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四局綠色施工保護世界瀕危物種「桃花水母」

2021-01-20 大眾日報

站在中鐵十四局嵐羅高速施工現場,龍窩大橋沿著湖面朝著遠方不斷延伸,呈現出壯美的弧線,鋼鐵長龍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碧綠的河水中,微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泛起磷光,水下一群通體透明的水母,外形像一把撐開的傘,身體在水面緩緩地一張一合,宛若一個個小精靈點綴著水面。

家住臨沂市臨沭縣海子村的張松旺第一次在河裡見到這種生物,他說,自從十四局的建設者來了以後,不知不覺龍窩河的生態環境也變好了,這些水母就是最好的證明。

「桃花水母是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他們產於淡水中,只有每年6到10月才會出現,它們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淨,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張松旺一邊查閱手機,一邊向筆者介紹,「現在能採到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國也不過幾處,這說明咱們龍窩河的環境很好。」

據悉,由中鐵十四局四公司承建的嵐羅高速三標段位於風景秀麗的臨沭,全長近19公裡,穿過沭河、石門水庫等多個水源保護區,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該工程進場以來的重中之重。

「我們一開始就嚴格按照國家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製訂了《綠色施工實施方案》,將環保宣傳教育納入現場施工人員班前教育,切實將施工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項目負責人黃聚生介紹,項目部結合實際施工情況,第一時間成立環保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日兩巡查,三天一上報」的「123」制度,從制度上給綠色施工「上保險」。

為了保護好環境,他們實行「水陸空」三方面聯合防護措施。在水源保護方面,項目部應用智能噴淋養護系統、施工區雨水循環利用系統,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拌合站、預製梁場等作業區做到泥漿不外漏、不直排,進出施工區車輛全面衝洗,施工用水循環利用。

「我們採用雨汙分離的處理方式,產生的施工汙水需要經過四道工序進行淨化,然後回用於拌合生產,這樣不僅大大加強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從源頭上保證了水源不受汙染。」黃聚生介紹,他們引進國外先進的排汙處理技術,確保施工汙水不入河、不下地。

「解決水裡的問題,還要解決陸地運輸的問題。」黃聚生說,項目部在運輸頻率較高、較固定的路線採用路面固化處理,在大型取棄土場等揚塵嚴重的地方設置霧炮車,全線配備12臺灑水車,每隔30分鐘進行灑水降塵,最大程度減少揚塵對河水的汙染。

「這是今天的無人機航拍照片,二號站的廢料存放需要注意。」在該項目「環保監測群內」,安全部長李浩上傳了全線重點工點的航拍照片,對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了提醒。「空中巡邏現在是我們環境保護的常規工作。」李浩介紹,拌合站是環境汙染的重要風險點,針對此問題項目部安裝了噴淋噴霧裝置、自動衝洗裝置等,升級施工降塵降噪硬體設施,和PM空氣監測儀等先進設備,並利用微信群、二維碼、無人機等,對綠色施工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監管。

「經過多次研究,我們邀請到山東大學的教授進行指導,最終選用了倉頂排氣管入水除塵法。他們在拌合站9個罐體旁邊都砌了一個內徑1000mm、高800mm的儲水消塵方池,在池底埋設一根排水管,裡口用木塞塞牢,然後在罐體原有排氣管上焊接一根同直徑鋼管連接到蓄水池中。灌裝水泥時,氣體和粉塵將全部排放到水池裡,當粉塵沉澱以後,拔出木塞排掉積水,將沉澱的粉塵一次性排乾淨,實現了零汙染降塵。此舉不僅將拌合站罐體上沉澱的粉塵一次性排乾淨,也實現了零汙染降塵。」項目總工楊亞說,排出的積水通過積水桶可以重新放回到消塵池子中,此舉可以節約大量用水。

項目部龍窩大橋和常林西大橋距離桃花水母棲息地最近距離不到2公裡,都是跨河道施工,其中常林西大橋有半數的墩柱是在水中進行施工,既不能影響生態環境,又不能耽誤施工工期,要想實現「零汙染」的目標難度非常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在現場勘探了5次,前後研究了10餘次終於找到了「破題妙計」——圍土埋管施工法。他們用土在河道內圍填出2400平方米的施工區域,在區域兩側預埋3根長40米、直徑1.5米的導水管,在樁基施工時,將原本汙染較大的衝擊鑽作業換成360°旋挖鑽機作業,產生的泥漿被收集器「無縫接收」並運往指定區域處理,實現了「不讓一滴泥漿洩露,不讓一滴水被汙染」的目標,此「妙計」不僅避免了泥漿外洩,同時保證了水源能夠正常流入下遊棲息地,還提高了施工效率,可謂是一舉三得。

