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耆宿 | 聖一老和尚
聖一法師(1922-2010),字玄機,廣東陳氏子,新會天湖均和裡人,父諱炳容,母林氏月滿。(壬戌年)1922年11月13日生於江門市李家莊,2010年8月3日凌晨02:46時在逾百位四眾弟子念佛聲中安祥舍報。享年89歲。聖老19歲出家,22歲受具足戒,戒臘67載。36歲在雲居山接虛老法,為禪宗溈仰宗第九世。聖老除了中興寶林禪寺外,於1983年至1990年曾任昂坪寶蓮禪寺第四代住持。
師十六歲暑假期間,父營米鋪有掌柜名梁錫堯,見師善根深厚,贈以"王一庭""佛教叢書"。閱後,師即晚開始念佛,翌日起食肉邊菜。父後聞不許,便把地腳米潔淨與諸乞兒。自始師"一心念佛""度人"。
師年十九,中日戰爭,江門淪陷,米行結束,父母允可出家,爺爺親送香港荃灣東普陀。後至蓮花山西竺林禮信求和尚為師。於九月十九日剃髮,隨至鑽石山志蓮淨苑,聽韋庵法師講四十二章經、怡山發願文等。時初慧和尚亦預聽席。後與同學至羅浮山華首臺住大半年。
戰亂期間求戒艱難,落髮三年還未受戒。後聞韶關南華寺虛雲老和尚道場開戒,遂背綿被盆鑊等用具步行往韶關,維時十天,於壬午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從華首臺抵南華。正值老和尚至重慶建息災法會。常住安排於庫房舂米及任職行堂。翌年春戒期,師乞受三壇大戒。出戒壇後復仁和尚請當衣缽侍者,兼理財務。於丈室首次見虛老,時戰戰兢兢,不識頂禮。老和尚喚,頂個禮哪。一日老和尚慨嘆佛法衰落。師雲不會。復曰,佛即心,誰能滅心!心不能滅,那又如何滅佛?老和尚笑雲,理如是,事則非。又常住建海會塔,老和尚吩咐潔淨舊玻璃以安佛用,囑勿弄破。師小心翼翼以水洗淨,見還有汙漬用力刮之,玻璃即破裂少許。師驚呆。後告老和尚。和尚雲,破爛,在那裡看不見。師指裂處。老和尚手摸笑曰,小小一點。師心中有省,知前途定已。
後復仁和尚繼任南華寺方丈。時有人爭方丈位,欲推倒復仁和尚。師負責財政數目,知和尚忠厚。挺身維護,議論息然。
一日虛老和尚與鈔票一箱,囑至湘粵邊界平石市買米三百擔。師駕輕就熟,一日夜收米二百多包。是夜睡米上,恐為人盜去。天亮以火車運至韶關,復以船載回馬壩。後由新戒擔回寺中。
時虛老為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派師代理,兼當理財之職。時省內有不如法出家人,師欲清理,豈料整頓不來,更惹官非。後心感以制度律人之艱難,還是以佛法教化攝引為妙。
一九四四年日軍攻陷曲江,庫房缺糧,常住田租無人願收,師便獨力承當。收租時巧對土人云,汝等耕六祖田,我為六祖香燈,代為收租。若得六祖被蔭,吉祥如意。遂收榖四百擔。又復仁和尚為常住買榖三百擔,藏於倉庫。後為偽軍所封,師與維那師直往日軍軍營議論,得同意解封。翌晨眾僧從米倉挑榖回寺,偽軍與土匪隨後即至。米糧幸保不失,大眾始得飽餐。
乙酉年(一九四五年)年初一,師代表南華寺到雲門向老和尚拜年。老和尚一見即道,聖一打跛你的腳。師心雲,糟糕糟糕。回南華後不久,感於對佛法了解不足,師欲往佛學院修讀,遂向客堂告假。時知客惟因法師不允。師堅持並溜至廣州六榕寺。數月後與巨贊法師等六人經香港乘船至上海。
時福善和尚在玉佛寺上海佛學院當教務主任。師在院中修讀兩學期後,因院內爭執煩亂,教學方法亦未相應,遂離去。時值太虛法師在玉佛寺中往生,圓寂時師侍其旁,助念彌勒佛號。
