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妙蘭 圖/站酷海洛
入秋後橙子日漸成熟,高掛枝頭,渾圓金黃的溫暖色調,瞬間就能治癒秋冬帶來的蕭瑟和涼薄。
在寡淡的時節能吃上一兩枚橙子,無疑是一件美事,尤其是在秋冬缺乏新鮮蔬果的古代,想要吃上水靈靈的橙子,其難度不亞於一場豔遇。也難怪詩人王夫之為了體驗這樣的美事,不惜放下身段,特意寫了一首詞向友人討橙吃。
秋光已盡,月也幽香褪。只有霜膏團紫暈,仙露蘭漿深醞。小窗讀易初晴,藥爐風軟煙輕。莫遣先生午睡,憑教鼻觀惺惺。
全詞咋一看似乎沒有一處提及橙子,但詞裡的時節是秋光已盡,桂花香氣消散的初冬,詩人想聞聞世間的芳香。可香從哪來呢?自然是從橙子中,畢竟詩人已經在這首題曰《清平樂·問劉存孺索香橙》中明晃晃地表明用意。
除了寫詞討橙這種風雅含蓄的做法,古人在吃橙這件事情上也極其講究。
在中國歷史軸上,宋朝稱得上是最會吃橙的朝代。宋人的生活非常風雅,無論是文人間流行的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等生活風尚,還是日常飲食,都極為雅致,吃橙也是如此。宋人吃橙時不僅吃法多樣,還喜歡為橙寫詞。
北宋時期,吃橙子流行蘸鹽。北宋才子周邦彥有一首名作《少年遊·感舊》,開頭的「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寫的就是蘸著鹽吃橙的景象。由於古代交通不發達,橙子未完全成熟時就會被採摘運往北方,吃的時候抹點鹽會更甜,這和海南人吃青芒喜歡蘸鹽是同一原理。
此外,橙子一度是宋人吃蟹的經典配置。南宋紹興二十一年,清河郡王張俊在府邸宴客宋高宗趙構。席間共準備了近一百五十道佳餚,每一道都被周密記錄在《武林舊事》中。其中,第八盞下酒菜——螃蟹釀棖,即蟹釀橙。這是一道充滿想像力的美食,除了色香味俱全,食物的形態也搭配得近乎完美。
《山家清供》中詳細記載了其做法:「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
蟹釀橙中蘊含著宋人對養生的獨到見解:螃蟹屬大寒之物,胃腸虛寒的人不宜多食,而橙子被認為能殺魚蟹寒毒、保護腸胃,因此二者乃是絕配。且用開蓋後的橙體製成橙盅,橙子的香氣能淡化螃蟹的腥味,橙肉和橙汁則代替了醋的功效,提升了蟹的鮮甜之味。
通過釀的手法,把煸炒好的蟹黃、蟹肉盛入橙盅,在碗中加入菊花、醋和香雪酒,把橙盅放入小碗內上籠蒸10分鐘。烹好的蟹釀橙色相美豔,橙盅裡蟹香、橙香、酒香、菊香呈現出一種精妙的平衡,用小勺一勺勺送入口中,蟹肉鹹鮮細嫩,混著清甜的橙香、陳年的酒香……既雅致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