「既要建好嵐羅綠色高速,又要守護臨沭綠水青山。」站在剛剛完工的龍窩大橋上,望著全線鬱鬱蔥蔥的樹木和清澈見底的河水,黃聚生滿懷感慨。進場兩年多來,他們累計投入綠色施工費用近千萬元,全面推進邊坡防護以及復綠復耕工作,在河道附近播撒了2000多公斤的邊坡草籽,在施工區域設置了3處水源淨化循環利用系統,累計開挖近60000米的防洪溝渠,清理河道淤泥8000多方,同時積極創新變廢為寶,運用到邊坡植草和路肩培土上,通過多舉並措為桃花水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撐起了一把全方位「保護傘」。

如今,桃花水母再次「如約而至」,「看到身邊有這些精靈和我們一起共享藍天白雲,碧水青山,我深感高興。」捧起一把龍窩河水,黃聚生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常青 通訊員 李美華 李禎林 何其芳 羅靖涵 報導)

相關焦點

  • 和桃花水母共享碧水藍天
    近日,居住在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四局四公司嵐羅高速公路項目部附近的村民們,都在朋友圈紛紛轉發一段「白色小精靈」——桃花水母的視頻。這段視頻也帶火了桃花水母的棲息地山東省臨沂市龍窩河,讓該地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 「桃花水母是世界級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上饒信州區發現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6月5日,上饒市信州區周田水庫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水生動物,經上饒農水部門有關專家鑑定,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其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
  • ...灣熙園】發現具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
    在進行水質檢測評估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竹筏划過的水面都會翻滾著許多的小白點,並且這些小白點會不停的遊動,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至水裡,形狀很像海洋裡的水母。該工作人員立即向公司總部上報相關情況。環資評公司首席科學家呂健博士高度重視,當日連夜查閱相關資料,並於10月24日一早與相關技術人員來到南沙灣熙園進行現場勘察,經採樣拍攝比對,確定該水母竟然是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別稱「水中大熊貓」。
  • 臨沭發現大規模桃花水母 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圖)
    7月3日,山東省臨沭縣石門鎮一水庫發現大規模的桃花水母。當天在該水庫垂釣的群眾發現該水庫出現大批不明生物體,後經當地漁業部門專家確認,該生物為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是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 仙居發現罕見的桃花水母 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浙江在線9月3日訊 仙居國家公園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水生動物,經相關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8月30日下午,在國家公園遊玩的仙居市民小朱,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水生動物,其全身透明,身體中間像有四個花瓣形狀,周圍有很多細小觸角,疑似桃花水母。  為了確定這個小動物是不是就是具有「活化石」之稱的桃花水母,仙居國家公園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前來核實後,又請台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副教授齊鑫親臨觀看,根據形狀,確定了這個就是淡水水母。
  • 壽寧水庫發現疑似"桃花水母" 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近日,在壽寧小託水庫,遊泳愛好者在清澈的水庫中發現疑似「桃花水母」的生物。 8月4日,壽寧縣遊泳協會的吳文時、吳建峰、柳必龍等「泳士」專程從小託水庫捕撈帶回樣本,相繼送到壽寧縣林業局、農業局求助專家鑑定,並於當晚送到省市相關研究部門考證。
  • 都江堰再現桃花水母!
    都江堰市農業農村局水產高級工程師張普龍介紹道:「從它的外形上看,它在活動的時候就極像桃花花瓣一樣,按照我們日常發現的生物的跡象,以及從前幾次發現的情況,確定它就是桃花水母。這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地方的水質比較好,沒受汙染,特別適合桃花水母的生長。」
  • 內江城區首次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 出現時間比恐龍還早
    蓄水池裡竟然發現「水母」根據陳先生提供的信息,9月6日一大早,記者來到東興區東風路某物流中心內,沿著一條小道上山,在快要到達山頂時,看到了一間略微破爛的紅磚房,紅磚房內有一口蓄水池,就是陳先生所發現有酷似水母動物出沒的地方。記者看到,該蓄水池長約4米,寬約3米,池內水體呈綠色無異味。蹲在池邊觀察幾分鐘後,幾隻形如水母的小動物在水裡出現。
  • 重慶一池塘再現桃花水母 世界上只發現有11種
    這是古時候描寫桃花水母的詩句。桃花水母生長於溫帶淡水中,是一種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已有至少6億年的歷史。張永紅是北碚區歇馬鎮文廣站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他在辦公室後面的池塘裡看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於是特地抓了一些養在碗裡,慢慢欣賞。
