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耆宿 | 聖一老和尚

2021-02-20 大眾燻修

佛門耆宿 | 聖一老和尚

 

聖一法師(1922-2010),字玄機,廣東陳氏子,新會天湖均和裡人,父諱炳容,母林氏月滿。(壬戌年)1922年11月13日生於江門市李家莊,2010年8月3日凌晨02:46時在逾百位四眾弟子念佛聲中安祥舍報。享年89歲。聖老19歲出家,22歲受具足戒,戒臘67載。36歲在雲居山接虛老法,為禪宗溈仰宗第九世。聖老除了中興寶林禪寺外,於1983年至1990年曾任昂坪寶蓮禪寺第四代住持。

師十六歲暑假期間,父營米鋪有掌柜名梁錫堯,見師善根深厚,贈以"王一庭""佛教叢書"。閱後,師即晚開始念佛,翌日起食肉邊菜。父後聞不許,便把地腳米潔淨與諸乞兒。自始師"一心念佛""度人"。

師年十九,中日戰爭,江門淪陷,米行結束,父母允可出家,爺爺親送香港荃灣東普陀。後至蓮花山西竺林禮信求和尚為師。於九月十九日剃髮,隨至鑽石山志蓮淨苑,聽韋庵法師講四十二章經、怡山發願文等。時初慧和尚亦預聽席。後與同學至羅浮山華首臺住大半年。

戰亂期間求戒艱難,落髮三年還未受戒。後聞韶關南華寺虛雲老和尚道場開戒,遂背綿被盆鑊等用具步行往韶關,維時十天,於壬午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從華首臺抵南華。正值老和尚至重慶建息災法會。常住安排於庫房舂米及任職行堂。翌年春戒期,師乞受三壇大戒。出戒壇後復仁和尚請當衣缽侍者,兼理財務。於丈室首次見虛老,時戰戰兢兢,不識頂禮。老和尚喚,頂個禮哪。一日老和尚慨嘆佛法衰落。師雲不會。復曰,佛即心,誰能滅心!心不能滅,那又如何滅佛?老和尚笑雲,理如是,事則非。又常住建海會塔,老和尚吩咐潔淨舊玻璃以安佛用,囑勿弄破。師小心翼翼以水洗淨,見還有汙漬用力刮之,玻璃即破裂少許。師驚呆。後告老和尚。和尚雲,破爛,在那裡看不見。師指裂處。老和尚手摸笑曰,小小一點。師心中有省,知前途定已。

後復仁和尚繼任南華寺方丈。時有人爭方丈位,欲推倒復仁和尚。師負責財政數目,知和尚忠厚。挺身維護,議論息然。

一日虛老和尚與鈔票一箱,囑至湘粵邊界平石市買米三百擔。師駕輕就熟,一日夜收米二百多包。是夜睡米上,恐為人盜去。天亮以火車運至韶關,復以船載回馬壩。後由新戒擔回寺中。

時虛老為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派師代理,兼當理財之職。時省內有不如法出家人,師欲清理,豈料整頓不來,更惹官非。後心感以制度律人之艱難,還是以佛法教化攝引為妙。

一九四四年日軍攻陷曲江,庫房缺糧,常住田租無人願收,師便獨力承當。收租時巧對土人云,汝等耕六祖田,我為六祖香燈,代為收租。若得六祖被蔭,吉祥如意。遂收榖四百擔。又復仁和尚為常住買榖三百擔,藏於倉庫。後為偽軍所封,師與維那師直往日軍軍營議論,得同意解封。翌晨眾僧從米倉挑榖回寺,偽軍與土匪隨後即至。米糧幸保不失,大眾始得飽餐。

乙酉年(一九四五年)年初一,師代表南華寺到雲門向老和尚拜年。老和尚一見即道,聖一打跛你的腳。師心雲,糟糕糟糕。回南華後不久,感於對佛法了解不足,師欲往佛學院修讀,遂向客堂告假。時知客惟因法師不允。師堅持並溜至廣州六榕寺。數月後與巨贊法師等六人經香港乘船至上海。

