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近日,記者來到趙娟的辦公室,剛從工地回來的她正埋頭整理《三莊村的故事》。捧著厚厚一沓村民交來的手稿,趙娟向我們介紹:「寫得都很感人呢,咱們村就要整體搬遷了,這些故事可以告訴三莊的後代們,咱們有著怎樣的昨天和今天」。
2016年12月8日,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淮安收費站站長趙娟被江蘇省委組織部派到淮安區車橋鎮三莊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來了三莊村,就是三莊人。」在新的環境裡,沒有農村生活和工作經歷的趙娟心裡並沒有陌生感和距離感,她花了半個月時間,挨家挨戶走訪,跟村民談心,走訪筆記寫了厚厚一本。
經過一番調研,趙娟決定,圍繞「村裡人」做文章,當好「村裡人」,帶好「村裡人」,用好「村裡人」。
黨員幹部的「當家人」
三莊村共有黨員65人,平均年齡56歲,50歲以上的佔63%,在外務工黨員24人,佔比37%。黨員年齡偏大,在外黨員比例較大,黨建工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為此,趙娟牽頭建立了指尖上的黨支部,「黨在我心中」黨支部群、「永遠跟黨走」村委會群、「共建美好家園」村民綜合群,3個黨建工作學習群,將全村黨員和村民緊緊連在一起,大家通過新的媒介,按時集中開展學習、討論村務工作。針對部分黨員和群眾年齡偏大,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情況,趙娟一方面和村兩委成員採取「幫帶」措施,上門指導,加強溝通頻次,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支持趙娟的工作,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還為三莊村建起了村黨員充電站、黨員驛站等黨建宣傳活動陣地。「線上」「線下」齊發力,三莊村的黨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她本人也被推薦作為第一書記代表在省委組織部召開的座談交流會上發言。
經濟轉型的「探路人」
到三莊村掛職鍛鍊,趙娟最大的心願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帶動村民們富起來」。要想致富,先得找準窮根。她想到了大棚種植,「網上看到很多通過大棚種植走上致富路的村,我們也可以試試。」
「不能盲目上項目。」冷靜的趙娟請來新沂市的農業專家到三莊村開展技術指導,經過土壤採樣分析,專家告訴她,三莊村地勢低洼,利於蓄水,只適宜種植稻麥,不適宜開展大棚種植。
既然土裡刨不出金,那就想辦法吸金。三莊村有544戶,2210人,其中在外務工人員大約1100人,佔全村人口的52%。趙娟將全村務工人員的情況進行了摸底。她發現,村裡雖然在外人員多,但大多數從事建築業和廢品回收業,自主創業的不多,創業規模大的就更少。在外人員中,不少都在本村創業成功人士虞正和的企業裡務工。
摸清情況後,趙娟打出了鄉情牌。她一次次到蘇州找虞正和,和他談回鄉辦廠的事情;一次次頂著酷暑,陪著虞正和為廠房選址。「我是三莊人,回到家鄉這片土地上創業,帶著大家致富義不容辭。沒想到,你這個外來的第一書記對腳下的土地也這麼情深意重。」當廠址正式敲定時,虞正和由衷地對趙娟豎起了大拇指。眼下,虞正和的格拉獅家庭用品有限公司正在建設當中。
「獨木不成林,一花難成春」。趙娟計劃再引進一兩個企業,不僅能帶動村民就業,還能為村集體增加收入。
造福百姓的「家裡人」
初到三莊村,村裡人年均收入14300元,沒有達到人均收入的有723人。其中,低收入人口281人,他們是趙娟始終「惦記」的人。
「貧困家庭多數是因病致貧或者身患殘疾,缺乏勞動力讓這些家庭在脫貧的路上走得很辛苦。」趙娟將村裡的情況反饋給了後方單位,得到了後方單位的關注和支持。江蘇交通控股公司和京滬高速有限公司先後多次到三莊村慰問困難戶;春節時,淮安管理處6個基層單位分別到村裡,對殘疾戶和困難家庭進行慰問;五四青年節這天,淮安收費站的團員青年又來到村裡,對重殘戶進行慰問幫扶。
一時的幫扶慰問解決不了長遠的問題。趙娟計劃:「如果貧困家庭還有點勞動能力,就為他們提供村裡的工作機會,比如衛生監督員、保潔員。今後,村裡建起了廠子,還可以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安排合適的崗位。如果實在沒有勞動能力,就為他們多爭取幫扶單位的資金支援。」
三莊村地處偏僻,村民們的農閒生活相對單調。而現代媒體的發達,又讓大家對外面的世界很嚮往。細膩的趙娟從與村民們的聊天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期望,她牽頭開展了「村企結對」活動,推倒村委會原有的圍牆,由後方單位江蘇京滬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為村裡建起健身廣場和農家書屋,任何時間,村民都可以前來健身或者閱覽。
三莊村溝渠較多,溝渠邊沒有護欄,學生上下學時常有落水情況發生。趙娟又聯繫後方單位在村活動廣場、主要交通道口、危險橋頭地段、重點路段安裝「愛心護欄」和安全提示牌,重建了下沉的路面。她還聯合三莊村黨總支和車橋鎮政府的黨員幹部開展共建綠化林活動,全村栽植樹苗3500多棵。
「現在的村子,走起來安全,看起來養眼,趙書記的事辦到了咱心坎兒上。」說起趙娟上任後一年半的變化,村民們紛紛點讚。記者左文東 通訊員黃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