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柳溝街道實施「愛心+」打通便民服務主渠道 (圖)

2020-12-13 中國甘肅網

愛心調解

  「非常感謝你們,我真的沒想到現在社區的服務這麼貼心,我每天要照顧女兒,出門一次真的很不方便,現在給我上門辦理,真是解決了我的大難題。」近日,當西固區西柳溝街道古浪路社區工作人員為轄區居民陶林娣上門辦理特別扶助時,她感動不已。

  陶林娣是古浪路社區的一位單親母親,因獨生女兒精神二級殘疾需要辦理特別扶助,在其致電社區諮詢時,社區工作人員給她詳細解釋了相關政策,並記下了她的聯繫方式和家庭具體住址。考慮到她的女兒時刻需要照顧,所需手續又較複雜,工作人員就通過簡訊方式告知她需要準備的資料,並約定上門服務的時間。社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有一些居民需要辦事,但由於存在各種困難,不能親自過來,開展這種上門代辦服務,我們也只不過是多跑幾趟腿,而對於有困難的居民來說確實得到了最大的幫助。這種事事群眾為先的工作理念,貼心細緻的服務,是西固區西柳溝街道開展「治轉提」專項行動的一個縮影。

  居民遇難事可預約服務

  西固區西柳溝街道轄5個社區、2個行政村,是一個村委會與社區居委會並存的混合型街道,轄區企業較多、困難居民較多。針對這種情況,街道以「治轉提」專項行動為契機,全面實施「愛心動車組」服務品牌,針對孤寡老人、未成年人、困難群眾、流動務工人員等不同群體,以改善服務質量為根本,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愛心+」系列服務,做到為民服務全覆蓋、精準化、高品質。

愛心義診

  西柳溝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更快更好服務轄區居民,街道採取上門服務、難事預約服務、居民互助服務等形式,通過實施愛心代辦、愛心門鈴、愛心義診、愛心義剪、愛心義演、愛心港灣、愛心巡邏、愛心輔導、愛心網上議政廳、愛心調解、愛心助困、愛心家政等便民行動,創造性地為轄區群眾提供個性化、精細化、品質化服務項目,在群眾最盼上贏民心、在群眾最急上見真情、在群眾最怨上改作風、在群眾最需上辦實事。在「治轉提」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街道共受理代辦事項120餘件次,全部按時辦結,為轄區居民興辦好事55件,較上年同期相比辦事率提高30%。

  開展「3+4」民情大走訪

  西柳溝街道黨工委在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過程中,結合雙聯幫扶「大走訪回頭看」和即將開始的村(社區)換屆等工作,部署開展了為期30天的「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民情大走訪活動。

  此次大走訪活動以「3+4」為模式,「3」即:街道領導幹部帶頭走訪重點戶、聯扶單位走訪困難戶、機關幹部走訪普通戶。「4」即:結合《西柳溝街道走訪困難群眾「四個一」工作制度》,街道班子成員每月走訪和服務所包抓社區(村)的困難群眾不少於5戶;社區(村)書記、主任每月對轄區內的困難群眾走訪1次;樓院長每周對所管轄樓院內的困難群眾走訪1次;街道幹部每人每月定點走訪1次困難戶。通過「3+4」民情大走訪,實現了「街道幹部全員參與,走訪入戶全面覆蓋」,努力做到「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打通聯繫群眾「最後一米」。

愛心巡邏

  「三訪三問」知民情

  了解民意,疏通情緒,打起背包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隨著街道黨工委動員號角的吹響,全街黨員幹部和聯扶單位迅速行動起來,帶齊走訪資料,迅速下到村、社區開展走訪活動。在走訪中,一方面積極踐行「四下」暖民心。首先是放下架子,不講官話、套話,讓群眾在交談過程中沒有壓力,能暢所欲言。其次是記下民情,入戶幹部用民情日記原原本本記下群眾的意見建議,然後進行歸納、梳理和總結。最後是留下聯繫方式,走訪的黨員幹部主動留下聯繫方式,做到人走心不走,對群眾反映的內容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另一方面,認真落實「三訪三問」知民情。即:訪上訪纏訪戶,問事情原委;訪困難戶,問衣食冷暖;訪小康戶,問致富經驗。同時,有些幹部工作日工作太忙便周末開展走訪,白天要坐班處理日常事務便選擇晚上入戶走訪,切實做到走訪與日常工作兩手抓、兩不誤,走訪隊伍有聲有色,幹部足跡遍布了家家戶戶。

