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冬季都吃什麼?乾菜、醃菜都不如熱氣騰騰的「古董羹」

2020-12-25 小胡說明星

古代人冬季都吃什麼?乾菜、醃菜都不如熱氣騰騰的「古董羹」

生活於古代社會中的男男女女,堪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因為他們不僅時刻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原則,同時還按照自然法則的要求,過著「春種、夏忙、秋收、冬藏」的原始生活。

古代中國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人們在不斷勞作的過程中發現,土地所蘊藏的能量其實非常大。

只要按照自然規律去播撒種子,在經歷了春夏秋冬之後,就可以獲得大自然的饋贈。於是逐漸形成了「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吃、穿、用等需求,其實都可以通過大自然獲得。春季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剛發芽的野菜,夏季各種水果和蔬菜任人採摘,嗯河流裡面的魚蝦一撈一大網,到了秋天田野中瀰漫著揮散不去的糧食香味,只要提前做好「冬藏」工作就不怕挨餓。

堆積如山的「稻、黍、稷、麥、菽」,它們不僅是過冬的糧食,而且還寄託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冬季由於氣候比較寒冷,生活於北方地區的古代人,由於無法繼續農耕所以只能做好「貓冬」的準備。

等到第二年開春之後,才能重新拿起犁地的工具開始農耕。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一輩兒又一輩兒,在寒來暑往中不斷繁衍生息。

雖然聽起來古代人的生活簡單而又閒適,但事實上在他們的心目中,每年的冬季都是一年中最難捱的季節。

筆者認為這不僅與冬季氣候過於寒冷有關,同時也與冬季過於漫長,導致生活必需品短缺有很大關聯。雖然古代社會的主要經濟支柱是農業,但由於受制於季節以及自然條件的限制,所以也很容易出現食不果腹的現象。

尤其是在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不僅無法吃到新鮮的蔬菜以及水果,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缺衣少糧的尷尬境遇。為了能夠在冬季正常生活,人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於是「冬儲菜」就在這種前提下誕生了。

古代北方冬季吃「古董羹」的蔬菜從哪裡來

1.「冬儲菜」

相信一提到「冬儲菜」, 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想到東北。這主要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東北地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影響,不僅沒有辦法種植新鮮的蔬菜,即使購買南方託運過來的蔬菜,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所以直到現在很多東北農村地區,也依然保留了冬季儲藏「冬儲菜」的習俗。大白菜、蘿蔔、土豆、地瓜等,依然是「冬儲菜」中的主流蔬菜。筆者認為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生活於北方地區的老百姓,在冬天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掌握了「冬儲菜」的技術。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現代東北人的「冬儲菜」的習俗,其實就是由古代流傳至今,而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古代的冬儲菜方法其實也是「窖藏」,在居住地附近深挖一口無水之井,然後再這種井的內壁上開鑿出類似窯洞的坑道。

將秋季收割下來的白菜、土豆蔬菜放置於地窖之內,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蔬菜腐爛,同時也可以保持蔬菜的水分。

經過地窖儲藏的蔬菜不僅味道與新鮮蔬菜差不多,而且外觀上也沒有受到太多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讓人們在冬季,也可以品嘗到夏秋才能吃到的新鮮味道。

2.「醃菜」

古代人為了能夠在冬季吃上蔬菜,可謂挖空了心思用盡了辦法。由於古代的生產力相對來說比較低,所以要想在冬季儲存蔬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防止蔬菜腐爛。實際上醃菜的技術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發明出來。

在先秦時期的周朝人們就已經開始食用醃菜製品。周朝王室還為此設立了專人專管的「醃菜」機構,負責醃菜的人被稱為「醢人」。

據《周禮·天宮》中記載的內容顯示,這種負責醃菜的結構中不僅分工明確,而且還需要多工種流水線作業。

宦官、女工、女奴是「醢人」的基本人選,根據醃菜量的多寡配置不同的人數。無論是白菜還是其他蔬菜,其實都可以通過醃製的方法變成醃菜。「韭、菁、茆、葵、芹、菭、筍」等七種蔬菜稱為「七菹」。