時福善和尚在玉佛寺上海佛學院當教務主任。師在院中修讀兩學期後,因院內爭執煩亂,教學方法亦未相應,遂離去。時值太虛法師在玉佛寺中往生,圓寂時師侍其旁,助念彌勒佛號。

一九四七年冬,師從鎮江乘船,至焦山定慧寺。初登山門牌樓,即憶南華夢中曾見此情此境。後心中決定,於寺中潛心修學,以江為關門。時焦山佛學院院長茗山法師問師,有何習氣。曰,過午不食。法師雲,無礙。在學院師任班長,日中惟自用功,一心讀經;晚上勤懇禮佛,師反觀能拜者是誰。久之,不覺有拜,覓拜不可得,久拜而無累,非常受用,無心用功之故。

一九四八年內戰,師感在焦山因緣盡已,即經上海取道汕頭回香港。在潮州應同參定因法師邀請,在達濠青雲庵講大乘起信論,續講楞嚴經十天。後大眾見政局穩定,請重講楞嚴,維期三月。法會畢,放蒙山施食一堂,由師主法。時庵旁有北帝廟,常有扶乩問事。師一日路過,乩文即字。聖一和尚來,和尚就是佛。乩又問修行路徑。師曰,左又不著,右又不著,中流直去,入薩婆若。乩即字,一針見血。後乩文曰,汝等居士拜懺七天,無一孤魂得度。和尚等在達濠山上放蒙山施食,度千千萬萬孤魂矣。

後汕頭戰亂,師乘貨船至香港尖沙咀,轉車回荃灣西竺林後山,只園靜室。師時修行用功仍一心念經,楞嚴法華等皆熟讀,金剛梵網亦能背過。在潮州時,嘗聞一老和尚言血書佛經之意義,師遂發心血書金剛經。初以刀割舌,舌則縮避。後以齒咬定,割之得血。割舌六次,得血不多。後割舌心,得血十五滴,便把經抄畢。圓滿之日,十數小麻雀銜草進屋,散於地上,供養讚嘆。

一九五零年,師於蓮花山只園精舍為法慧、泉慧、祖印、法海、萬心等法師講金剛楞嚴經等。後因治安不良,遷住葵湧續講。後岑學呂居士請法慧法師問師,汝講楞嚴,或楞嚴說汝。師無對。後決定用功參禪。

一九五一年荃灣竹林禪院請升大座敷演法華,師不允。三請後,遂允講金剛經,請經代表廣普法師下山回復。

一九五四年,震天法師,獨住地塘仔後山高屋靜室。正月十五日,師往同住,用功參禪;師當維那,日坐四支香,零晨二時至六時,七時至十一時,下午二時至六時,晚上六時半至十時,時師參狗子無佛性,妄想來即提話頭,無妄想則心空空如也。一日養息香,師打三錘木魚止靜,未久心起一念妄想,師即提話頭,忘想息滅;心又起兩三妄想,再提話頭,亦滅;妄念遂傾巢而出,排山倒海而來,師即提話頭,頓時一拍兩散,不見身心,內外俱寂,當下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一念驚恐即失卻。八月十五日師離高屋而去。

一九五八年某日,師船上巧遇一僧,剛從雲居山回來。僧人告之,虛雲老和尚言,恐明年汝不復見吾爾。師聞即會意,即回雲居求法。接法前夜,夢大和尚三人,披紅祖衣,步進大殿,喚師同往,師答,吾需接法去。醒後往詣老和尚,於窗外三叩,門內無應;復命侍者房,侍者引進。老和尚遂傳溈仰正宗,取法名宣玄,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法偈曰:

宣宏妙義繼先宗,玄玄泯跡事鎔融;

聖解凡情空花影,一任逍遙自在人。

後老和尚言,沒什麼送你,遂取日用紫衣傳師。師住雲居月餘不願離去,老和尚不允。敕師回港宏揚戒經。

師離雲居,取道九江往九華山,夜宿旃檀林,復至肉身殿守塔,天亮步登天台頂。後經上海,至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見舍利青色如白豆般大。育王寺不留單,遂至普陀山普濟寺,時日深和尚當方丈,正值島上大量駐軍。師為港客,無糧票,得常住慈悲,日施米飯一碗。後由小沙彌帶遊梵音洞,師向洞禮拜一須臾,即見菩薩現身,頂戴毗盧帽,身穿黃袍,手持經卷。師遂向菩薩祈求持戒,修禪定,得辯才,生淨土等等願。