  走訪中,柴家臺村村民普遍反映近期村上建築工地較多,一方面夜間施工存在擾民現象,另一方面建築餘物亂堆亂放既影響村容村貌又阻礙交通。針對以上問題,黨員幹部協調施工方儘量減少晚間作業,同時向施工隊大力宣傳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重要性,積極動員他們將建築餘物擺放整齊有序,對部分無主的堆放物及建築垃圾,由村上僱傭車輛統一進行清運,共清運垃圾20噸。

愛心門鈴

  情真意切解難題

  冬季是張家大坪的農忙時節,而韭黃收割需要點火,這與冬防工作嚴禁點火冒煙的要求發生了衝突。市委號召打贏保衛「蘭州藍」攻堅戰的任務必須完成,但張家大坪農民一年的收成也必須要保障。那麼街道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呢?

  該街道黨工委書記張瑞峰告訴記者,張家大坪村將實際情況上報後,街道立刻派幹部深入田間地頭,對韭黃生產傳統的保溫模式進行調研。一直以來,大坪農民都是靠燃燒木柴、雜草、秸稈等來取暖保溫,這種傳統的取暖方式顯然違背了冬防工作的原則。在充分了解情況後,街道積極與村「兩委」班子進行溝通,最終決定採取自主研製韭黃保溫爐,創新採用安全又環保的取暖方法,這樣既符合了冬防的環保要求,又利於韭黃收割。方案一出,街道在張家大坪村召開了冬防工作會議及村民會議,告之廣大村民政府將配發保溫爐,並免費提供引燃煤和蜂窩煤,讓村民明白此方案既可以防止冒煙現象,消除冬防隱患,同時可以避免韭黃受凍,保障農民收益。此外,張家大坪村委會還與村民們籤訂了《2016—2017年度冬防期間杜絕燃燒柴草取暖承諾書》,倡導大家積極配合冬防工作。

