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圈子:精英社區的降維和自我救贖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年末,知乎推出了「圈子」功能。通過體驗與分析後,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答案——知乎希望通過「圈子」功能,提高產品的社交化成分,並以此擁抱「千禧一代」。

2019年底,知乎app在內測「圈子」功能後,正式上線了這一功能。

近日,知乎為「圈子」開放了一級入口,取代了原來的發帖入口,和導航欄「首頁」並重。

那麼知乎為何上線「圈子」功能?圈子又是怎麼運營的?上升到一級入口的圈子野心有多大?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論述。

一、產品分析

1. 產品結構圖

首頁:知乎的圈子以社區的形式呈現,首頁呈現用戶已加入的圈子和帖子信息流。信息流的來源為所有圈子,並不局限於已加入的圈子。

此外,並沒有設置訂閱圈子信息流的入口。排行下是熱帖和不同種類下圈子的榜單。

以不同的信息單元來看功能:

信息單元:圈子,信息流以動態形式按時間倒序展示。

功能

發布圖片、視頻帖子在活動廣場頁下,「心有靈犀」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解鎖圖片或小紙條,答對者可以向對方打招呼「投票」允許用戶對正反雙方進行投票

信息單元:帖子

功能

點讚發送Emoji回復首頁進入的帖子,可以加入相應的圈子

2. 產品特點

(1)以圈子為單位,縮小社交半徑

同一個用戶在不同圈子下的記錄是獨立的,即發帖、等級、籤到等按照圈子單獨計算和展示。一個圈子更像是以前論壇下的一個版塊,管理員獨立招募,積分體系獨立制定。(2)匿名會友,放大社交功能

在每一個圈子下,用戶可以編輯圈暱稱和簡介,選擇是否顯示知乎個人主頁連結。活動廣場下的心有靈犀,類似QQ新出的匿名匹配,增加了遊戲化的玩法,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可以獲得和出題者發私信的機會。(3)增加渠道,擴大興趣圈子

圈子廣場以明星、行業、情感、人文等種類進行劃分,用戶可以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圈子加入。首頁推薦下的信息流會增加遇到同興趣帖的可能性,帖子內的圈子連結也方便了快速入圈。(4)等級制和身份的激勵體系

圈子內規定,四級用戶可以發起投票,五級用戶可以發起主題。等級經驗的獲取依靠發帖回帖、籤到、分享圈子或帖子。成為圈子管理員,運營圈子,獲得身份提供的榮譽感,此外官方帳號做推廣時會附帶「表揚」管理員。

二、知乎圈子的布局

為什麼在10年代末端20年代初的時間節點推出圈子?知乎圈子是平臺的產物,還是用戶的需求?可以從以下關鍵點來分析:

1. 年輕態圈層的產物

早期貼上「高知經營社區」社區標籤的知乎在運營幾年後,為了吸引流量和活躍用戶,犧牲內容的專業度換取來了用戶。用戶的湧入意味著話題問題廣度的擴充,但內容質量不可避免的下降了。

近年來,問答社區熱度高漲,知乎也在圍繞知識付費不斷開闢Live、專欄、雜誌功能,但觀察近一年的下載數據,下載量呈現波浪式下降的趨勢。

來看一組關於知乎用戶年齡數據的描述:小於19歲的人群佔比20%,20~29歲間用戶佔比70%,30~39歲間用戶佔比9%,其餘用戶佔比1%。

30歲以上的用戶佔比不足10%,其中大部分屬於平臺的種子用戶。知乎依靠這部分精英貢獻高質量回答,吸引用戶。但近十年的時間過去後,屬於這批人群的全盛時期過去了,低齡用戶的湧入讓問答社區更加「雜」了起來。

出生19年打頭的流量似乎開發到了盡頭,而千禧一代的市場還很大。知乎打起了這部分人的主意。

知乎是實名制的,但為了迎合Z時代的交友喜好,知乎圈子打造了一個匿名交友的場所,特點是用戶可以改變每個圈子的暱稱,並選擇性的關聯知乎主頁。

這樣的設計使得用戶在可以在公共場合的一隅,隱姓埋名的做些同大號軌跡不同的事情,激發喜歡探索追尋新奇的Z世代的興趣。

可以發現,心有靈犀這種快速交友的遊戲化設計在娛樂性的圈子下參與者數量更多。

同時,圈子以興趣為聚合點,不同於話題以問題為單元,圈子下的單元可以聚焦到某一學校、明星、行業,人與人的聯繫更加緊密。

而Z世代就是這樣一群會為自己喜好埋單的群體,他們會為了追星形成小型的團體組織,圈子正是為這個群體提供了聚集場所。

奔跑了九年的知乎,開始擁抱它的年輕用戶了。

2. 問答社區的社交布局

知乎的slogan一直是「有問題,上知乎」的問答社區定位,最早能談上的社交功能也就是評論區和私信,之後出現帶有社交屬性的直播也被知乎放在角落上,並沒有當做高轉化率的一項業務去運營。

圈子推出後,一開始的入口被放在個人主頁的卡片下,搜索也未給到關鍵詞入口,進入圈子瀏覽的流程並不如現在快速。升級到一級入口和提高搜索比重的圈子,是知乎重視社交的一個暗號。

