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周二,我們一早去吃蒙自赫赫有名的火燒房子菊花米線。
蒙自菜場菌菇天堂
牛肝菌
蒙自菜場是菌菇的天下
這就是草芽
72元/份的火燒房子菊花米線
蒙自過橋米線是雲南省著名的地方小吃。是雲南最具地方風味的小吃。蒙自過橋米線不單是一種美食,一種文化,同時更是紅河州「三千四百年」 的品牌形象之一(紅河州「三千四百年」 品牌形象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雲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
蒙自過橋米線的故事發生在蒙自市風光旖旎的南湖。南湖環境清幽、綠樹環繞、樓臺亭閣、曲橋蜿蜒、碧波蕩漾。蒙自古城的明珠,靜靜地映照著千百年邊陲小城的人文歷史、風雲滄桑。
我選了72元/套的菊花米線。彩雲之南的蒙自,四季花開不敗,人們向來有採食鮮花的傳統。許多鮮花被作為一種美食添加在食譜中。下單不多久,服務員端著一個臉盆那麼大的碗上來,幾十碟配菜,臉盆碗裡盛著金黃油亮的老湯,老湯透出多種食材熬製出來的香醇味道,這碗湯就是過橋米線的靈魂!大大小小層層疊疊生生熟熟花花綠綠林林總總的幾十碟菜品分成二個託盤擺在我面前,已經忘了吃,因為被驚的目瞪口呆。所有配料中我最愛香酥,香酥是紅河州很有特色的一道食物,和酥肉相似,但是又不同。香酥一般肥肉居多,把肉切薄片裹蛋液豌豆粉炸至金黃,入口香酥脆。吃米線的時候,來把酥肉,浸入湯中,酥脆的口感變為軟爛帶點韌勁兒。配菜裡有雞絲、豬蹄、五花肉片等肉片,生肉片一般都切得薄薄的,投進滾湯中易熟。
米線是自助食物,想吃多少加多少。店家已經先在熱水裡過了一遍,這樣就更加爽滑了。光裝配菜的小碟子,滿滿當當擺一桌,所有食材都依次放入大臉盆碗中,最後放入一朵大菊花,豔驚四座。
吃飽喝足我們去芳華取景地—碧色寨。在蒙自縣城汽車北站有乘到草壩的班車,中途下車,約25分鐘車程,車票6元/張。
蒙自市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地處珠江與紅河分水嶺兩側,是雲南建縣最早的幾個千年古縣之一。它與省會昆明相距289公裡,離越南的老街也不過百餘公裡。北回歸線橫貫境內,是雲南省六大平壩之一,物產豐富,為彝族、苗族、壯族、哈尼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
有上萬年人類繁衍活動史、2100多年建縣史的蒙自,在清末民初曾是雲南省對外貿易的最大口岸,當時雲南80%以上的進出口物資均通過蒙自轉運。滇省的第一個海關、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第一家外國銀行、第一條民營鐵路、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個駐滇領事館、第一個火電站等先後誕生於此,這也凸顯了它在雲南近現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碧色寨就位於其所下轄的草壩鎮。
1903年籤訂的《中法會訂滇越鐵路章程》使法國攫取了滇越鐵路的修築權和通車管理權。滇越鐵路1903年動工修建,鐵路穿越了雲南的高山河谷,滲透了眾多中國勞工的血汗,1909年通車至碧色寨,1910年全線通車。
碧色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火車站之一,火車經此北上可以到達昆明,南下不遠,經過中越邊境重鎮河口就能直達越南海防港。
作為當時雲南境內的唯一鐵路,滇越鐵路建成後,碧色寨很快確立了雲南進出口貨物中轉站的地位。隨著1921年個(舊)碧(色寨)鐵路通車,碧色寨也成為滇越鐵路與個碧鐵路的換裝站。它一躍而成當時雲南鐵路交通的樞紐。
從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起的30多年時間,碧色寨一直扮演著滇越鐵路沿線第一大站的角色,每天有四十餘對列車在此進出,火車的汽笛聲和搬運工的號子聲晝夜迴響在山中,待運的大錫、煤油、鋼鐵、糖、茶葉、紡織品等裝滿了倉庫;洋行、咖啡館、百貨公司、郵政局四處林立,高鼻子藍眼珠的洋人和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中國人混雜一起。
這條中國人民用生命及血汗築就的滇越鐵路,成了法國殖民者的重要掠奪工具,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憑藉這條鐵路,法國不僅控制了雲南的鐵路交通命脈,掌握了錫都個舊的命運,還操縱了雲南的金融,支配了雲南的郵政和電訊。碧色寨車站就是法國殖民者侵略、掠奪雲南人民的活的歷史見證。
史料記載,從1915年至1920年,法國滇越鐵路公司雲南段年均盈利100萬法郎,1920年至1930年增至年均盈利600餘萬法郎。1914年至1930年,法國從雲南搜羅外運的銀元,達1455萬元。1900年至1938年,法國僅從滇越鐵路運走的大錫達234242噸。西南大學一位歷史學教授說,1910年至1940年的30年裡,法國的滇越鐵路公司通過該路獲取的利潤超過了3億法郎;而同期,雲南人民卻過著被壓迫、被奴役,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苦日子!
碧色寨車站佔地約2平方公裡,小山村碧色寨是眾多旅遊者和攝影家們的絕好去處。電影芳華在此在此拍攝。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