數。但其大膽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倒是與廣州的城市性格一脈相承。
最擅「截幹蓄枝」
每一件都是時光的恩賜
嶺南盆景藝術精品多次被作為國家禮物贈送給外國貴賓,20世紀60年代,孔泰初在流花西苑栽培和創作的雀梅《春復春》等4盆嶺南盆景,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衣索比亞塞拉西皇帝;20世紀80年代,盆景協會副會長、現名譽會長蘇倫的九裡香盆景,被外交部長吳學謙和廣東省省長葉選平選為國禮,贈送給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
專家們指出,中國盆景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受到不同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欣賞習慣的影響,通過耳聞目睹、師傳口授,在一定的地域流傳開來,就形成了地方風格。一旦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效仿,就會在更大的範圍內得到流傳,從而形成藝術流派。中國盆景有傳統的五大派別:嶺南派、川派、蘇派、揚派和海派。
有研究者指出,嶺南派盆景在形成過程中,受嶺南畫派的影響,創造了以「截幹蓄枝」為主的獨特的折枝法構圖,形成「挺茂自然,飄逸豪放」的特色;創作題材或師法自然,或取於畫本,分別創作了秀茂雄奇大樹型、扶疏挺拔高聳型、野趣橫生天然型和矮幹密葉疊翠型等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樹木盆景;又利用華南地區所產的天然觀賞石材,依據「咫尺千裡」「小中見大」的畫理,再現嶺南自然風貌。
所謂「截幹蓄枝」,是一節一節把樹幹鋸掉以後,再一節一節蓄養出來,按照創作者想要的姿態生長。原理是截去植物枝幹後,讓其頂端萌發新枝,待長到大小合適再進行裁截,如此反覆,使樹幹矮化柔順,枝條曲折有利,勁如屈鐵。因此,一件嶺南盆景作品成型的時間很長。曾任廣州盆景協會會長的盆景名手謝榮耀曾指出,嶺南盆景有一種曲線美,曲線有彎曲又有力度,它是一節節拔出來的,比較貼近自然,也有力度。它和用鐵絲彎出來的不一樣。嶺南盆景的分枝,大幹裡面還有大的分支,大的分支裡面還有小的分支,小的分支裡面還有出枝爪,這樣一級一級地、幾級來過渡。所以要理解嶺南盆景獨特的藝術之美,不能不學習它的製作技法和技法形成的思路。而要更深地感受其內涵,也不能不去古花棣所在,即今日荔灣芳村一帶的花卉市場走一走。雖然今天廣州的花木交易早已突破了芳村的地域範圍,但自然地理形勢造就的歷史淵源,相信會給人以不同的體味。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