離普陀,師乘火車至太原,因無糧票車上亦無素食,師兩天不得食;經南京乘船過長江,在船買得一菜飽,惜內有蔥蒜,惟與他人。後至德州轉車太原,在德州買得一冰球以作點心,一不留神,冰球掉在地上,有一耕田老伯伯為師拾回,復問師,食飯沒有?答,每次也買不到。老伯伯言,這次買到。果然從一姑娘買得一碗蕃茄面。師問伯伯什麼地方來。答,五臺山不遠。抵太原,尋伯伯蹤影不見。

登五臺,住金閣寺一天。復至碧山寺廣濟茅篷,見到能海法師翻譯經典,遂請開示。法師說,持戒。後知客妙江法師帶遊山,有兩三居士隨行。朝東臺,北臺,南臺而至西臺;再行兩天經關帝廟到龍洞,在洞中朝拜,與同行觀洞深處先後五次。而師每次見不同影像,先見彌陀,次見釋迦,後見持劍文殊,繼見側坐紅面金剛,最後為指天指地釋迦太子,師視之為一生之縮影。

離五臺,師次遊終南,復至臥龍,於臥龍寺留宿兩夜。其時民情緊張,道場多不留單,對臥龍留宿之恩,師銘記心中。後至耀縣大香山禮妙善公主,見菩薩像坐石上,栩栩如生,師心大歡喜。後往峨眉禮普賢菩薩,朝樂山大佛後回港。師是次回國,為期三月。

回港後,師於度輪法師所辦之佛教講堂,講梵網菩薩戒經及金剛經。後回大嶼山地塘仔法林禪寺,參禪辦道。

一九六〇年代,師在寶蓮禪寺當職維那及西堂,亦常應邀至各道場弘法。

一九六六年,師發心打禪七一年,同參有雲妙和尚等。

其時,師感於一年打七,不甚相應,遂發心燃指供養地藏菩薩,願代地獄眾生受苦。鑑於無人懂燃指之法,師自設之,先以鹽混黃土作一蓮花圍敷於指基,並以繩緊索指節,再以檀香木條及棉燈心係指,使令堅直並作導火,燃點後,緩緩加油燃至指節。師燃指時,異香飄散,後得指骨如雪般白。今埋寶林禪寺地藏殿後。

一九七八年三月,師與法藉僧人法喜、慧行法師等,同至韓國參訪。於松廣山松廣寺參九山禪師。

離韓國後師往日本經奈良,京都,大阪回港。

一九七九年,祖國十年動蕩復趨安定,宗教政策終也落實。是年師與壽冶和尚、智鴻法師等回國朝山。初至普陀,全山唯見妙善、道悟等三兩齣家人,肢離破碎殘缺不全之佛菩薩像,還零散地上,甚是悽涼。後與妙善和尚共議重興普陀,師舉八項建議,(一)僧須穿僧服;(二)綠化普陀,廣種樟樹;(三)寺前可讓善信參拜,寺後留作僧眾用功之用;(四)僧應上早晚殿;(五)普陀需自力更生,如生產紫菜等輕工業;(六)安電燈;(七)修山路;(八)清理梵音洞底英泥石塊。後師得邵偉明夫人支助,對復興普陀,在金錢上也作大貢獻。

師自始常回祖國,助各道場重興,出錢出力,凡有功德無不興崇,凡有艱苦無不樂助。曾資援道場如雲居山真如寺,九華山,廬山東林寺,西安臥龍寺,成都昭覺寺,山丹大佛寺,五臺山普壽寺等等。此外師也得無著庵衍純法師幫忙,為全國道場供應金箔,以鋪佛金,因之而得現金身之佛菩薩像,不計其數。故師有護法金剛之稱譽。

