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反思】風雨十年,再思我所經歷一個三線城市大學團契之路

2020-12-15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編者按:
本文是一位90後基督徒弟兄的投稿。他曾經在位於江蘇長江經濟帶的一個三線城市的大學裡面的不大的校園團契裡面成長和參與服事。如今已走過十年,回首有所反思和感悟。分享出來,與大家共享,希望對時下的大學生團契和牧養有所幫助。


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每周聚會人數不足30了,當然每周到聚會時間都會有突發事件,例如N學校突然補課,M學校實訓周,H學校好幾位身體不舒服等等。我也會安慰自己人數並不重要,但這實在是自欺欺人。

曾經一位在團契上課、和我們一起走過好多年的伊老師讓我這個月寫篇文章談談做團契這些年下來的感想,借這個機會我也好好反思了一下,到底團契是什麼,團契需要什麼?

回想起來團契都已經走過十年了。

前3年的事都在傳說裡,那時候我還沒來讀大學,只知道那三屆弟兄姐妹裡面出了團契的小草(最帥的弟兄,好多姊妹為他爭風吃醋);有最勤勞的團契創始人,為團契嘔心瀝血,最後光榮住院退休才交棒的;有最活躍的帶領詩歌敬拜的弟兄,至今仍然是我認為的帶的最好的弟兄,至今仍然活躍在教會的詩歌敬拜舞臺上;也出了一批花一般的姊妹(好幾位都嫁給了比她們小好幾屆的跟我同級的弟兄)。那些年的團契時光成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成了他們口裡的想當年。

後來的事我就都參與了,這一參與就是7年。先開始是Y姊妹做負責人,我做她的助手;後來她畢業了我就做了負責人,一年後又交給新的弟兄,就這樣一年一年的交替,直到有一天我決定要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人再願意做這個不領薪水的負責人了。我差不多用懇求來請接下來的幾任負責人「任職」,承諾我不會離開這個城市丟下你們不管的,會一直陪著你們。就這樣一屆屆的他們都畢業離開了,我還在,這座小城市不像成都那樣讓人忘記不掉,這麼多年來,除了本地的,除了我們夫妻,竟無一人願意留在這裡發展。

本地教會對我們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免費的場地、教會屬靈的遮蓋以及外在的安全保護。但本地牧者都無精力再來負擔這樣一個團契,畢竟這是他們計劃之外出現的團契,所以剛開始的那幾年,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撐下去的。

Y姊妹做負責人的時候團契聯繫上了溫州有支持大學生團契事工的教會,他們每月至少兩次向我們派遣優秀的傳道人(我特意加了優秀的)來講道。我們又結識了揚州的L教授(我至今見過的解經最好的老師),他承諾每月來一次,輔導我們聖經,但事與願違,只來了一次便住院了,也沒有再出院。他的學生接替他來了幾次也因忙於他們自己本地教會事宜而不再來幫助我們團契了。伊老師也是這個時候來我們團契的,他是個比較特別的老師,對吃住接待非常隨意,來了之後也是很有熱情ed大講特講當前社會現狀,教會當前處境和教會轉型等等他覺得比較重要的話題讓大家能夠有個意識,就是不講聖經,臺下弟兄姐妹大部分也沒興趣,Y姊妹就再也不邀請了。

後來我帶領團契時,我們又聯繫上了張老師帶領的學生事工團隊,他們承諾每月兩次給我們差派傳道人。

這樣,在2011-2012這兩年,團契幾乎每周都會有一位優秀的傳道人來給我們講道,做為負責人幾乎不用為講章而發愁。但是最頭痛的是每周接待老師,他們大多不想剛剛提到的伊老師那麼隨意,吃喝玩住行樣樣都得有安排,那時候負責接待的弟兄姐妹真是辛苦了。

在這兩年,我們用了大把的時間組織各種活動,每年的聖誕布道晚會、復活節布道晚會、受難周紀念晚會、團契生日慶祝晚會、畢業生晚會、跨年禱告會、元旦營會、春遊踏青等等。團契人太多了,原來的座椅都不夠用了,我們又採購了一批新的椅子,撤掉了原來的桌子,才勉強坐下,因為人實在太多了,每次聚會都很擠。每次聚會人數少則60,多則80、90。正當我們有聲有色的計劃著要拓展第二個團契的時候,卻發生了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的變化。