醃菜技術以及醃製食品的出現,不僅可以解決周朝王室的吃菜問題,同時在一些祭祀活動中,醃菜也被當做祭品使用。

筆者認為這不僅豐富了古代人的餐桌,同時也讓醃菜成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飲食風潮。雖然這裡面也存在很多無奈,但能夠在冬季吃上蔬菜,其實也不失為一種時代進步。

東漢劉熙曾在《釋名·釋飲食》中寫道:「葅,阻也,生釀之,遂使阻於寒溫之間,不得爛也」。

這裡面所提到的「葅」實際上就是「醃菜」的古語。醃菜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古代人冬季吃蔬菜的難題,同時也是古代飲食歷史上的一次飛躍。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古代的「醃菜」方法其實也有很多。製作這種類型的蔬菜時,除了可以整顆蔬菜醃漬之外,其實也可以根據需要將蔬菜切碎後醃漬。古文中的「虀」實際上就是「韭菜」的代名詞。

《釋名·釋飲食》中記載:「虀,濟也,與諸味相濟成也」。

這其實說明古代的醃製韭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家常菜。

筆者認為在冬天的時候可以吃到味道獨特的醃菜,這不僅可以豐富古人的飯桌,同時也為身體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元素。因為大白菜中富含很多維生素,即使被做成醃菜營養流失的概率也比較小。所以冬天的時候吃醃菜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3.「乾菜」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無論北方還是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但是在古代冬季一旦降臨之後,生活於北方的古代人要想吃上蔬菜,其實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人們在「變則通、通則變」的思想影響之下,除了發明了影響後世的「醃菜」之外,同時還將冬季存儲蔬菜的方法進行了一番改革。「乾菜」又稱為脫水蔬菜,不僅可以保留蔬菜的營養,同時在感官上與新鮮蔬菜幾乎一樣。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向更高和更強邁進,這不僅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發展有很大影響,同時也直接關係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古人在冬天的時候除了可以吃到醃製蔬菜,其實也發明了一種製作「乾菜」的方法。

據《四民月令·九月》記載:「九月藏茈姜、蘘荷,作葵菹、幹葵」。

在古代社會時期人們在九月份,也就是秋季的時候開始收割蔬菜。除了一部分留作日常使用之外,其他剩餘的新鮮蔬菜會被製成「醃菜」以及「乾菜」。

「茈姜、蘘荷,作葵菹、幹葵」,不足十個字的古代飲食習俗介紹,其實向我們展示了比較豐富的生活氣息。古代人會在九月時「藏」茈姜、蘘荷,並將它們製成醃菜或者「幹葵」。這裡面所提到的「幹葵」其實,就是一種製作「乾菜」的方法。

將剛剛採摘下來的蔬菜,放置於正午的太陽之下,通過高溫將蔬菜中的水分蒸發掉,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預防蔬菜腐爛發黴。

同時在食用的時候也與醃菜有本質區別。在食用乾菜之時只需要將其浸泡於水中一段時間,這些乾菜就會因為吸水而重新富有生機。

使用這種方法製作而成的乾菜,在冬季的時候要比醃菜更加受歡迎。因為乾菜不僅保留了蔬菜本來的味道,同時在烹飪方法上也會更加多變。這種蔬菜不僅受到了民間百姓的歡迎,即使是在皇宮中也被作為主菜食用。

「古董羹」中蘊含的古代食文化

古代的「古董羹」就是現代家喻戶曉得「火鍋」。古代人之所以將「火鍋」 稱為「古董羹」,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吃火鍋的時候需要向鍋裡投擲食物,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當然「咕咚」聲也與鍋內湯汁沸騰有一定關係。

如果追溯古人吃火鍋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因為周朝時期人們承載食物的器皿被稱為「鼎」。裝主食的鼎被稱為食鼎,盛酒的鼎被呼為酒鼎。當然也有一些體積比較大的祭祀鼎。

周朝時期的「鼎」其實就是火鍋的雛形,隨著時代發展火鍋所用的「鍋」也在發生著變化。戰國時期的陶罐實際上就是吃火鍋的專用器皿。到了北宋時期由於經濟比較發達,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富商,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隨意食用火鍋。