近兩年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社交軟體,試圖從校園、相親、職場等場景覆蓋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群體。社交賽道上,做知識問答場景的知乎也在奮起直追。

可以說,之前的知乎是一個問答平臺,用戶來知乎並不會單純以社交為目的。

而建立在匿名基礎上的圈子,賦予了這個平臺更純粹的社交屬性,用戶下載知乎後,可以不逛問答社區,直奔圈子,把這當做繼QQ空間後的另一個「社交場「」。

弱社交的知乎,正在提升他的社交比重。

3. 推薦算法外的淨化之地

知乎首頁分為關注、推薦和熱榜三個問答入口,基於瀏覽記錄的推薦算法的廣泛使用使得用戶能看到的話題越來越局限在某一圈子內,除了通過搜索特定關鍵詞外,看到與自己興趣相符度低的話題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知乎需要打破這個機器操縱的怪圈。圈子的誕生則可以很好緩解這個現象。

圈子廣場按品類做了導航欄,給用戶提供了本興趣「菜單」。滿足用戶「雖然有些菜我不點,但想參照的時候還有菜單可看」的心理。

封閉圈子下的知乎,想給用戶發現新的可能。

三、圈子的運營邏輯

1. 知乎內關鍵詞:好玩、有趣

在知乎內,知乎圈子的官方帳號簡介為:帶你逛最好玩的圈子。在「知乎圈子展覽館」專欄下,每期逛圈之旅主題下的展區都圍繞「好玩」「趣味」關鍵詞推薦。

2. 微博關鍵詞:娛樂、明星

知乎圈子的官博日常推送的圈子主要是明星人物,從粉絲會挖掘流量向知乎引流,通過參與話題的方式鼓勵粉絲積極發言。

在微博內,通過「追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讓粉絲參與飯圈製作大賽向圈子引流。

四、未來預想

走到網際網路紅利的盡頭,知乎選擇了降維來進行救贖。

從數據來看,在19年末稍見成效,但年初的下載量出現了一波下降,隨後到來的春節假期和疫情特殊期,讓知乎迎來了一次上升,直至今日。

未來的情況尚不可知。但我們可以猜想,圈子還有哪些發展的可能?

1. 獲客

聚焦運營明星附帶流量的微博,還可以挖掘哪些流量的潛力?

第一,IP

這裡的IP可以泛指影片、文學、潮玩品牌、人物等。

如頂著奇葩說IP運營的「奇葩說6」圈子的活躍程度就很高,並且奇葩說的用戶群體和知乎的用戶畫像基本吻合,他們能夠接受圈子的新奇玩法,轉化率更高。

第二,校園

圈子內不僅為各高校單開了排行榜,在圈子廣場也有「校園」聚集地。

定位「高知社區」的知乎,套用了多年前人人網的玩法——讓校友相聚。

目前成立的高校圈子僅有幾十個,參與人數並不多,可以通過邀請高校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來建立對應的高校圈子。

在後期,可以通過一次性推送校園圈子的方式,增加曝光。

第三,問答社區的KOL

除了高校圈子可以利用上述的「KOL效應」拓流外,其他圈子也可以套用同樣的方式。

以寵物圈子為例,邀請寵物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參與圈子成為管理者或是發帖,帶動關注者的參與。

第四,社區的協作運營

圈子和直播、會員等業務間應該彼此互通,比如在知乎熱榜中推送圈子,或是在通過問答、直播等方式宣傳。

2. 設計

獲客外,圈子的玩法設計也非常重要。

第一,完善積分激勵體系

目前到達一定積分除了可以發起投票和主題外,並沒有特殊用途。

平臺可以結合排行榜,對熱榜上的圈子、熱帖進行積分獎勵,落實到管理員和活躍用戶頭上,增加圈子的「打榜」動力。

獲取積分後,比如在明星圈子下,可以用於參與抽獎、贏取禮物等活動。

第二,遊戲化玩法的探索

心有靈犀的玩法在很多平臺以類似的形式出現過,圈子在遊戲化探索上需要類似「微信紅包」這樣的一個炸點。

可以是模仿後的知識擂臺賽,也可以是VR遊戲的引入。

3. 盈利模式

目前,圈子內尚未引入貨幣的玩法。

如果奔著圈子來的新用戶不在知乎中參與問答相關的玩法,那知乎就會面臨淪為社交平臺的命運。甚至圈子首頁的信息流也會面臨電商平臺充斥帶貨貼的尷尬處境。

那圈子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盈利?

知識打賞,但看中送Emoji的圈子似乎不會這麼做。積分商城的引入,通過積分換取虛擬或事物獎勵。

寫在最後

當初內測式的知乎向外界開放,雖然吸引了新流量,但也失去了一批忠心的老用戶。如今,越來越綜合性、迎合年輕人的知乎,是否會再失去一批高知用戶?