隨著各個負責學生團契的團隊在全國各地的事工的鋪展,很尷尬的發現他們自己的傳道人不夠用了。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每月能有一兩次正常派工就很難得了,其餘時間就我們學生自己來講,很多時候都是到周五了,卻突然告知來不了了。而且不僅來的次數少了,質量也明顯降低的太多。團契其他活動都還能正常進行著,只是周六的講臺信息不再那麼精彩了。

我們團契一直以來的聚會模式就是每周兩次聚會,一次是周五我們學生自己帶領(唱歌、禱告、試講、查經,形式豐富一些),一次是周六交由傳道人帶領(主要是查經)。因著講員的不穩定性,周六聚會的人越來越少,最少的時候就七八個人,講臺上的老師都覺得好尷尬。

前幾年團契又發生了一些事情(涉及隱私就不細說了),每個學校也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徹查本校學生信仰問題的統一行動。這個事情對我觸動真的很大,有些學校的弟兄姐妹真的是非常的優秀,幾乎個個都是優等生,在學校和老師面前作了美好的見證,而有些學校的一些弟兄姐妹情況恰好相反,掛科、翹課、和同學關係處不好等等。我們以前都是只關注弟兄姐妹的「屬靈」生活,聚不完的會,搞不完的活動,對他們的在校學習從來也不關心,或者說關心不夠。

我們做了很艱難的決定,砍掉了周六的聚會,保留了周五的聚會。伊老師成了我們唯一穩定的講員,每月一次。在團契生活之外,我們開始鼓勵弟兄姐妹能轉本的要儘量轉本,想考研的一定要考研,不想轉、不想考的一定要學好本專業。我們真的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傳遞這樣的信息:侍奉並沒有被禁錮在教堂這棟建築裡,世界都是神造的,認真的履行本職工作就是侍奉,在學習上、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績,為人處事正直勇敢就是為主做見證,等等。

有人曾經說過團契就是一群人吃吃喝喝的地方,就是要處關係,要想團契興旺,就要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大家。我不否認這些是團契的一部分,但這7年,我在團契看到的、體會到的是團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

弟兄姐妹每周之所以願意來是因為和誰關係好嗎?可能是。
是因為來了有的玩嗎?可能是。
是因為來了有的吃嗎?可能是。
是因為有美女可以處對象嗎?也可能是。
但這樣的有多少呢?
這樣的人是值得團契努力辛苦去爭取的嗎?
團契更多的是那些是來聽道的,不是來玩的,是想從講臺上獲取來自神國信息的人。

這些年很多和我們類似的團契都南轅北轍了。
當他們每次都帶著渴望的心來到團契時,講臺上沒有提供有營養有水平的道時,他們該有多失望?
這樣的失望,需要用多大的愛心來忍耐?
這樣的忍耐又要堅持多久呢?

團契差不多畢業了有7屆的弟兄姐妹了,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我是那麼關心思念他們,每天都很認真的關注他們的朋友圈,他們的一點一划。我觀察到那些如今仍然堅持聚會、堅持侍奉、對團契有奉獻的不是那些來吃吃喝喝、來玩玩遊戲、來搞搞關係的人,而是那些對自己的信仰有清楚認識的人,是那些參加遊戲聚餐活動不多,但從不停止聚會的。你以為你和他關係好了,他就會怎樣怎樣,那不過是一廂情願。這是團契,不是社團,這是神的團契,不是我的社團。努力著讓大多數人和我關係好看似有用,其實沒多大意義。真正的意義是幫助他們建立和神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認識基督、效法基督。

現在團契人是不多了,但這或許就是上帝給我們的一個機會,使我們能重新開始,認認真真的去學習上帝的話語(自然,歷史,聖經),效法基督,弟兄姐妹需要的就是踏踏實實的真道。

要玩,這個時代好玩的太多了;要吃喝,這個時代吃喝哪裡還能吸引到人。時間如此寶貴,之所以來團契就是想聽到不一樣的信息。

在主日聚會中講臺信息每況愈下的今天,大學生來到團契第一需要的就是來自上帝豐豐富富的供給,其次是同齡人在一起的美好。

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何愁我們私人的關係還處理不好呢?