  記者 董永前 特約記者 李奕萱

相關焦點

  • 蘭州市西固區西柳溝街道上坎社區:「愛心+」系列服務暖民心
    西固區西柳溝街道上坎社區:「愛心+」系列服務暖民心「我家電視咋打不開了,麻煩你們上門給看看吧。」「這兩天腿疼得厲害,能不能幫我充一下天然氣卡?」……西固區西柳溝街道上坎社區裡上了年紀的獨居老人都擁有一項「特權」,遇到難心事的時候,一個電話就能讓社區工作人員上門來服務,而這只是上坎社區「愛心+」系列服務的一部分,整個「愛心+」系列服務用個性化、精細化、品質化,滿足了群眾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
  • 蘭州市西固區西柳溝街道上坎社區「愛心動車組」駛入百姓家
    上坎社區「愛心動車組」駛入百姓家每日甘肅網11月2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在西柳溝街道上坎社區,有一列特別的「愛心動車組」,它用暢通的聯繫渠道、多樣的服務手段,服務著廣大居民。該社區嚴格落實網格公示制度,在小區醒目位置張貼了上坎社區網格化管理平面圖,並在社區公示欄中明確網格員樓院長身份及網格職責範圍,讓「有事找網格員、有困難找網格員」成為市民群眾的一種信賴。
  • 贛州市行政審批局著力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百米」
    推動「黨建+政務」向基層延伸贛州市行政審批局著力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百米」「新農機具買回來後,在鄉裡便民服務中心就可以辦理農機購置補貼手續,不用費時費力跑去縣城辦理,真方便!」為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提升為民便民服務效率,今年起,安遠縣率先將2000元以下農機購置補貼申報工作下放至各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此舉為購機農戶提供了便利,獲得當地農戶一致好評。近年來,贛州市行政審批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夯實載體,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促進社會治理與便民服務深度融合,著力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百米」。
  • 西固區西柳溝街道古浪路社區——「1233」工作法開創共治新模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董永前文/圖     「傳統的社區黨建就是社區黨組織的單打獨鬥,黨建工作協調溝通難、服務資源優勢互補難、在職黨員作用發揮難,社區與企業、社會組織等條塊分割,各成體系,難以形成黨建工作合力
  • 蘭州各大公園公共文化實施齊全 便民服務到位
    順公園而上,便能看到新設立的「五泉山公園示意圖」,在這張圖中不僅能看到公園內各處的景致,還能看到廁所的方位,以及遊客服務中心的位置及服務內容。如今,公園製作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城市宣傳、蘭州好人、未成年人保護、遵德守禮提示牌等各類展板260個,門口電子顯示屏輪迴滾動播放創文知識。通過多措並舉的宣傳,不僅讓蘭州市民從公園一角感受到蘭州創建文明城市的氛圍,也讓外地遊客感受到蘭州人民創建文明城市的熱情和政府創建文明城市的必勝的決心,號召遊客參與到創建工作中來,攜手共創文明城。
  • 濟南泉城路街道: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寒潮來襲,街道應急搶險隊員第一時間巡查搶險。極寒天氣裡迅速組織應急隊員幫助居民抵禦嚴寒,守護百姓平安;連續22個月保持轉辦濟南12345市民服務熱線服務過程和辦理結果滿意率「雙百」……歷下區泉城路街道辦事處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 ...共建營業廳「愛心便民服務點」戶外勞動者有休息熱飯喝水的地方了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郝勇 文/圖)今年48歲的環衛工唐功蓉做完了成都市武侯區高升橋一環路口區域路面清掃工作,便和工友們走進四川移動公司成都高升橋營業廳「愛心便民服務點」,營業廳職工志願者李旭松熱情接待他們,遞上了暖心的熱水。
  • 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便民服務「一次辦好」
    家住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哨頭村的李曰英老人在村幹部幫其辦理完殘疾證申請後,她對於體驗到的代辦服務新舉措給工作人員點了一個大大的贊。東營市東營區辛店街道辛店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貼心為群眾提供了幫辦代辦服務。在雅苑社區試點開展紅色代辦業務,選拔優秀網格員擔紅色代辦員,解決部分群眾出門辦事困難的問題,將政務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 市北區海倫路街道:黨建引領有力度,便民服務有溫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臺雪超 通訊員 張任遠 群眾滿意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拓寬「服務半徑」,做實「服務深度」,提升「服務溫度」,打通聯繫和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 莆田荔城區構築「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 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義診服務東南網莆田12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吳炳端 文/圖)24日上午,《莆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進社區暨荔城區便民「十五分鐘」志願服務活動在拱辰街道中海天下小區舉行。活動現場,各支志願服務隊為社區群眾提供免費理髮、義診、義務維修、法律諮詢、防詐騙宣傳等多樣化的志願服務活動,給社區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方便,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 有效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烏海市深化鎮和街道改革綜述