一九八零年。師重修寶林禪寺大殿。

一九八二年,寶蓮禪寺智慧法師請師為迎藏經團團長,在北京受國家領導及佛教界熱烈歡迎,為文革後首批回國並為國家熱情接代之宗教團體,意義重大。

同年,師應九華山仁德和尚邀請,在九華講地藏經 。

一九八三年,寶蓮禪寺推舉師為第四代主持。正月十七日晉院,升座時風雨大作,有雷震萬鈞傾湫倒嶽之勢。師在位時,秉行古風,道場以無事為興盛。師在位時始籌建於一九七零年之天壇大佛,終出現於木魚峰上。

一九九零年,聖一老和尚在寶蓮禪寺退居後,在寶蓮禪寺興殿堂,行祖訓,御徒眾,立清規:夏則安居誦經習教,冬則打七參禪,早晚二時課誦,早午二次過堂用齋;日誦兩部《金剛經》,夜坐兩枝靜香;半月誦戒布薩,嚴淨戒律;春耕秋收,出坡種菜,生活清淡恬靜,道場清修;農禪並重,家風遠揚,為世人稱道。

二0一0年8 月3日凌晨2點46分,在弟子念佛聲中安詳示寂,世壽88歲,僧臘69年。

相關焦點

  • 緬懷佛門耆宿夢參老和尚
    驚悉:當代佛門耆宿夢參長老,於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時30分在五臺山真容寺安詳示寂,世壽一百零三歲。僧臘87載。一代高僧,圓寂西歸,一時噩耗傳來,四眾哀慟海天同悲。天地含悲,祗樹凋落。2017年11月27日(農曆丁酉年十月初十)16時30分,當代佛門耆宿,一代高僧上夢下參長老於五臺山真容寺安詳舍報,享壽一百零三歲,僧臘八十七。
  • 佛門耆宿夢參長老示寂,世壽103歲
    當代佛門耆宿夢參長老,於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時30分在五臺山真容寺安詳示寂,世壽一百零三歲。僧臘87載。
  • 佛門耆宿夢參長老圓寂紀念日:遺風不滅 世範長存
    >與中國佛教百年的曲折歷程相伴隨,曾親炙虛雲老和尚、慈舟法師、倓虛法師、弘一大師等近代高僧。之所以發心出家是因為曾夢見自己墜入大海,有一個老太太用小舢舨把他救起,並指向遠方如一棟宮殿般的地方,說那是他一生的歸宿。醒後,經過詢問,才得知夢中的宮殿境界就是上房山的下院,遂於一九三一年,前往北京近郊上房山兜率寺,依止修林和尚出家。
  • 親承虛雲老和尚圓瑛大師來果老和尚教導的一代高僧:體光老和尚
    親承虛雲老和尚圓瑛大師來果老和尚教導的一代高僧:體光老和尚近代高僧禪宗泰鬥一百二十歲的虛雲老和尚有十二位著名的大弟子,每一位都是中國佛教界的頂級人物,都是修行證悟境界非凡的大師。虛雲老和尚的十二位大弟子:釋體光、釋具行、一誠長老、照禪長老 、釋聖一、釋淨慧、本煥長老、釋佛源、釋宣化、傳印長老、釋海燈、釋紹雲。今天我們介紹給大家的就是虛雲老和尚的第一位大弟子體光禪師。體光老和尚,俗家姓袁,祖籍河南項城人,體光老和尚出生於1924年4月。
  •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夢參老和尚一生弘法,他向我們開示什麼是「禪」 | 三隻眼讀史顯、密兼修的夢參老和尚曾悟禪於虛雲、慈舟、倓虛、弘一等近代高僧門下,對華嚴經、地藏三經的研究特別深入,一生弘揚地藏法門,常住五臺山普壽寺講經,在禪定修持方面有獨到見解。夢參老和尚認為禪即是我們的心。
  •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佛門「二老」與印順大和尚的殊勝法緣
    佛門「二老」友誼深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多年來,永惺長老不忘本老誕辰,每年都親自來深為本老祝壽。2006年11月11日,本煥長老百歲壽辰,永惺長老與來自海北外的諸山長老專程前來向本老賀壽,並出席了慶典儀式和壽慶午宴。 2007年,本煥長老與永惺長老一起出席了香港回歸十周年慶典活動。 2008年5月,本煥長老傳法於永惺長老法子寬運大和尚為臨濟宗第45代法嗣。
  • 佛門淨寺中的和尚竟是高利貸的發明者
    少林寺的釋永信大和尚名聲大噪,由於他被舉報,很多人又開始羨慕和尚這個職業。很多人不禁要問呢,和尚不是應該六根清淨嗎?少林寺怎麼可以開辦公司?和尚怎麼可以用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還能開汽車?其實佛門從來不是清淨地,和尚也多是凡人。
