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證經營民宿被警方取締的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江嶺北1號。
老房子做民宿、咖啡館、畫廊遇無證經營風險,新快報等機構舉辦座談會對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共商大計
將形成建議案提交市政府
策劃統籌:何姍 採寫:新快報記者 莫冠婷 唐星 沈逸雲 何姍 實習生 莫文意 攝影 祝賀
「廣州完全可以運用民宿的概念,讓文物、歷史建築轉型 住改商 。」
「廣州很需要找出一些比較好的文化旅遊特區,做試點。」
「不能因為建築遺產在商業裡面的比重小而忽視它,也不能夠用現代的建築標準來對待建築遺產。」
「希望市政府相關部門有主動的精神,趕快在政策和配套上落實。涉及到公安、工商、消防等等,政府做好一攬子事情的協調。希望今年能真正啟動,明年能夠公示政策和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新快報》7月19日、20日報導老房子民宿無證經營及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政策障礙等問題引起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公眾的關注,為推動扶持政策的突破與創新,推進廣州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上周六下午,廣州公共文化觀察室、廣東新快報社、華南城市研究會、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文化旅遊產業研究所聯合舉辦座談會,徵詢社會公眾意見,並將形成建議案提交給市領導。
廣州缺保護利用建築遺產政策
民間投入改造無法取得合法資質
座談會上,新快報深讀新聞部主任何姍首先介紹了廣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現狀:
廣州現有的名城保護的法規政策只是一種底線保護,只保住不拆保護建築,而對如何投入修繕、活化利用並沒有具體的政策扶持。而歷史建築不少是嚴重損壞房與危房,或長期廢棄空置,或不當使用,建築遺產的價值、老房子的魅力沒有得到展示,也導致很多市民對保護歷史建築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是「爛房子」,只有拆了重建。全社會對建築遺產保護未形成共識,廣州名城保護處於瓶頸期。
政府也沒有對歷史建築改造利用進行示範,不少人只是把歷史建築當作遺產,而不是資產,把保護當包袱,沒有把城市遺產當作城市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挖掘其價值、通過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競爭力。
另一方面,民間資本對保育老房子是前所未有的積極,改造成民宿、咖啡館、畫廊、工作室等成為時尚,但是所遇到的政策障礙也前所未有的大,如禁止「住改商」、民宿業政策滯後等,嚴重打擊民間資本保護利用建築遺產的熱情。
改造利用老房子做民宿、咖啡館、畫廊的店主,也在座談會上傾訴他們無法取得合法經營資質的困難與無奈。
因無證經營民宿被警方取締的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江嶺北1號,最受現場關注。
負責人大君感到無奈與憂慮:「我們面臨非常迫切的問題,現在已經停業了,但是我們還要交房租,還要繼續下去,要怎樣維持這個建築,讓它能夠繼續對外開放進行活動呢?」
「我從打算做民宿的時候起,就隨時準備 犧牲 。」利用老房子經營民宿和畫廊的葉先生(化名)同樣感到焦灼。
葉先生為修繕荒廢多年的老房子,投入了200萬元。
「我們喜歡這個老建築,想在裡面生活和工作;當然我也是商人,也要考慮收入問題……」
「而為了做這個民宿,我還專門成立了一家酒店公司。」他激動地說,「但我很清楚,這個營業執照應付不了公安部門。因為長期以來都不可能開這個口子給你辦住改商和特種經營許可證。」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禁住改商,是建築遺產活化難的普遍性問題
「文化遺產其實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在廣東東合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十所副總經理林子凱看來,所有的歷史建築保護都擁有文化傳承的力量,這對後人是非常大的資源。目前有人在廣州的歷史建築中辦畫展、搞創作、開民宿等,這是非常好的保護模式,這些老房子有人住了才有人氣,這一觀點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同。
民宿可以讓人體驗歷史建築的美
廣州市人大代表陳安薇7月上旬到訪臺灣,在包括城鎮和濱海的7處民宿居住,當地民宿讓她印象深刻,不僅親切、整潔、舒適,閒適之餘還可以在民宿中體驗到臺灣的習俗與文化。不禁讓她感嘆,「大陸既然也啟動了民宿的項目,為何廣州在這方面毫無動靜?」
