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圖
垃圾的收集、運輸還能與智慧化網絡物流聯繫起來?3月20日,在市環衛集團已建成的夏家壩智慧固廢物流轉運港,記者看到,垃圾轉運處理過程中啟用了門式起重機,通過「箱箱」對接接駁聯運,一次轉運站豎式壓縮後的進站垃圾不用再進行卸料壓縮,避免了汙水四溢、汙染環境、病菌傳播等問題,開創了生活垃圾物流轉運新模式。疫情防控期間,這也成為了科技助力抗疫的一個典型。
▲夏家壩智慧固廢物流轉運港,門式起重機正在作業。
市環衛集團介紹,夏家壩智慧固廢物流轉運港於去年年底投運,是重慶三座大型垃圾二次轉運站之一,承擔著江北區、渝北區等主城區域的垃圾轉運任務。
3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渝北空港的夏家壩智慧固廢物流轉運港,首先看到的是大型門式起重機(龍門吊),垃圾車駛入該轉運港後,沒有像進入其他垃圾二次轉運站那樣,去往卸料大廳進行壓縮,而是直接進入門式起重機的作業區域,由起重機的取物裝置將垃圾車上裝有垃圾的箱體吊起,放置到另一車道的半掛車上。前後過程,只用了1分多鐘時間。
記者還注意到,不同於以往只能放置1個箱體的半掛車,這個大型半掛車可以放置兩個垃圾箱體。
「近10年來,我們不斷加大自主科技攻關力度,圍繞生活垃圾分類物流轉運、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做了科技研發頂層規劃設計,並結合重慶山城特點,創造性構建了生活垃圾分類前端收集、一次運輸、二次轉運智慧化網絡物流系統,著力在設施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汙染防控,管理手段智慧化方面開展科技攻關工作。」市環衛集團科技裝備部經理柴福良介紹,大家在夏家壩智慧固廢物流轉運港看到的景象,其實是他們採用的豎式壓縮、一車兩箱、接駁聯運成套工藝技術裝備,可減少人工作業、人員聚集,實現自動化轉運,全國率先,「其實這套工藝技術裝備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研究和試驗工作。」
▲垃圾運輸車輛進入門式起重機作業區域,等待接駁。
他還告訴記者,一車兩箱半掛車還可以通過放置的2種箱體,裝載易腐(餐廚)垃圾、其他垃圾等兩種不同的垃圾,將原本單一的垃圾轉運車輛合二為一,實現不同垃圾同車一體化轉運,單車運力是普通垃圾運輸車的2至3倍,大幅提高轉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