一九四七年冬,師從鎮江乘船,至焦山定慧寺。初登山門牌樓,即憶南華夢中曾見此情此境。後心中決定,於寺中潛心修學,以江為關門。時焦山佛學院院長茗山法師問師,有何習氣。曰,過午不食。法師雲,無礙。在學院師任班長,日中惟自用功,一心讀經;晚上勤懇禮佛,師反觀能拜者是誰。久之,不覺有拜,覓拜不可得,久拜而無累,非常受用,無心用功之故。
一九四八年內戰,師感在焦山因緣盡已,即經上海取道汕頭回香港。在潮州應同參定因法師邀請,在達濠青雲庵講大乘起信論,續講楞嚴經十天。後大眾見政局穩定,請重講楞嚴,維期三月。法會畢,放蒙山施食一堂,由師主法。時庵旁有北帝廟,常有扶乩問事。師一日路過,乩文即字。聖一和尚來,和尚就是佛。乩又問修行路徑。師曰,左又不著,右又不著,中流直去,入薩婆若。乩即字,一針見血。後乩文曰,汝等居士拜懺七天,無一孤魂得度。和尚等在達濠山上放蒙山施食,度千千萬萬孤魂矣。
後汕頭戰亂,師乘貨船至香港尖沙咀,轉車回荃灣西竺林後山,只園靜室。師時修行用功仍一心念經,楞嚴法華等皆熟讀,金剛梵網亦能背過。在潮州時,嘗聞一老和尚言血書佛經之意義,師遂發心血書金剛經。初以刀割舌,舌則縮避。後以齒咬定,割之得血。割舌六次,得血不多。後割舌心,得血十五滴,便把經抄畢。圓滿之日,十數小麻雀銜草進屋,散於地上,供養讚嘆。
一九五零年,師於蓮花山只園精舍為法慧、泉慧、祖印、法海、萬心等法師講金剛楞嚴經等。後因治安不良,遷住葵湧續講。後岑學呂居士請法慧法師問師,汝講楞嚴,或楞嚴說汝。師無對。後決定用功參禪。
一九五一年荃灣竹林禪院請升大座敷演法華,師不允。三請後,遂允講金剛經,請經代表廣普法師下山回復。
一九五四年,震天法師,獨住地塘仔後山高屋靜室。正月十五日,師往同住,用功參禪;師當維那,日坐四支香,零晨二時至六時,七時至十一時,下午二時至六時,晚上六時半至十時,時師參狗子無佛性,妄想來即提話頭,無妄想則心空空如也。一日養息香,師打三錘木魚止靜,未久心起一念妄想,師即提話頭,忘想息滅;心又起兩三妄想,再提話頭,亦滅;妄念遂傾巢而出,排山倒海而來,師即提話頭,頓時一拍兩散,不見身心,內外俱寂,當下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一念驚恐即失卻。八月十五日師離高屋而去。
一九五八年某日,師船上巧遇一僧,剛從雲居山回來。僧人告之,虛雲老和尚言,恐明年汝不復見吾爾。師聞即會意,即回雲居求法。接法前夜,夢大和尚三人,披紅祖衣,步進大殿,喚師同往,師答,吾需接法去。醒後往詣老和尚,於窗外三叩,門內無應;復命侍者房,侍者引進。老和尚遂傳溈仰正宗,取法名宣玄,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法偈曰:
宣宏妙義繼先宗,玄玄泯跡事鎔融;
聖解凡情空花影,一任逍遙自在人。
後老和尚言,沒什麼送你,遂取日用紫衣傳師。師住雲居月餘不願離去,老和尚不允。敕師回港宏揚戒經。
師離雲居,取道九江往九華山,夜宿旃檀林,復至肉身殿守塔,天亮步登天台頂。後經上海,至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見舍利青色如白豆般大。育王寺不留單,遂至普陀山普濟寺,時日深和尚當方丈,正值島上大量駐軍。師為港客,無糧票,得常住慈悲,日施米飯一碗。後由小沙彌帶遊梵音洞,師向洞禮拜一須臾,即見菩薩現身,頂戴毗盧帽,身穿黃袍,手持經卷。師遂向菩薩祈求持戒,修禪定,得辯才,生淨土等等願。