在冬季的時候人們圍爐而坐,火鍋中的湯底不斷沸騰,人們將「醃菜」、「乾菜」,以及其他肉類食物投入火鍋內,只需要在鍋裡涮上一圈就可以吃到美味的冬季美食,這種感覺不但特別溫暖而且也特別富有生活情調。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火鍋是元代時期的一種蒙古特色飲食。蒙古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就將羊肉片直接放入開水中涮燙,不僅品嘗到原汁原味的羊肉味道,同時也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壯。

當然隨著朝代更迭以及飲食文化不斷發展,後世人對火鍋這種獨特的古代美食,不僅特別推崇而且經過不斷發展,還逐漸形成了一種飲食潮流。直至今天人們在冬季的時候,依然喜歡呼朋喚友一起感受火鍋的熱情。

結 語

古代社會雖然生產力比較落後,而且自然條件也相當惡劣,但是這都無法阻擋古人的智慧。他們為了能夠在冬季吃上蔬菜,經過數代人的摸索和努力,終於發明了「乾菜」和「醃菜」。同時隨著時間的發展又創造出了,流傳於後世的「冬儲菜」。

事實上生活於北方的古代人,冬季時能吃到的食物其實十分有限。即使是「乾菜」和「醃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上。

幾乎佔據了社會中絕大多數資源的統治階層,以及王公貴族們在冬季的時候,雖然飲食上要比老百姓更加豐富,但是也只能是相對而言。

相比較而言生活於南方地區的古代人,雖然冬季的時候也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但由於並沒有成熟的採暖系統,所以冬季其實也是古代南方人的噩夢。

