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和深入,通過人才市場「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式 。「雙向選擇」這種新的就業形式大大強化了畢業生在就業中的主體作用和選擇權利,但與此同時「雙向選擇」也給畢業生帶來了許多困惑。事實證明,畢業生就業的成功,需要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需要應對市場的能力和策略,因而,畢業生對就業指導的渴求日趨強烈。針對大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也成為了高等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大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有針對性地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原則和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對於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實效和改進就業指導工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原則
1、堅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種新的就業機制的確立,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選擇權性明顯增強,畢業生就業已逐步市場化。再加近年來高校擴招後的畢業生陸續進入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人數迅猛增加,面對就業的新環境和就業中的競爭壓力,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許多憂慮,不少畢業生表現出茫然失措、信心不足;同時,因傳統的擇業觀念和擇業誤區對畢業生的影響,使得畢業生產生了不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或因利益的驅動和個人定位不準,擇業時過分看重就業單位的經濟效益,在地域上偏重大、中城市,迷戀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大型企業,盲目追求熱門職業等,這種種現象均對畢業生順利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以至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兩種最突出的表現。因此,堅持畢業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的原則,對畢業生進行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正確處理國家需要和個人發展、成才與發財、事業與生活、索取與奉獻的關係,使畢業生充分認識自己,合理定位,正確擇業,及時就業。
2、堅持綜合素質優先的原則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更應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將素質教育貫徹到整個教育過程中,落實到教學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面臨新的就業形勢及新的就業觀念,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理應融入素質教育的理念,並使之成為就業指導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今,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的過程中,擇人條件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只看專業,更看重畢業生的能力。在就業市場中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以及有各種特長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和青睞。因此,在就業指導中應堅持綜合素質優先的原則,通過引導和教育,激勵大學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加強自身綜合素質和整體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主動適應複雜多變的競爭社會,抓住機遇,以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
3、堅持普遍指導和個性化輔導相結合的原則
在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過程中,各高校更應根據畢業生的共性安排相同的就業指導內容,並採取集中講授、專題報告等形式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政策、就業形勢、收集信息、擇業準備、求職技巧等就業知識的指導,同時更應根據畢業生個體的差異、個體特點等,對學生個性的塑造、潛能的開發、個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導、個體職業能力傾向的培養與測試、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進行分散的小型的輔導,使共性與個性協調發展,從而使就業指導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4、堅持職業生涯設計和求職技能提高相結合的原則
近幾年來,高校就業指導對象大多集中在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時間僅僅是在大學生畢業的最後一年,就業指導內容主要表現在就業思想教育、政策指導、信息指導、技巧指導等方面,因此就業指導仍存在短期性和季節性,還未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隨著就業形勢的需要,就業指導應「以人為本」,將就業指導拓展到職業觀的全面教育。從大學生一入校開始便開始就業教育,及早讓學生培養就業競爭意識,幫助大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大學生結合自己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及所學專業,正確評價自己,樹立積極而切合實際的職業理想,確定合理的職業生涯目標。
5、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就業指導的過程,即是大學生學習實踐的過程。在整個就業指導的過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專題討論、模擬就業市場等一系列實踐性活動,幫助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了解就業政策,提高就業技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提高,而且要在實踐中檢驗指導的成效,以進一步改進、完善就業指導的方式和內容體系,確保教學效果。
二、 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方法
1、加強就業政策輔導,主動規避「政策壁壘」
學校通過就業指導課的指導,指導畢業生掌握當年相關的就業政策和規定,依法就業,走出擇業的誤區,畢業生只有掌握就業政策,才能在關鍵的時候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才能使畢業生根據社會的需要並結合個人的實際,在就業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選擇職業,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去聯繫單位,並主動避開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壘」,順利實現自己的就業理想。也只有掌握就業政策和法規,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才會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和違約現象,以實現順利就業。有規矩,才成方圓,就業政策和法規不僅僅是對畢業生的就業行為進行限和約束,而且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條件下,更重要的是保護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方的合法權益。
2、 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適度調整就業期望值
目前,大學生普遍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現比較突出,擇業期望值過高,他們選擇職業考慮最多的是單位所屬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經濟效益如何,而對國家的需要、個人未來的發展則考慮得較少。因此,就業指導應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要對學生進行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引導畢業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在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基礎上,調整好就業期望值,找準坐標,使自己的職業意向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同時,要指導畢業生學會自我調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導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克服從眾心理,培養科學決策能力,確立正確的擇業觀、抓住機會,順利就業。
3、強化誠信教育,夯實畢業生道德基礎
近年來,面對就業市場激烈競爭和新的挑戰,以及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諾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大學生貸款後不按時還款,甚至惡意拖欠、逃避,還款信譽較差;在求職過程中部分畢業生為了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取勝,自薦材料的虛假包裝,面試時的自我拔高,在籤約時「腳踩兩隻船」,盲目籤約、隨意毀約等嚴重地違背了誠信原則,喪失了道德基礎。特別是在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今天,畢業生就業必須履行誠實守信原則,高校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更應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並將誠信教育滲透到教學、生活、管理等各個環節和過程,貫穿大學生活始終,把思想教育和嚴格管理結合起來,做到常抓不懈。
4、 篩選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擇業決策
在資訊時代,畢業生可以通過多種現代通訊工具和手段獲得大量的需求信息,但這些信息並不是都有效和有用,還必須對信息加以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畢業生對信息的篩選應建立在對自己全面、客觀、公正評價以及對用人單位詳細了解的基礎之上,根據在一定範圍內擇業、發揮優勢和學以致用、面對現實的篩選原則,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排列、整理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需求信息具有準確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為畢業生擇業服務。對於篩選後的信息畢業生需根據社會需求、個人期望以及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因素進行擇業決策,最終選擇自己理想的職業。
5、倡導自我創業,拓展畢業生就業途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當前,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國把「科教興國」確立為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戰略,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擺在重要的位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最富有激情,最少保守思想,是新時代的生力軍,是社會中最具創造力的一個群體。近年來,大學生創業風起雲湧,展示當今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也標誌著畢業生就業觀念和傳統的就業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畢業生創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而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為社會創造新財富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指出:「要幫助受教育者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通過教育部門的努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不同行業的創業者,就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維護社會穩定和繁榮各項事業就會發生更大的作用。」江澤民同志的講話深刻闡明了大學生創業的重大意義,也為大學生的創業指明了方向。
隨著高校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眾化」教育的到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形式下,高校就業工作是關係到高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工程」,做好就業工作更是高校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高校的責任,也是大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廣泛進行就業指導原則和方法的研究,可以幫助提高學校就業指導水平,對改進就業指導的方式和方法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