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類】市場營銷 【文章編號】10-2018-0055
最近,人們對OTA平臺上購買機票出現的「退改籤」亂象給予了很大的關注,相關部門也都在採取措施進行整改。但是,目前一些媒體的評論中,我們也看到一些人對航空票價體系認識是有偏差,或者說存在誤區。當然,這樣的偏差和誤區雖然不屬於大的錯誤,但由於出自一些名人之口和有影響的媒體,故容易將大家視線引入歧途,不利於真正問題的解決。
眾所周知,OTA平臺出現的機票「退改籤」亂象,主要是一些機票代理點唯利是圖,利用網上目前機票銷售中,規則公布不夠清晰,第三方平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故意違規操作,損害消費者利益。這樣的亂象不僅令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對於航空公司的形象也同樣是一種侵害。對於代理人市場管理,民航局和航空公司一直不斷地下大力量進行整頓。如早期一些代理人利用不開發票,賺取旅客優惠機票差價;以及既拿代理佣金,又違規向旅客手收取續費;甚至一些代理人在控制了市場客源環節後,要挾航空公司降價,中飽私囊。進入網絡時代後,違規手段更是多樣——提供虛假客票、捆綁銷售、洩露旅客信息、盜用旅客信息虛佔航空公司和座位一票多售等等。
網上也有人感嘆,機票代理人中存在的違規痼疾,主要是市場監管沒有跟上;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機票市場中就不應該有代理的存在。
實際上,在整個航空大市場上,代理人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還只是個別現象,不能以偏概全。總體來說,國內航空市場能夠快速地發展,軍功章裡也有機票代理人的一份功績。至於出現的問題,也只能說是市場快速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需要制度不斷完善和跟上形勢的發展。
其實,國內航空市場發展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如2017年國內航空公司旅客運輸量達到5.52億人次,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場。這充分說明,國內航空業發展在短時間內跟上和正在趕超世界發展的水平,同時也贏得了旅客的青睞。正因為有這樣的驕人的業績,國內航空業的發展也更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人們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也願意提出自己的意見,以便讓其有更好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媒體和人士,在還沒有很好了解到一些航空基本知識的情況下,便言之鑿鑿發表言論,以偏概全,得出錯誤結論,將大家視線引入歧途,這是不利於真正問題的解決。
如有人認為,目前民航的法規和航規都是為維護自己利益而制定的,沒有從顧客利益出發。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混淆了實際業務操作與經營的關係。其實我們仔細研讀民航的法規和航規,就不難發現,所有的航空法規、航規都是針對具體的安全和運營操作規範化制定的,而沒有一條是所謂為「自身利益」制定的。航空運輸業從建立開始就有別於其他交通行業,完全是因為航空高端科學技術需要更安全、更高效率、更高管理標準和系統化運營的環境。其法規和航規不是某個航空公司,或某個國家民航專屬,而是全世界通用的,也必須是全世界航空業要遵循的。具體到經營方面業務,那也是要遵守和按照每項國家相關商業法律辦事,如公司法、合同法和貿易法,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很明顯,航空運輸業所有的運營是更講究科學和合法依規的,而不是利益當頭。
或許,正是一些人對航空業運營認識的偏差和誤區,才想當然地推導出一些錯誤的思維方式:「特價機票不能退改籤是霸王條款」。
這很明顯是以偏概全的說法,也是偏離了商業法規的思維方式。在這些人看來,似乎航空公司的票價體系除了「正常票價」,就是「特價機票」。這很容易給人以誤導,同樣是機票,特價機票不讓退票就是霸王條款。
實際上,航空公司的產品體系是非常龐大的。他們不僅要滿足頭等艙、公務艙和普通艙一般旅客的需求,還有針對旅遊、休閒和特殊旅客的票價體系,甚至現代航空業為了大眾化的需要,一個航班或一個機型上就劃分了許多的不同艙位,旅客可根據時間、航程和目的地不同需求選擇機票類型。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現在票價裡還有可根據旅客個人偏好和體驗性的需求制定的票價,旅客有充分選擇的餘地。而且,旅客對某個航空公司不滿意,還可選擇其他航空公司,票價敏感的旅客還可以選擇低成本航空公司。
從上述票價體系我們能看到,機票種類和服務內容是非常豐富的,能滿足旅客各種不同的需求。
當然,在這些票價體現中,也有叫「特價機票」的品種。所謂的「特價機票」一般是指最便宜的一類票價,這也是為滿足如探親訪友,能提前較長時間規劃出行計劃和對票價敏感的休閒旅客需求制定的。這類機票一般需提前較早時間(有的可提前一年)訂購。公務和旅遊的旅客多不會選擇該類提前購票早、限制條件較多的機票。
一般的「特價機票」上面都已寫明不允許「退改籤」,業內稱之為「三不準」客票。這種票價的交易原則是「航空公司付出了遠期收益機會,消費者付出的是遠期日期不能改動的機會」。我認為,這符合公平交易原則,並沒有「霸王條款」可言。如果旅客購票後,又要求退改籤,不僅破壞了交易合同的規則,受損失的當然是航空公司,因為座位出現空置,航空公司承受的是一個座位的全部成本。
或許,有人也提出,在飛機起飛前退改籤,這樣的機票的座位為何會「空置」呢?
其實,在賣方市場的情況下,所謂的「特價機票」是不會出現的。而在當前航空市場中,或者說整個交通運輸市場競爭中,即使在旺季飛機也難於達到100%的載運率,所以才產生了「特價機票」。
推出「特價機票」,航空公司是有銷售機會成本風險的。即旅客購買該類機票,那麼其他旅客就不能再購買該座位,(也由於航空機票銷售有預訂座位的規則,有時飛機表面上訂座很多,但並不代表所有訂座都能全部出票)潛在的高票價旅客可能就選擇其他航班和航線,或其他交通方式。如果購買「特價機票」旅客提出「退改籤」,這無疑意味著航空公司不僅失去了座位再銷售的機會,其他旅客也無法購得該座位,形成座位的空置。
可能還會有人質疑,這是否是人為的想像狀況,實際銷售中沒準這樣的「退票」還是可以銷售出去的?可以說,現在航空公司銷售部門向市場投放座位,基本上都是電腦「收益系統」控制,精確度是毋庸置疑的。每個季節和每天的銷售情況,電腦系統都是按比例推出各類票價,可謂精細緻微,但是,一個票價種類銷售完成,後續旅客無法購買,就會選擇其他航班。
我們了解了機票的票價體系和「特價機票」原理,也就明白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旅客可選擇的不僅是票價,也有各種的旅行和交通方式可選擇,並不是僅有「正常票價」和「特價機票」這麼狹窄的選擇範圍。如果僅以「特價機票」來談「霸王條款」,很明顯是有偏差的,也是對民航票價體系認識上有誤區。其實,是否是「霸王條款」不是用嘴說出來的,主要是看消費者在了解了產品信息後,是否願意選擇。在某個電視節目中,就有消費者協會的負責人表示:消費者完全可以用腳來表示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