  • 【專題報導】佛門之悲 教界之痛 香港西方寺開山長老永惺老和尚安詳示寂
    佛門之悲 教界之痛 香港西方寺開山長老永惺老和尚安詳示寂香港佛教聯合會榮譽會長、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傳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觀總持永惺老和尚於2016年5月6日(農曆三月三十日)上午8時零7分安詳示寂
  • 深山中的一盞明燈 | 佛門耆宿夢參長老於五臺山真容寺安詳舍報
    之所以發心出家是因為曾在作夢中夢見自己墜入大海,一個老太太向他指示兩條路,其中一條路是前往一棟宮殿般的地方,說這是他一生的歸宿。醒後,經過詢問,才得知夢中的宮殿境界就是上房山的下院,遂於一九三一年,前往北京近郊上房山兜率寺,依止修林和尚出家。之後,在修林老和尚的帶領下,他在藥王廟落髮出家,法名「覺醒」。
  • 這位老和尚就曾見過
    聖一老和尚(資料圖)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觀音是最為著名的大菩薩。遇到苦難時,觀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那麼,您見過觀音菩薩嗎?香港佛教界泰鬥、香港天壇大佛籌建者、香港寶蓮禪寺第四代住持聖一老和尚就曾經得見觀音菩薩。據聖一老和尚法嗣弟子衍嚴法師講述,聖一老和尚早年朝普陀山梵音洞曾見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普陀山普濟寺大殿的毗盧觀音便是按照聖一老和尚在梵音洞中所見的法相來塑造的。
  • 宗性法師:致敬佛源老和尚 學習他的赤子情懷
    十年前,佛源老和尚化緣既盡,捨卻幻軀,入涅槃城,遊真如海。今天,雲門祖庭,春意盎然,勃勃生機,嘉賓雲集,大家齊聚一堂,同抒心懷,共同緬懷佛源老和尚的風範碩德。在此,我僅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令大眾景仰的佛源老和尚致以無上的敬意!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雲門祖庭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表示衷心感謝!向雲門法眷、佛源老和尚的弟子和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祝福!
  • 禪門耆宿:彌光老和尚開缸法會紀錄片
    彌光老和尚的肉身不壞,是繼唐代六祖慧能大師、九華山地藏菩薩、明代憨山大師等諸法身大士之後,為眾生再次示現的禪門殊勝成就。將猶如神話般的古人修行成就的傳說變成了現實,為曾經斷代的現代佛門及廣大信眾樹立了無可替代的榜樣。給予常年追隨左右的僧俗弟子以最為圓滿的安慰,也給「禪宗門下無人」的泛俗論一記十分磊落的辯駁。
  • 【佛門問答】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
    大叢林的一寺之主,稱為方丈和尚,該是多麼的尊嚴;鄉愚唯恐生兒不育,也給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詞,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該是何等的下賤!     和尚是甚麼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釋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為尚」,因為佛教的出家人,要過「六和敬」的僧團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又稱為「六和合」。所以他們的解釋,似乎也有理由。
  •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 一
