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湯,又名糊辣湯,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湯類食品。常見於街上的早點攤點,其特點是微辣,營養豐富,味道上口,十分適合配合其它早點進餐。
關於胡辣湯起源 對胡辣湯的歷史,說法較多。因為其主料胡椒自唐代才傳入中國,故儘管民間有胡辣湯創於周代和曹魏的傳說,其產生的上限不應早於唐。
北宋定都開封,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而民間小吃也隨之興盛,花樣百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當時流行的醫藥著作都認為,在食物裡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故辛辣味食品頗為流行。一種結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湯的肉粥,成為胡辣湯的雛形。
明朝嘉靖年間。當時,閣老嚴嵩為了討皇帝歡心,從一個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壽延年的調味藥獻給皇帝,以燒湯飲之。該湯美味無窮,龍顏大喜,命名為「御湯」。明朝亡後,御廚趙紀攜帶此藥逃至河南逍遙(今西華縣逍遙鎮),將此方傳到了該地。該地人因此湯辣味俱全,遂改名為「胡辣湯」。
逍遙鎮的「逍遙鎮胡辣湯」,是一種湯類傳統小吃。已經發展成為每個河南人都喜愛和知曉的小吃之一,一般大早上街頭巷尾很多賣胡辣湯的攤子。油餅包子油條加酸辣胡辣湯就是一道美味早餐。 在數百年的歷史中,聰明的河南人對胡辣湯的吃法做了延伸,把清熱下火的豆腐腦和胡辣湯摻在一起喝,謂之「豆腐腦胡辣湯兩摻」簡稱「兩摻」。 「胡辣湯」作為河南地方傳統小吃,隨著社會發展及地區經濟貿易往來,也流傳到了臨近的省市。陝西西安也有胡辣湯,分為兩種,一種是河南人做的,稱之為河南胡辣湯,也叫肉丁胡辣湯的;另一種是本地回民做的,稱之為肉丸胡辣湯。在安徽中北部的合肥、淮南、阜陽、巢湖一帶,也有辣糊湯售賣。河南胡辣湯的來源極古,手頭可以找到的幾份資料來看,大多是民間傳聞類,有說周代、有說三國、有說宋代、亦有說明代的。周代恐怕是不太可能,屬於附會,怕是往肉羹之類的食物上扯。三國一說,查無實據,託於曹操,可信度就先少了三分,河南糊辣湯的主要調味料是胡椒,按《酉陽雜俎》云:「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葉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於葉中,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胡椒是唐代才傳入中國的。三國一說估計也只是為了抬高自己而偽作的。宋代一說就頗為可信,糊辣湯因是民間小食,典籍很少有涉及的,據專家考證,糊辣湯的祖宗應該是酸辣湯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 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裡加入辛溫香燥藥物,估計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因此糊辣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取酸辣湯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類恐怕是為了適應更多層次人眾的口味和補氣補虛,再輔以生薑、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故此河南糊辣湯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待到金元時期,中原動蕩,長江以北的河山多淪於狄夷之手(此處為行文,對少數民族同胞沒有偏見)。
金人和蒙古人習於食用牛羊肉,多半胡辣湯在那時為了順應時勢和生存下去,也就跟著做了改進。跟著的流傳,估計跟河南多遭天災,難民遷徙有莫大的關係。做法也頗為簡單,用羊肉鮮湯加清水和生薑、茴香等調料,炒制好的麵筋、豆腐皮、粉帶、黃花菜之類的輔料,用武火熬製,鍋大開之後,加入洗麵筋水(洗麵筋後有麵漿沉澱的水)勾芡,調好了稀稠,加胡椒粉、五香粉拌勻。吃的時候加醋和香油,撒香菜,調辣椒油,口味是酸辣為主,鮮香為輔。佐餐的時候,吃油條、油餅、蔥油餅等麵食。
回民的胡辣湯
傳說是受河南胡辣湯啟發而開始從回民傳統燴菜上開始改進的,在漢民聚集的地方想要從事飲食業又要出眾,就只能在調料上下功夫,故此屏棄了酸味,改用西北人更適應的鹹味來映襯羊肉湯、牛肉湯的香味。煮牛羊肉那可是回民的傳統項目,調料的豐富和火候的掌握自不待言。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減輕,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更常用更大氣的牛肉丸子(牛肉絞碎和面合,下水煮),更有口感和實在。輔料增多,加白菜、土豆塊、胡蘿蔔塊、木耳、黃花菜、腐竹、冬瓜等,下輔料的時間次序也不同,務必使每種菜軟硬得當,看起來也有賣相、頗有點晶瑩剔透的感覺。
等到熬得了,大鍋連爐子擺在門口,師傅一手掌勺攪動鍋,一手叉腰開始吆喝:肉丸~糊辣湯~走上前去,要一碗糊辣湯(必是肉丸極多的),澆香油,覆油潑辣子,再拿一個陀陀饃,這陀陀是回民常見的麵食,一個麵餅怕有20cm的直徑,1cm多的厚度,真箇紮實。掰開了泡進湯裡,比羊肉泡饃要粗疏的多,掰上個拇指第一節大小也就差不多了,按個人喜好而定。大冷天吃一碗下肚,只覺得一股熱流從胸腹之內直散到肌膚毛孔之末,出汗也出的暢快淋漓,更有一份西北人的豪氣從胸中開始擴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