畢竟北方天氣雖然寒冷但空氣很乾燥,南方的冬季雖然氣溫可以維持在0℃以上,但是潮冷的感覺卻讓人無法忍受。

【參考文獻】

1.古人吃什麼蔬菜《古人吃什麼蔬菜》

2.倪方六《古人喜歡吃什麼水果》

3.周立明 《怎樣知道古人的食譜》

4.唐元鵬 《古人都吃什麼肉?——三千年吃肉史》

相關焦點

  • 涮羊肉為何叫「古董羹」?
    涮羊肉為何叫「古董羹」如今,若問一人:「你喜歡吃『古董羹』嗎?」對方估計一定會疑惑地說:「那是什麼東西啊?」但是去問那些老北京人,他們估計會笑笑,說:「不就是涮鍋子嗎?當然喜歡吃辣!」那為什麼涮火鍋又叫「古董羹」呢?
  • 冬季美食,尤愛家鄉醃菜煨豆腐
    寒冬時節,火鍋開始成為嶽西吃貨們的新寵約上幾個好友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酣暢淋漓
  • 爛醃菜
    爛醃菜拌山藥泥的吃法是:將上等山藥蛋燜熟,熱氣騰騰地端上桌來。剝皮壓碎,拌上爛醃菜和辣椒,白的白、綠的綠、紅的紅。著急入口的食客們顧不上欣賞,只顧呵氣吹那燙嘴的美食了。爛醃菜調豆腐是最好的下酒菜。想喝二兩了,去豆腐坊撈塊剛下槽的熱豆腐,用熗好的爛醃菜頂頭澆下去,便是美味。兒時我最愛吃爛醃菜燉豆腐,姥姥每次做這個菜,我都要多吃幾碗飯。
  • 醃菜煨豆腐,吃起!
    步入寒冬,一鍋熱氣騰騰的醃菜煨豆腐,不知勾起了多少在外遊子的鄉愁,也不知讓多少來嶽西的遊客感受到了大別山深處所帶來的鄉村美味與溫暖熱情
  • 七夕如約而至,還在吃燭光晚餐?來看看古代人都在吃什麼吧
    除了約會吃的蛋糕、牛排、燭光晚餐外,不知道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代人都吃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你們盤點盤點。1.巧果大家都知道七夕又叫做「乞巧節」,所以自古七夕節有吃巧果的習慣。這裡的巧果可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米粉或者麵粉製作成的油炸小點心,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有多個品種。
  • 醃菜煨豆腐
    投稿郵箱:334094436@qq.com小編微信號:zb660927        醃菜煨豆腐是嶽西農家的傳統美食,屬於窮人的盛宴。以前,一年當中,能夠吃上醃菜煨豆腐,一般只有在臘月或正月。平時,即便有醃菜,也難得有豆腐。到了臘月,家家戶戶熬糖粑、打豆腐、辦年貨,人們才想起來犒勞一下終年勞作的自己,吃點油葷,打點牙祭,善待家人。
  • 各式醃菜,在寒冷冬季俘獲你的味蕾
    冬季已至,又到了醃菜上餐桌的季節。雖然現在冬季新鮮蔬菜隨處可見,不用像過去一樣醃製儲藏,但醃菜獨特的美味依舊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一口醃鹹菜,配著一碗熱騰騰的米飯或者麵條,那滋味,就像冬日的一抹陽光,舒爽溫暖。
  • 醃菜,浸潤在歲月中的風味!!!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春夏乾旱少雨,歷來農業以旱作為主,蔬菜種植數量少,品種也單調,尤其到了冬季,人們更難吃到新鮮蔬菜,醃菜和乾菜便成為農家冬春常用菜。鄉民在自家田裡或院中種上一畦蘿蔔、芥菜、蔓菁等,秋收時,再把拉蔓後口感較差的茄子、西紅柿等存放起來,入冬之前,家家戶戶的主婦們便動手將這些東西製作成各種醃菜、乾菜,供全家一冬一春食用。山西的醃菜、醬菜風味獨特,花樣繁多且歷史悠久。
  • 古代人能吃上食材豐富的「火鍋」嗎?原來「溫鼎」的味道更佳
    古代人能吃上食材豐富的「火鍋」嗎?原來「溫鼎」的味道更佳時下有很多年輕人對火鍋這種能夠,刺激味蕾的美食都十分推崇。尤其是在天河地動的北方城市,如果能夠約上三五好友好友,圍著火鍋坐一圈兒談天說地大快朵頤,不僅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而且也會讓寒冷的冬季充滿溫暖。
  • 【新安文化24】火辣辣的米羹
    淳安的傳統美食豐富多樣,且各具特色,這其中,當屬米羹的知名度最高,淳安的方言也把它叫做「糊湯」。有人說,到淳安,吃米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沒有吃過倒是件稀奇事,可以說,米羹在整個淳安地區幾乎家喻戶曉。其中,又以汾口、姜家一代最有特色,米羹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粗纖維等,易於消化,老少皆宜。
