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很少讀小說,不是不喜歡,實在是困於視力和時間。拿到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本土作家李金河先生的小說《畛河川》時,400多頁的厚度著實讓我望而生懼。但一路翻讀下來,先前的心境漸漸轉化成了感慨和敬意。近年,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推進,諸多原生態的村落已不復存在。瓦房炊煙、雞犬相聞的聲息正漸次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鄉愁,作為鄉村的代言或符號,正成為遊子心頭繞不過去的溝坎。
而《畛河川》,恰是一部鄉愁的載體。小說以本土畛河流域為背景,以河流為引子,從村莊名字起源為切口,以龍灣李家老少幾代人的生活為題材,描述了從民國到改革開放以來近百年間,畛河流域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在畛河水畔的普通人的生活生命歷程和喜怒哀樂。其內容涵蓋了時代變遷、民俗風物、生活模式、地域文化、人際關係,以及特定時間段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小說通過對畛河人家生存文化的還原和再現,為眼下日益凋零的鄉村和鄉愁提供了一幅可供追憶和觸摸的畫卷。
這樣的小說並不好寫,由於時空跨度大,人物事件瑣碎、分散,既要串聯起來承接有度,又要兼具故事性可讀性,同時,還要具備文學、藝術之美,保留民俗文化之原汁精髓,實在不是一件好差事,稍不小心就易落入俗套。《畛河川》的作者無疑是下了功夫的。小說中,從杆首寨匪到良家女子,從耄耋老者到學齡兒童,從改灘造田、秋收麥種到修渠築壩、建橋修路再到聯產承包、移民搬遷,甚至穿插其間的紅白大事、煉鋼運動等,諸多人物的言語行動,諸多場景的刻畫轉換,在作者的匠心布局下,一切情節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妥帖安置。而無處不在的方言俚語、鄉風民俗,更處處傳遞出濃鬱的生活氣息。儘管現時代下,一些陳舊的鄉風民約已隨著鄉村的崩解或支離破碎、或被簡化,但我們讀到的時候,依然會深深觸動。比如《畛河川》中描寫婚喪嫁娶的那些儀式、情節,看似複雜繁瑣,倘若仔細閱讀體味,你會發現,在那些小細節裡,處處隱含著鄉人們美好的祈願和寄託。這些看似陳舊的民俗禮儀,恰恰反映出鄉人們長久以來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景從來沒有熄滅過,如同文人或歌者通過文字或歌聲表達念想一樣,淳樸的鄉人們,把他們所有對生活的熱切祈願,都融和進了身邊的物事上。婚喪嫁娶,任何一項對鄉人來說,都是馬虎不得的人生大事,那些看似條條款款的細節禮儀,是一代代鄉人智慧的集結和烙印,包裹著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嚮往和濃鬱情懷。《畛河川》的作者無疑是有過深厚鄉村生活經驗和體驗的人,這些情節場景在他筆下似信手拈來,卻處處觸動遊子的軟肋。
《畛河川》描述的是尋常人家尋常人的尋常生活,是北方農村大眾生活的縮影。文本語言質樸平實,情節自然鮮活,尤其諸多方言俚語的巧妙運用,既契合人物身份,又充滿鄉土風味,體現了鄉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為文本增色不少。在人物刻畫方面,從逃婚的青年嘉賢到成為有擔當有作為的生產隊長再到土地承包勞動致富,從少年求學的青青到高考落榜教書育人再到成為一校之長,從宗武、宗義到秋桂、玉蓮等,這些生長在傳統農村,淳樸、勤勞、本分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人,說到底都是具備兩面性的,早年的鄉村,文明和野蠻在某些時候時常互為轉換,有時候,雞毛蒜皮也會引起一場戰事,而大是大非面前,人們又會一笑泯恩仇,表現出一種大局和擔當。而這樣的情節,往往在鄉人身上表現更為明顯。譬如:王二虎和李嘉賢從狹路相逢到締結親家姻緣,為磨麵先後而對罵打架的鳳蓮和素花,為先人遷墳立碑出力出錢的族人,嘉賢為村學校修建校舍桌椅以及與菊花從被動到和諧的婚姻,青青帶領團支部創辦「青年書屋」以及對摯愛若蘭的適時放手,為支持國家小浪底建設而背井離鄉的村民等,這裡面既有人性的狹隘,更有人性的寬善,以及面對公眾利益的擔當。同樣,告黑狀的喜才,村裡的精神領袖宗明大伯,睿慧通達的秋桂,溫順孝順的杏莉,吃苦耐勞的菊花,活潑矜持的若蘭等,這些人物刻畫,真實自然,形象鮮明,從這些尋常而又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身上,我們很容易能夠找到父輩和自身幾代人的影子。這些,都充分展現了作者對於生活素材的深度審視以及挖掘塑造的能力。
文學源於生活,但不是一味複製生活,如何通過經驗和認知有所選擇地提煉,藝術性地還原和展現生活,給人回顧與反思,並從中感受生活滄桑與精彩從而善待生活,是一個寫作者應有的擔當。《畛河川》的作者無疑是清醒的。他沒有選擇博取眼球的「亮點」做噱頭,也沒有選擇晦澀難懂的玄幻來故弄玄虛,而是選擇了家鄉的人和事,這是情懷使然,更是對日益凋零的鄉村與文化生態的一種保護與守護。或許,迎合不了時下新生代的目光和口味,但必定會為歷史留住一抹歲月的印記。從這點來說,《畛河川》不單單是小說,更多了幾分地方史料的意義。或許某一天,原生態的村落會消弭無蹤,但至少,還有文字可追循。
作者:琴心,生於鄉野,長於鄉野,抬首聽風語,俯首煮羹湯。作品見於《奔流》《唐山文學》《洛陽雜文年選》《洛陽散文年選》等。
長篇小說《畛河川》作者李金河簡介:李金河,祖籍河南洛陽新安縣人。民俗攝影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洛陽作家協會會員,洛陽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洛陽市某企業政工幹部。工作之餘,其先後編導拍攝專題宣傳片、風光資料片、微電影200餘部,主要作品有電影劇本《烽火河洛》《北邙殤》、戲曲劇本《黛眉仙緣》《和合塬》、詩詞集《詩路心語》、散文集《文心雕夢》等。《畛河川》是作者又一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