    ,※日期:一九七九年二月廿一曰地點:承天禪寺年齡:八十八歲某某師初任寺務處書記職,每天須面對一些來來往往的信眾,由於出家未久,尚不知如何應對。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後,老和尚即對某某師說:『在世俗社會分貧富貴賤,只要走進佛門來,就沒有高下的分別,無論是貧是富,是貴是賤,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對待,生生世世要廣結眾生緣,這樣,我們在成佛度眾的過程中,才會有殊勝的因緣。』
  • 福建圓通寺恭請佛門泰鬥本煥長老舍利永久安奉
    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四眾弟子各界嘉賓共同見證這一歷史盛典。 繼泰國大皇宮、大金山寺、鄭王廟、素可泰府及湖北報恩寺、江西大金山寺、雲浮六祖故裡龍潭寺、內蒙敕勒川國恩禪寺、新洲報祖寺、順德覺妙淨院、廣州華嚴寺、海南永清金山寺、河北永清白塔寺等海內外寺院恭請供奉了本煥長老舍利並永久安奉後,應福建省十方善信祈請,龍巖圓通寺隆重恭請本煥長老舍利永久安奉。
  • 深圳弘法寺親曆本煥老和尚
    今年已經101歲高齡的佛門泰鬥,他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是否已經不問世事,安養天年了呢?他還有那些未了的心願呢?帶著這些疑問,帶著無比的敬畏和謙恭,我來到了深圳弘法寺,來到了林木蔥蘢的梧桐山拜訪本煥長老。8月8日上午,抵達深圳仙湖植物園時,天氣仍然悶熱。據說老和尚昨天剛從海南回來,想像不出這熱的天兒,101歲的老者還能走海南,我知道那地方更熱,尤其七、八月份。
  • 回憶:本煥老和尚的一天
    本煥俗姓張,得知記者也姓張,老和尚狡黠一笑,幽默地調侃道:「我們都是老張。」小和尚趕忙糾正:「不是,他是小張,你才是老張。」旁人都已經笑得前俯後仰了。(圖片來源:深圳新聞網) 本煥老和尚勤儉節約,生活非常簡樸,每餐都會用勺子將碗底刮幾遍,生怕漏掉一粒糧食。在他眼裡,浪費一粒糧食都是有罪的。老和尚總是說:「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得到福報。這也是佛家的清規戒律之一。」老和尚性格開朗,幽默風趣,而且喜歡拍照,時不時有調皮的表情和小動作,讓人忍俊不禁。
  • 不務正業的老和尚向韓愈求詩,韓愈是怎麼說的
    王安石則是晚年皈依了佛門,柳宗元對佛經義理深有研究。還剩下三個人,都是排斥佛教的,以激烈程度排名,依次是韓愈、曾鞏和歐陽修。在潮州,韓愈認識了高僧大顛和尚,此後對佛教的態度有所改變。往前推十幾年,韓愈三十多歲時候,曾有個老和尚向他求詩,被他教育了一番。當時韓愈在長安擔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就是太學老師。有一天韓愈在家,門人通報有個老和尚到訪,還拿著柳宗元的介紹信。柳宗元是韓愈的鐵哥們,韓愈只得讓和尚進來。
  • 中國佛門泰鬥本煥長老在弘法寺圓寂
    弘法寺住持印順大和尚率本老法眷及緇素四眾弟子虔誠念佛,送長老最後一程。弘法寺4月2日下午3時起24小時在法堂接受十方信眾瞻仰遺容;長老追思法會定於5日上午9時在弘法寺舉行。  本煥長老是當代中國佛教著名高僧、佛門泰鬥、禪門尊宿,1907年生於湖北武漢新洲,親歷晚清、民國和新中國,是見證三個朝代的世紀老人。
  • 四聖試禪心,誰才是被試的那個人?
    「四聖試禪心」,觀音菩薩要考驗的目標是誰?可以肯定地說,並非豬八戒,更不是孫悟空和沙和尚,而是那位「有德還無俗」的聖僧唐長老。而豬八戒只是誤打誤撞,強行闖進了觀音菩薩和黎山老母四聖精心布置的溫柔陷阱。他的肉再好吃也不能讓任何人叨一口。而這還在其次,畢竟明著除了悟空三人,暗中還有六丁六甲四值功曹那些人貼身保護。更關鍵的是唐僧的思想不能有任何動搖。他是取經扛旗人,他一動搖,人心就散了,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到那時,觀音菩薩再有通天本領也是回天乏力,取經也就宣告失敗,成了靈山一場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