離普陀,師乘火車至太原,因無糧票車上亦無素食,師兩天不得食;經南京乘船過長江,在船買得一菜飽,惜內有蔥蒜,惟與他人。後至德州轉車太原,在德州買得一冰球以作點心,一不留神,冰球掉在地上,有一耕田老伯伯為師拾回,復問師,食飯沒有?答,每次也買不到。老伯伯言,這次買到。果然從一姑娘買得一碗蕃茄面。師問伯伯什麼地方來。答,五臺山不遠。抵太原,尋伯伯蹤影不見。
登五臺,住金閣寺一天。復至碧山寺廣濟茅篷,見到能海法師翻譯經典,遂請開示。法師說,持戒。後知客妙江法師帶遊山,有兩三居士隨行。朝東臺,北臺,南臺而至西臺;再行兩天經關帝廟到龍洞,在洞中朝拜,與同行觀洞深處先後五次。而師每次見不同影像,先見彌陀,次見釋迦,後見持劍文殊,繼見側坐紅面金剛,最後為指天指地釋迦太子,師視之為一生之縮影。
離五臺,師次遊終南,復至臥龍,於臥龍寺留宿兩夜。其時民情緊張,道場多不留單,對臥龍留宿之恩,師銘記心中。後至耀縣大香山禮妙善公主,見菩薩像坐石上,栩栩如生,師心大歡喜。後往峨眉禮普賢菩薩,朝樂山大佛後回港。師是次回國,為期三月。
回港後,師於度輪法師所辦之佛教講堂,講梵網菩薩戒經及金剛經。後回大嶼山地塘仔法林禪寺,參禪辦道。
一九六〇年代,師在寶蓮禪寺當職維那及西堂,亦常應邀至各道場弘法。
一九六六年,師發心打禪七一年,同參有雲妙和尚等。
其時,師感於一年打七,不甚相應,遂發心燃指供養地藏菩薩,願代地獄眾生受苦。鑑於無人懂燃指之法,師自設之,先以鹽混黃土作一蓮花圍敷於指基,並以繩緊索指節,再以檀香木條及棉燈心係指,使令堅直並作導火,燃點後,緩緩加油燃至指節。師燃指時,異香飄散,後得指骨如雪般白。今埋寶林禪寺地藏殿後。
一九七八年三月,師與法藉僧人法喜、慧行法師等,同至韓國參訪。於松廣山松廣寺參九山禪師。
離韓國後師往日本經奈良,京都,大阪回港。
一九七九年,祖國十年動蕩復趨安定,宗教政策終也落實。是年師與壽冶和尚、智鴻法師等回國朝山。初至普陀,全山唯見妙善、道悟等三兩齣家人,肢離破碎殘缺不全之佛菩薩像,還零散地上,甚是悽涼。後與妙善和尚共議重興普陀,師舉八項建議,(一)僧須穿僧服;(二)綠化普陀,廣種樟樹;(三)寺前可讓善信參拜,寺後留作僧眾用功之用;(四)僧應上早晚殿;(五)普陀需自力更生,如生產紫菜等輕工業;(六)安電燈;(七)修山路;(八)清理梵音洞底英泥石塊。後師得邵偉明夫人支助,對復興普陀,在金錢上也作大貢獻。
師自始常回祖國,助各道場重興,出錢出力,凡有功德無不興崇,凡有艱苦無不樂助。曾資援道場如雲居山真如寺,九華山,廬山東林寺,西安臥龍寺,成都昭覺寺,山丹大佛寺,五臺山普壽寺等等。此外師也得無著庵衍純法師幫忙,為全國道場供應金箔,以鋪佛金,因之而得現金身之佛菩薩像,不計其數。故師有護法金剛之稱譽。
一九八零年。師重修寶林禪寺大殿。
一九八二年,寶蓮禪寺智慧法師請師為迎藏經團團長,在北京受國家領導及佛教界熱烈歡迎,為文革後首批回國並為國家熱情接代之宗教團體,意義重大。
同年,師應九華山仁德和尚邀請,在九華講地藏經 。
一九八三年,寶蓮禪寺推舉師為第四代主持。正月十七日晉院,升座時風雨大作,有雷震萬鈞傾湫倒嶽之勢。師在位時,秉行古風,道場以無事為興盛。師在位時始籌建於一九七零年之天壇大佛,終出現於木魚峰上。
一九九零年,聖一老和尚在寶蓮禪寺退居後,在寶蓮禪寺興殿堂,行祖訓,御徒眾,立清規:夏則安居誦經習教,冬則打七參禪,早晚二時課誦,早午二次過堂用齋;日誦兩部《金剛經》,夜坐兩枝靜香;半月誦戒布薩,嚴淨戒律;春耕秋收,出坡種菜,生活清淡恬靜,道場清修;農禪並重,家風遠揚,為世人稱道。
二0一0年8 月3日凌晨2點46分,在弟子念佛聲中安詳示寂,世壽88歲,僧臘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