當我們實踐主耶穌的教導時,還要擔心我們不能彼此相愛嗎?


相關焦點

  • 基督徒在團契中一同經歷生命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一同經歷生命。聖經把這種經驗分享成為」團契」。然而時至今日,這詞彙的聖經含義已漸次失去。「團契」往往是指日常的交談,社交聯誼,吃喝喝玩樂。「你在哪兒團契」其實是指「你上哪個教會」,」請留步參與團契」通常是指」留下來享用茶點」。真正的團契絕對不只是出席聚會,而是一同經歷生命。
  • 這所大學位於三線城市,究竟是屬於一本還是二本,至今說不清
    一直以來,人們選擇大學還是傾向於本科批次,以一二三本區分。儘管有的省份已經合併一本二本統稱本科,但社會上還存在著一本二本的院校的說法,今天說的這所大學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衡陽市,一個三線城市,它就是南華大學。
  • 我與三線建設研究:四川大學團隊所做的工作
    本人接觸三線建設研究是在2013年之後,那幾年我擔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為了讓歷史學專業的同學們更多了解歷史、了解社會,我們開展了口述歷史實踐教學活動,每年選一個主題組織同學們進行口述訪談。
  • 我們家為什麼堅持每周都去教會和團契?
    許多次的教會團契聚會,讓我看到花時間教養孩子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開始有所改變,如果不改變,那麼再去教會和團契的時候,我會再次被上帝提醒。就寫這些吧,我覺得上面這些已經很重要了,其中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職場關係。去教會和團契常常的改變是內心的,當我的心改變了之後,我的生活也開始改變。
  • 「平凡之路」樸樹所唱的,是所有人的經歷
    作者:木易我覺得《平凡之路》唱的,用兩個字來歸納,便是「經歷」。是樸樹的經歷,是韓寒的經歷,同時也是所有人的經歷。如今這個時代的媒體,有時候的作用並不是展現真相,而是「製造」所謂的事實,對於這樣的事實,你所要做的就是啐一口痰,然後置之不理。所以,究竟樸樹這十年都經歷了什麼?我們無從知曉,所有的選擇和經歷,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 寫給團契轉型為小組的教會
    在我服侍主已經有好多年的時候,我對團契仍然沒有概念。我成長的傳統教會中,既沒有團契,又沒有小組,所以我對團契幾乎沒有概念。就是我最初在教會推廣小組時,對團契的認識仍然處於模糊的狀態;甚至我已經牧會好多年了,對團契還是沒有什麼認識。直等到我深入小組事工,有了許多的反思,不斷地在小組中落實許多聖經真理的時候,才逐漸地撥開雲霧見晴天。今天我樂意將我的理解與大家分享,可以給要轉型做小組的教會團契提供一些參考。
  • 「三線城市」最好的10所大學,實力強分數低,第一所還是985
    其實我國三線城市也有好學校,實力強,畢業生認可度高,而且分數線低,報考性價比很高。今天就來看一份最新三線城市高校排名,以下10所大學實力最強。第一所是985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排名第一,可謂「當之無愧」。作為985、雙一流高校,實力強勁,在農林院校中排名數一數二。
  • 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我們經歷過什麼
    從2010-2019年,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都是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十年。我還記得2010年的時候,還在高三,約定和同學高考結束後要去看上海世博會,在廣州讀大學的時候經歷過廣州亞運會的熱潮。對於我們這批90後中頭幾年的人來說,這十年是最為激蕩巨變的十年,之前的我們還小,之後的將趨於穩定,唯有這段從象牙塔走向社會、從二十出頭奔向三十的十年光陰,經歷著更多的變遷。今日,盤點了幾個關鍵詞,說說21世紀10年代的這十年,作為90後的我們經歷過什麼人生的轉變。
  • 【專訪】山西臨汾教會殘障團契負責人: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
    「那個時候殘疾人不允許考大學,再加上我初中畢業之後就到處求醫,後來就基本上靠自學了」。受父親影響,張長老平時就愛看書,愛學習,寫一些東西。他自學了新聞寫作,並在業餘時間,參加省殘聯的相關培訓,山西日報在臨汾辦培訓班時,張長老也去參加學習。
  • 河南園田路基督教堂青年團契舉辦成立十周年讚美會
    2017年5月20日晚上7:00,鄭州市園田路基督教堂青年團契成立十周年讚美會如期舉行。據園田路青年團契詩班老成員俎向彬弟兄介紹,園田路基督教堂青年團契成立於2007年,起初只有三十幾位成員,而到今天,團契已發展至幾百位弟兄姐妹。在這十年中,大家一起服侍,共同成長,彼此見證,有幾位弟兄姐妹在團契服侍中決定獻身讀神學。