  • 醃菜醃多長時間能吃?所有醃菜都不健康嗎?
    辣白菜、糖蒜、甜蘿蔔丁...醃菜的種類繁多,雖然醃菜雖然有一時的口味之甘,但是大家都會覺得醃菜很不健康。很多家庭都會製作醃菜,因為它做法相對來講比較簡單,而且吃起來也方便,隨吃隨取,可作為小菜進行食用,清爽可口。
  • 醃菜炒肉,雲南人最愛的一道菜,夏天吃很開胃,拌飯拌麵都可以
    醃菜炒肉,雲南人最愛的一道菜,夏天吃很開胃,拌飯拌麵都可以。雲南人的生活是離不開醃菜炒肉的,醃菜炒肉不但可以拌米飯吃,還可以拌麵條、拌米線。家有小孩子不愛吃飯的,年輕的媽媽們總愛炒一盤醃菜肉,把炒好的醃菜肉與米飯拌在一起,不愛吃米飯的小朋友也能吃兩碗米飯,可以說小編從小就是吃著醃菜炒肉長大的。在雲南每年冬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醃製一壇酸醃菜備用,酸醃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冬春季節將雲南人俗稱「苦菜」的青菜洗淨,掛起晾乾。
  • 流傳至今的主食「米羹」,是傳統美食的代表,口感醇厚
    今天帶大家了解千島湖的米羹。米羹飯,作為農村自古流傳至今的一道主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米羹飯配煎餅、米羹飯配油條等,成為城市人追求的一道美食,為什麼米羹飯這麼被人們看好?因其五穀雜糧樣樣俱全,營養豐富,口感醇厚,百吃不厭,解渴強體,吃多不發胖等。
  • 過老冬「家中有醃菜 心中才不謊」
    老的傳統醃菜方式保留到今天。三、四十年前,南京人吃蔬菜還停留在吃季節菜原始階段。那時糧油副食品蔬菜憑票證供應。在沒有保鮮設備條件下,老南京寒天過老冬保持著老傳統生活方式一一各家必需自備過冬菜。進入冬季小雪之時,南京習俗一一「手中有醃菜,心中才不謊。」因此進入初冬醃醃菜必不可少,確保寒冬有菜吃。
  • 七月亨葵嘗古韻,古代人最喜歡吃的蔬菜你吃過嗎
    意思說的是六月份的時候要吃鬱和薁,七月份就是吃葵和菽,八月份的時候就可以吃棗子了。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在《長歌行》中,就用葵菜來呼籲大家要珍惜光陰,不要浪費時間。所以說,葵菜這種時令蔬菜,一旦錯過這個七月就失去了它鮮美的滋味。
  • 蔬菜吃不完,就做成醃菜,這幾種醃菜大家很喜歡
    大部分蔬菜都是在一個月份成熟的,這個時候或許根本就吃不完這些蔬菜,但是若是將其直接爛在土地裡面的話,辛辛苦苦的農民肯定會捨不得。最愛惜糧食的農民,這個時候就會將生長出來的蔬菜都製作出醃菜,味道很不錯,到冬季的時候,還可以用來配飯吃,有的時候甚至還可以成為開胃菜,飯桌上多了這樣一道特色菜餚,一下子可以多吃很多飯。
  • 從小聽到大的「吃醃菜致癌」,是真是假?看看真實的科學解釋
    吃醃菜是中國北方的傳統,這要追溯到社會還未開始發展時,北方冬季很難吃到新鮮蔬菜,且蔬菜也無法保存,最終就誕生了醃菜,比如泡菜、醬菜、酸菜等,在以前都是北方的過冬食物。即便是到了現在,醃菜也是很多地區最常見的菜色!
  • 秋天,這6種季節性的食材,換著花樣保存,留到冬天吃給肉都不換
    秋天,這6種季節性的食材,換著花樣保存,留到冬天吃給肉都不換。「秋菜冬儲」是一種老的飲食習慣,第一是以前物質貧乏,冬天裡菜品也不多,第二是冬天有些新鮮的蔬菜價格比較貴,老家裡也不捨得天天花錢買菜吃,所以就格外流行在冬季到來前做好各種蔬菜的加工保存。如今雖然生活便利了,但依然有些長輩喜歡把秋天多餘的菜用各種方法存起來。
  • 【散文:沈錫盛】家鄉醃菜鮮又香
    記得那時我們家鄉,每家都有自留地,自留地除了種些南瓜、茄子、蘿蔔、番薯等蔬菜,每年夏末秋初還要種上許多白菜,一個月左右便可收割。於是,每到秋末冬初之際,家家戶戶便都要醃上一、二缸白菜,人口多的人家要醃三、四缸呢,這可是餐桌上的一道家常主菜呀。我們那裡有句諺語:「做人長淡淡,醃菜長和飯。」可見醃菜在村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實,這醃菜的製作也是門技術活呢。
  • 農作物的故事:一碗米羹香 悠悠風土情
    在淳安千島湖流傳著一道特色傳統美食——米羹。遠在他鄉的淳安人不管走到哪,總也忘不了家鄉的味道,吃過很多美食,好不過家鄉味。每年除夕,淳安人都會製作米羹,邀上鄉裡鄉親一起品嘗。一碗米羹,從除夕一直吃到初六,嶄新的一年就在這熱辣的香味中瀰漫開來。米羹的主要食材之一就是船豆莢幹——由當地的一種刀豆「船豆莢」晾曬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