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8月11日訊 (記者 慄衛斌)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古時候,海外來客從這裡進入中華大地,又從這裡返航,載回中國的瓷器、香料、茶葉。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當前,新時代的德化制瓷、永春制香、安溪制茶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
德化蘊玉瓷莊瓷器藝術品。中國網 慄衛斌/攝
從日常用具到工藝品 瓷器成為國際交流重要載體
德化位於泉州市北部,被譽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瓷藝術的搖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明代,德化白瓷大量進入歐洲,迅速在歐洲風靡起來,以超越黃金的價格,成為上流貴族追逐的對象。現在,世界還有40多個知名博物館將德化瓷作為「鎮館之寶」。
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讓瓷器在當今社會有了更多的可能,不單單作為日常用具,瓷器作為手工藝品和藝術品也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蘊玉瓷莊第四代傳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表示,2016年以來,國際藝術品市場對陶瓷藝術品越來越重視。不久的將來,瓷器可能會成為國際交流間越來越重要的載體。
德化順美集團是「中國出口名牌」企業,產品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集團策劃設計的歐美節日工藝飾品和陶瓷玩具在歐美市場已經成為暢銷品牌商品。2016年公司工業產值4.27億元,出口創匯2011萬美元。
「集團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培養和挖掘優秀人才,打造優良平臺環境。現在,集團已經培養了一個上百人的成熟設計團隊,」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說。
「中國香都」香文化博物館中香道表演項目。中國網 慄衛斌/攝
從宗教朝拜到保健養生 「香都小鎮」產業轉型提速
永春制香工藝源於千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當時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後裔蒲壽庚家族,擁有大量海舶,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
1978年,漢口村集體創辦漢口制香廠。2006年,「永春篾香」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7年,達埔鎮整合全鎮香業資源,建設永春篾香產業城,即香產業專業園區。經過多年發展,2014年4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授予永春達埔「中國香都」稱號。2016年9月,「香都小鎮」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特色小鎮建設名單。
「中國香都」的香文化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的香產品與文化碰撞的結晶。永春縣達埔鎮長林紀東表示,「中國香都」的建設有助於香產業的集群效應和規模抱團發展,對香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中國香都」香文化博物館位於達埔鎮中國香都如意廣場,該館集陳列、收藏、研究等功能為一體。館內展品近千件,其中香藥120種,香品、香具700多件,還有豐富的書籍文稿、影音資料。林紀東說:「香文化博物館是永春打造『中國香都』歷程的展呈。」
彬達制香廠是入駐中國香都香品產業園(一期)企業之一。近年來,該廠推進香產業轉型提速。香產業從宗教朝拜向保健養生、文化創意、居家用品等方向轉變。
永春縣達埔彬達制香廠總經理曾志彬表示,制香廠1983年成立。2012年10月,「具有抗過敏反應的『彬達』香新產品研發評審會」在達埔鎮舉行,這是該鎮打造篾香產業產學研結合的一個新成果。如今,制香廠年產量30~40萬噸,30%為保健養身香,主要銷往國內及東南亞地區。
安溪茶文化博物館中呈現的制茶工藝設備。中國網 慄衛斌/攝
從個體戶到合作社 品牌建設打造「有身份證的茶」
安溪鐵觀音自古就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中國符號,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安溪茶葉就作為一種重要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安溪縣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地處安溪縣西南部,2008年成立,現有社員158戶,管理茶園面積1800畝,合作社資產逾千萬元,現已作為全省合作社推廣模式。
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劉金龍表示,過去茶園分散經營、生產效率低下。每年生產的茶葉全部用於商貿交易來解決溫飽問題,當地茶農泡茶也只能使用茶梗。成立合作社以來,通過規模化生產、專業化分工、集約化管理,重新改造低效茶園、量身定製茶樹肥料、創新病蟲害防治方法,茶葉的品質和產量逐年提高。合作社進入良心運作後,茶農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今每戶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為打造綠色品牌,合作社創製「有身份證的茶」。每一泡茶都可通過條碼查詢,從源頭跟蹤該茶葉的產區、管理操作細節、採摘時間等,確保茶葉質量安全。2010年9月,1800畝無公害茶園成為全國農技推廣茶葉示範基地。2014年2月,該合作社被農業部評為「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015年再次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今年以來,安溪茶葉出口日本、俄羅斯、東南亞等地,出口額增加幾十倍,」劉金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