「剛回廣州,我就從《新快報》看到了《禁住改商、民宿不合法,誰願意投資保護老房子?》的報導,其實通過利用列入歷史建築的老房子改造為民宿,既可以讓歷史建築得以活化利用,又可以讓遊客在閒暇之餘接觸到廣州的古今文化。尤其目前第四批歷史建築名單已經出臺,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顯現在城市之中,但歷史建築的名單公布並不是讓它們像化石一樣,空置空擺,而是希望通過活化了的歷史建築成為城市的獨特符號,展現廣州獨有的文化特色,而民宿也是歷史建築活化的途徑之一。」陳安薇表示。
「如果想留住一個房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住進去。」民宿預訂平臺朋友家APP華東市場部總監潘彥錚認為,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入住民宿,也是為了體驗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包括對建築本身的審美體驗,也包括通過民宿經營者感受到的當地風土人情。
新快報社常務副總編輯馮樹盛表示:「民宿的發展或者是建築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不僅僅是從GDP的角度,它可以帶來很多就業、城市旅遊產業發展等等,還有這個城市建築利用多樣化,這個城市的生活多樣化,以及城市給人的感覺和體驗是不一樣的。」
歷史建築的紅利太少,民宿合法化是兌現
但是,目前在廣州,歷史建築辦民宿面臨禁止「住改商」、治安、消防安全等問題,廣州市建築遺產保護協會秘書長朱秋利指出:「當前我國建築遺產的保護正從文物保護走向建築遺產的整體保護,從保護為主走向合理利用的新常態。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在旅遊業的重要作用,這對老建築的利用都是一種肯定。但是當前建築遺產住改商的困境,是整個建築遺產商業難、活化難的普遍性問題。不僅僅是住的問題,是使用的問題,功能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要有充分合理利用才能保護的意識,利用才能保護,利用是最好的保護;要把文化遺產的保護看成關係到文化遺產的多與少、生與死的大事。如果你不利用它,它就會死去,這就不是小事情了。」
廣州歷史建築名錄推薦負責人、華南理工大學張智敏博士指出:「歷史建築文物建築遺產的價值還沒有得到市民的普遍認可,歷史建築和文物建築的活化及利用可以提升當下廣州的文化及商業品味,需要有政府的示範項目,也應有社會廣泛參與的跟進與政策扶持。現在保護建築,特別是歷史建築的紅利太少,民宿合法化只是兌現一部分。」
對民宿的管理辦法不符合形勢發展
廣東省政協常委孟浩指出,「政府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怕出現問題而把門檻抬高。」他指出,政府應該按照中央精神,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本來就是創新的經營方法,要站在社會角度來思考問題。與此同時,政府應積極服務社會,不能為了方便自己所謂的「管理」工作而限制社會的思維和百姓的經營。
旅遊經濟研究員萬慶濤認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政府手裡,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市民腦中。他表示,政府要對此加強完善法律法規,完善的目的是通過調動市民的積極性達到保護建築遺產的目標。從目前的情況看,有心想保護,而且也投入大量資金的人,都由於法律問題而不得不退出這一領域,而且也沒有後來的接盤手。這說明,政府在鼓勵市民參與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存在法律政策的漏洞,或者新舊法律政策之間相互打架的現象,讓政府職能部門在執法上無所適從,而參與建築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市民則是手足無措,有心無力。
「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但是制度落後了。」廣州社科院研究員談錦釗認為,廣州整個城市的管理,在有些方面是落後於西安、杭州等其他的城市。現在說依法治國,但是對民宿的管理辦法是不符合形勢發展,因此要進行管理制度的改革。」
「民宿已經成為廣州迅速發展的新業態。」旅遊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划行業學者張仁瀚指出,民宿在廣州已經是有著鮮明增長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是眾多有能力的創業者的創業意願和投資對象。這幾年社會經濟的發展勢頭有點弱,從政府層面和民間層面,都希望能夠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民宿是典型的正在發展的新業態,無論是從政府部門還是民間的角度,都應該鼓勵它發展。他表示,「政府應該在現在經濟發展的態勢之下,主動從配套上和政策上鼓勵民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