    目前,我市深化鎮和街道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推進基層綜合行政改革等改革任務已順利完成,審批服務便民化、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等配套改革正紮實推進。職責明確、運行高效、服務便民化的鎮和街道職能體系已基本建立。吹響改革「集結號」按下工作「快進鍵」政治引領是深化鄉鎮和街道改革、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工作的方向之舵。
  • 蘭州西固區將繼續修建 馬耳山-石頭坪 等多處健身步道
    原標題:西固區將繼續修建 馬耳山-石頭坪 等多處健身步道  中國甘肅網3月18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通訊員郭炯 首席記者李輝)3月15日,記者從西固區兩山綠化指揮部獲悉,今年該區將全面推動兩山生態建設提景增綠、提質增效
  • 【鎮街】通濟街道:基層「政務公開」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五公開」為抓手,在便民服務大廳設置了政務公開專區,並打造了「政務通·濟民生」政務公開品牌,推進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打通政務公開「最後一公裡」。2020年1月13日,即墨區通濟街道正式啟用了新便民服務大廳。按照「高效便民、實用新穎」的原則,通濟街道在便民服務大廳開設了政務公開專區。
  • 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推進網格為民服務精準化
    目前,街道22處黨群服務站均已完成「網格治理人員組織架構圖」、「網格工作流程圖」、「網格黨群服務站管理制度」等制度上牆,配備桌椅、風扇、電水壺、便民工具箱、醫藥箱等基本辦公用品,按照網格實際,建立了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黨建指導員、網格員、網格服務隊等網格力量。
  • 民企老總馬璽涵和他的「愛心橋」(圖)
    民企老總馬璽涵和他的「愛心橋」  記者俞晨元通訊員羅玉珍文/圖  關鍵詞:永靖愛心橋  永靖縣關山鄉紅光村上蒲家社,有一座連接紅光、紅樓、青山三個自然村的水泥橋,被村民稱為「愛心橋」。  關山鄉平均海拔2400米,儘管有國道309線橫穿境內,但許多村社山大溝深,溝壑縱橫,交通極為不便。  在紅光村上蒲家社有一條排洪溝,把該社分成南北兩半,幾十米寬的河床橫臥在兩山之間,但學生上學、村民外出則要橫穿這條排洪溝,而這條排洪過水路也就成了村裡的主要出入通道。每到雨雪季節,這條過水路不是被洪水淹沒就是被冰雪封住,學生上學、群眾出行極不方便。
  • 蘭州七裡河區西園街道柏樹巷社區——打造社區服務新標杆
    近年來,七裡河區西園街道柏樹巷社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明確「把服務居民作為工作的第一目標,以社區共建推動社區黨建」的總體思路,打造社區服務新標杆。近期,在網格化管理模式下,柏樹巷社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穩步推進,復工企業達到100餘家,經濟逐步復甦,生產生活逐漸進入正常軌道。
  • 廣川街道打造黨建引領平臺 提高便民服務水平
    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升級後,除了為廣大黨員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員教育培訓等活動提供必要陣地外,還可提供水電氣暖代理繳費等「家門口」的便民服務。「我們建設黨群服務中心,用『黨建引領便民服務』的形式,把便民服務功能前置化,群眾問題一站解決,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 」興文社區黨總支書記祖欣介紹。
  • 振興街道實施「網際網路+」社區治理方式 提升便民服務質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嶽璋 濟南報導  為更好地了解居民訴求、了解民情,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服務居民,近日,振興街街道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社區治理新路徑,創新特色化服務載體,依託「幸福社區」APP
  • 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攜手「紅色合伙人」推進為民服務「零距離」
    人民網青島11月28日電 為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夯實基層底板,構建多方參與的生動局面,激活網格治理和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青島市市北區寧夏路街道臺湛路社區黨委積極探索網格治理新路徑,拓寬活動形式,為轄區居民提供特色「零距離」服務。
  • 愛心早餐出街啦!海口新增35個殘服愛心餐飲便民服務點
    據了解,由海南省殘疾人基金會發起創建的殘服愛心餐飲便民服務點已經在海口建立35個服務點,共安排35名殘疾人及家屬就業。服務點每賣出一份早餐將向海南省殘疾人基金會捐贈0.1元。半個月前,25歲的羅崇榮精心籌劃的「愛心早餐小店」終於開張營業了。在海口市瓊山區朱雲路六平方米大的小木屋裡,羅崇榮擺賣了菠蘿包、蛋糕、海南粉、油條、豆漿等十多種早餐品種,受到周邊不少市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