  • 衛輝山區有一種瀕危物種,在水中生存了6億年!趕快拿著手機來拍吧
    7月10日上午,以《愛護自然環境,保護瀕危生物》為主題的衛輝市第二屆桃花水母保護節開幕儀式在衛輝市靈泉峽景區隆重舉行。
  • 晶瑩透明如桃花漂浮 溧陽村民家池塘驚現「地球活化石」桃花水母
    丁金水說,自己在電視上曾經看過介紹桃花水母的節目。今年74歲的他表示,這是他這一輩子第一次見到。丁金水說:「原來我在部隊的,在浙江海島上只看到過海裡的水母。那個比較大,這個一釐米多一點,兩釐米不到。特別迷你,非常可愛。」黎明說:「在正常光線下,很難看到水母的真實面貌。
  • 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亮相南京東郊水庫!
    通過圖片,長期調查研究水生生物的江蘇動物協會理事姜盟介紹,陳先生發現的水生生物叫「桃花水母」,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腔腸動物門、水螅綱、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屬。世界上目前有記錄的有11種,中國分布9種,其中7種被列入物種紅色名錄,故此它也有「水中大熊貓」、「水中國寶」之稱。據了解,桃花水母最早被我國的古人稱為「桃花魚」,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桃花水母形狀像一把傘,傘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捕食水蚤、小線蟲、小環蟲等小型水生生物。
  • 四川一池塘浮現桃花水母 專家:半月內將消失(圖)
    昨日,經過觀察和判斷,內江師院專家和龍江鎮政府有關人員均認為這些小東西就是「桃花水母」,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作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此前,內江還尚未有關於「桃花水母」的記錄。  來源推斷  十多年前挖池 水體常年封閉水質良好  當這瓶小東西送到龍江鎮上的女兒朱萍家時,她第一反應有點像水母,隨著在網上不斷搜索和照片對比,更加肯定了她的想法,「可能是桃花水母,沒想到自家水塘還出了珍稀水生物,看網上說都是世界級瀕危物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 瀏陽道吾山天湖現桃花水母
    回家後,「哦豁姐」立即到網上搜索,發現這種生活在淡水裡的小小精靈,有個好聽的名字——桃花水母,是我國唯一的淡水水母。8月15日、16日,她連著兩天再去拍攝。「知道這種水母無毒,膽子就大了一些。」她找了一處桃花水母多的水域拍了一段一分多鐘的視頻,同一個鏡頭裡,多達十幾隻。
  • 誕生於6.5億年前 「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驚現安徽懷寧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8月24日,記者從安慶市懷寧縣政府獲悉,近日,一種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大規模現身在該縣平山鎮高澤村陳屋組一池塘裡。研究專家認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這一發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 中標速遞:中鐵十四局13億、中鐵隧道局19億、中鐵電氣化局
    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河南三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洛陽騰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中鐵十一局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一冶集團有限公司喜提訂單新建深圳至江門鐵路珠江口隧道段站前工程施工總價承包項目概況
  • 溧陽一生態園池塘發現桃花水母 被稱作「水中大熊貓」
    經鑑定,該「水中精靈」正是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西丁農業生態園的主人叫丁金水,今年74歲。他告訴記者,9月20日下午四點多鐘,他從池塘中舀水澆池邊小菜,忽然看見水中有微小生物在遊動。彎腰細看,發現好像是水母。為了確認,他等到天黑時分,與老伴二人帶著手電筒,用手機拍了幾個視頻,發在微信朋友圈裡。
  • 野生動植物保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現19個新物種
    由於曾在新聞報導中見識過,小柯一眼便認出它們是桃花水母。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水井中的桃花水母進行採樣,並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屬的一種,在國內外多處溫帶淡水中均有分布。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中遊→頂尖,中鐵十四局這5年到底做了什麼?
    錢七虎院士在成立大會上作主旨報告對於中鐵十四局集團來說,這又是一次專業能力「升級」。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稱:「中鐵十四局全面掌握了大直徑盾構施工的核心技術,在這一領域擁有了絕對優勢!」如同目標明確、默默潛行、環環相續的盾構機,中鐵十四局集團發展道路走得異常穩健。拿出帳本算,近4年累計消化風險資產40多億元,項目毛利率提升近2個百分點;鋪開地圖看,水下盾構施工初步奠定行業領軍地位,全國在建14米以上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共11座,他們承建7座,市場佔有率60%,多項關鍵技術世界領先;站在行業比,9次鐵路信用評價,8次進入A級,公路信評在交通部連續4年均為A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