  • 【譯稿】中國背景下的青年團契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青年團契指的是在20到50之間的人,」埃裡克·B柏克林解釋說,中國夥伴組織(China Partner,一個國際基督教事工組織,希望促進中國基督教事工的發展,譯者注)。這和北美對青年團契的理解相去甚遠,在北美青年團契的範圍是中學到大學低年級(11-21歲)。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兩件事。柏克林說,第一是中國的抑鬱率,自殺事件很多。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回首十年,不少中東媒體在感嘆「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從希望到痛苦」。「革命打破了社會的安寧,打碎了人民的安全感,這不是我們期待的革命。」近日,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埃及青年這樣反思。還有突尼西亞人期待國家儘快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正確「鑰匙」,而敘利亞人則希望用改革取代動蕩和戰亂。
  • 背包十年,成長的十年
    》,作者小鵬,八零後,南開大學營銷專業畢業。每一個背包客,都有一顆不安於現狀和嚮往世界自由的心,有些人可能淺嘗輒止,有句話-----出發是為了更好地回來,就是這種寫照;有些人受到上天垂青,最終走上職業旅行的道路。這本書,正是講述了作者從背包客到職業旅行者的經歷。
  • 「我的成長之路」徵稿
    教師的成長發展之道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這裡面,需要有理論上的建構、分析和指導,更需要實踐上的分享,需要可複製、可借鑑的經驗和樣板。回顧自己的從教之路,您有何感觸?
  • 光榮與夢想:我和三線建設研究
    其後第一、二、三編研室合併為第一編研部(研究1949—1976年時期),我擔任主任,「文化大革命」史研究都是作為重點。2002年,按照時期劃分的編研室改為按照專業領域設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研究室,我擔任經濟史室主任,從此專攻當代中國經濟史。當時,就有一個疑惑,難道「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我們的國家都在動亂?那麼我們的經濟建設是如何維持並且取得了中央《歷史決議》中所說的「有所發展」的?
  • 成長道路上,每天一定要堅持寫反思日記
    圖片來源:Pexels.com閱讀任何有關個人成長主題的文章,大多數時候你都可能會發現文章中在講,我們一定要堅持寫反思日記,通過反思復盤來改變我們的人生。說實話,這種文章遍地都是,以至於仿佛大家都知道反思日記的重要性。當然,我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文章。
  • 樸樹經歷的《平凡之路》,你的平凡之路又是怎樣的?
    歡迎大家繼續閱讀我的文章,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樸樹的《平凡之路》,十年之前生如夏花,十年之後走上平凡之路。十年中,樸樹做夠了憂傷文藝少年,默默的結婚,從亮麗的舞臺走向人生的真實。從樸樹這十年的人生軌跡很多人看到了自己的經歷和情懷,當年聽樸樹的他們,也從叛逆青蔥的少年人變得理解了人生的無常與偉大的不易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沈月明:歷經風雨見彩虹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沈月明:歷經風雨見彩虹 2020-10-16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攜手共研,且思且行且成長
    為了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及《綱要》精神,加深教師對主題教育的進一步認識,提高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促進姊妹幼兒園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教師專業化成長。12月8日上午,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示範幼兒園聯合餘家河幼兒園、顧縣幼兒園開展了主題活動學習、反思及提升的聯合教研活動。思:反思在合川區新華幼兒園學習收穫行:學以致用,將所學內容化成該園課程的實際行動成長:攜姊妹園一起探討交流,共同成長。
  • 我在新加坡十年的移民之路(六)
    接前5篇,連結在這裡:我在新加坡十年的移民之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