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除佛骨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銀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寶等400件(顆),石質文物12件,漆木器及雜件19項,絲織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數萬枚銅錢。
當考古學家走進地宮時,首先看到的並不是佛指舍利,而是滿地的銅錢、金銀寶器和絲織衣物。據統計,除佛骨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以下文物:金銀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寶等400件(顆),石質文物12件,漆木器及雜件19項,絲織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數萬枚銅錢。
法門寺因保存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譽中外。法門寺的舍利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確切記載,是世界上唯一有清楚詳細脈絡可循、可以證明的真身舍利,並且由唐朝皇室長期供奉。這次考古發掘中,一共找到了四枚佛指骨舍利。
圖中左數第三枚是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為左手中指,指節顏色微黃,有裂紋和斑點。據發掘者稱,剛剛出土時,玉棺內有液體,靈骨因在液體中浸泡千年而骨質鬆軟。其餘三枚是仿佛祖真身靈骨而造的「影骨」。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認為:「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映三江」,同靈骨的作用是同樣的。一枚靈骨,三枚影骨。就像月亮和水中的影子。能分虛實,不分真假。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長、寬、高均17釐米
重1612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秘龕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三枚佛真身指骨用五重寶函包裝。第一重寶函為鐵質,出土時已鏽跡斑斑。鐵函之外,還曾包裹著一層絲綢織物,因年代久遠而朽壞殆盡,僅可從殘片中識別出它原來的材質和紋樣。第二重寶函緊套在第一重寶函之內的是一個精美的銀質鎏金函,函身雕鑿有四十五尊佛造像。第三重寶函是一銀包角雕花檀香木函(已損)。
唐 嵌寶石水晶槨子
高7釐米 蓋長10.5釐米 座長10.2釐米
重437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秘龕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四重寶函是一副水晶槨,槨頂嵌有黃、藍寶石各一顆。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壼門座和田玉棺,棺蓋雕刻普賢菩薩像,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供養的舍利是釋迦牟尼佛真身。棺槨與和田玉都是有中國特色的元素,這也能說明佛教供奉形式在中國的本土化。
唐 鎏金如意輪觀音盝頂純金寶函
長、寬、高均13.5釐米 重973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通高23.5釐米 邊長20.2釐米 重2699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考古工作者在法門寺地宮的「衣物帳」碑上看到了對秘色瓷的明確記錄——「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並在文物中找出了這13件寶貴的瓷器以及一件也被認定為是秘色瓷的八稜瓶,失蹤千年的秘色瓷才重新回到公眾視野。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解決了陶瓷界長期以來議論不休的問題,同時有力地說明了於「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
唐 五瓣葵口秘色瓷盤
高4.6釐米 口徑25.3釐米 腹深3.4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越窯秘色瓷八稜淨瓶
高21.5釐米 最大腹徑11釐米 外口徑2.3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越窯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高9.7釐米 口徑22釐米 深7.8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素麵淡黃色琉璃茶盞及茶託
茶盞口徑12.6釐米 底徑3.6釐米 腹深4釐米 高4.9釐米
茶託外徑13.7釐米 足徑4.6釐米 高3.8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更為巧合的是,地宮還同時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藍色素麵琉璃盤的造型與秘色瓷一般也是凹底。此盤通體藍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也有著與凹底的秘色瓷同樣的「無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強。
唐 淡黃色琉璃瓶
高21.3釐米,口徑4.7釐米,腹徑16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素麵淡黃色玻璃茶碗
除瓷器和琉璃器外,法門寺地宮還出土了皇室金銀器121件(組),它不僅數量大、品類多、等級高、製作精美,同時,大部分有詳細的銘文記載,包括器物名稱、重量、製作時間、產地、負責製作的官員、製作監工等,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及製作工藝和唐代度量衡等的寶貴資料。
鎏金壺門座鴻雁紋五環銀薰爐
鎏金雙蜂團花紋縷空銀香囊
鎏金壺門座婆羅子(放果品用)
鎏金卷荷葉圈足銀碗
唐-捧真身菩薩-法門寺地宮
唐 毗那夜迦五足朵帶銅香爐
通高48釐米 口徑25釐米
重8470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雙獅紋菱花形圈足銀盒
口徑16.8釐米 足徑13.9釐米 通高12釐米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
通高19.8釐米 口徑7.6釐米 腹徑13.2釐米
底徑10.9釐米 流口徑1釐米 重659.5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及銀爐臺
蓋徑25.9釐米 內徑24.8釐米 腹深7釐米
通高29.5釐米
重6408克
1987年扶風法門寺地宮後室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由於茶文化在唐代的興盛,各種質地材料的專用茶器具開始在長安城橫空出世。飲茶之風也吹向了唐代僧院,佛教史料中皇帝賜茶與密教僧人的記載頗多。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唐代宮廷茶具,是唐僖宗李儇的供奉珍品。這是一套世界惟一的珍寶,也讓我們看到了連陸羽也不曾看到的宮廷茶具。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確的鏨文和出土《物帳牌》,成為我國茶文化考古上最齊全的一次茶器發現。
焙炙器
金銀絲結條籠子
飛鴻毬路紋鎏紋銀籠子
碾羅器
鎏金鴻雁紋雲紋茶碾子
鎏金團花銀鍋軸
茶碾子組合造型如下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茶羅子
鎏金飛鴻紋銀則
貯茶器
鎏金銀龜盒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
貯鹽器
鎏金摩羯紋銀鹽臺
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
點茶器
系鏈銀頭箸
鎏金流雲紋長柄銀匙
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銀碟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大唐珍寶陳列在法門寺博物館,代表了大唐宮廷物質文化的最高成就。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關注【高古玉】
掃描下圖微信二維碼,關注古藏社的微信公眾號
更多優質內容,等待你的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