這個我們暫且不去預測,但作為一名老用戶,我殷切的希望年輕態的知乎,不要拋下那批真心做問答的用戶,協調好不同年齡層次用戶的需求,維持專業性水準,是知乎作為問答平臺應該承擔起的責任。

信奉keep exercising , keep learning , keep optimistic。

本文由 @47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知乎,精英社區走下神壇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進行地鐵、網媒、應用商店等多角度的推廣之後,據此前知乎「新知青年大會」上周源公布的數據顯示,知乎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2.2億。但是融資+全渠道推廣,勢必會對知乎原有的氣氛造成極大的衝擊,而氣氛對於一個精英社區來說,其實是至關重要的。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以某個網站的名字作為羞辱和貶低該網站用戶的方法,一直流行於酷愛標籤化討論的中文社交媒體,但論及指責的力度和群嘲的廣度,則從未有一個網站像知乎這樣,受到全方位和不留情面的詰難——  按搜尋引擎權重排行,豆瓣站內關於知乎的前三條內容分別是「知乎為什麼是個垃圾網站?」、「為什麼說『知乎』是個大垃圾網站?」以及「知乎,我見過最裝逼最傻逼的社區」。
  • UGC社區如何做圈子?1個框架3個模型
    社區是個好產品,但社區也是個複雜的產品。本文作者從UGC社區圈子的定義出發,結合自己的思考,用3個模型對社區圈子分別展開了梳理分析。主要是:互動平衡模型、金字塔模型和病毒傳播模型,與大家分享。
  • 知乎,成也社區難也社區
    而近幾年,內容社區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塊。即使是「兩微一抖」的格局已經形成,大量的中腰部和尾部公司依然沒有放棄,對內容社區領域頻繁地發起試探。而知乎,以及知乎所代表的知識社區領域也越來越引起大眾的矚目。知乎無疑是知識社區中最閃耀的明星,靠著多年沉澱的用戶和內容,硬生生扛住了字節系的悟空、微博系的問答、果殼的分答等一眾後來者的挑戰,至今依然穩坐知識問答領域的頭把交椅。
  • 女性創業新時代 知乎攜手安利助中國女性實現自我價值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在網際網路深刻重塑經濟社會格局的背景下,女性自主創業在全球成為熱潮,但目前正值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下行壓力增大,政府社會家庭三方都更應鼓勵、包容和支持女性創業,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和扶持人人都能起步的草根創業、小微創業、兼職創業、以及大眾創業平臺的發展,幫助女性自我成長,實現自我價值。
  • 逗魚|知乎精英們的存在,為啥跟茶界大師們如出一轍
    知乎精英這個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且分門立派,各有講究。金融大V和情感大V,歷史專家和詩詞達人,雖然術業有專攻,鄙視鏈也是一環扣一環。知乎精英的等級除了專業,還有一道門檻是血統。那些開疆闢土的本地人,自然要高出後來的移民一等。
  • 2020,知乎向「錢」走
    知乎CEO周源如是說。  目前為止,擺在知乎面前的有兩大難題:一是精英圈層的高質量內容需求和日益增長的下沉用戶之間的矛盾,二是以知識付費為主的變現模式不足以支撐平臺的商業能力。  眾所周知,知乎是一家「慢公司」,對待原生優質內容的態度十分謹慎。不過最近幾年,它也在小心翼翼地推進商業化,雖有讚許之聲,卻也沒少挨罵。
  • 知乎向左快手向右,內容社區的決定性戰役在「調性」?
    知乎是中國最大的「深度內容」社區,以「問答求解」的形式,連接各行業精英和深度內容,內容的專業性和可讀性是其核心,對於90%以上的大多數用戶,即便沒有任何發言,「刷知乎」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2、社交中心派,以用戶創作的ugc內容為主導、強調社交屬性。
  • 知乎去哪兒
    然而,Groups核心功能與微信群和朋友圈重疊,而讀讀日報也沒能成功,反倒是「即刻」後來成為了年輕人社區新秀。新產品的用戶社交關係鏈沒能打造成功,但用戶輸出輕量內容和分享優質文章的需求依然存在,知乎回到了自己的主戰場。2017年8月25日,知乎開始內測「想法」功能,用戶可像微博和推特一樣發短內容,也可以分享連結。
  • 《回家的路有多遠》:有關自我救贖的故事
    它們,分別包括了在親人中、在友人中以及在自身中的自我救贖之故事。在親人中實現自我救贖親人,是有著無價親情和理解包容的家人。影視作品,對於表現親人以及親情的故事,其實並不算少。從主人公的角度出發去看,當他或者她犯下了過錯與錯誤的時候,親人往往也會有所不滿並疏遠。可是,只要實現自我救贖,親人依然還是會理解與包容的。
  • 社區迷途:小紅書、虎撲、知乎們左右為難
    文 | Tech星球 李曉蕾如何破解商業化難題,是內容社區的集體困境。以小紅書、虎撲、知乎為代表的內容社區,在維持社區生態、氛圍和商業變現之間,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擅長種草的小紅書決心入局電商直播,帶貨似乎成了小紅書成長必經的關鍵路徑;在專注知識付費和尋找下沉市場用戶之間,知乎也曾屢屢搖擺;屢次傳出上市消息的虎撲仍未玩轉「直男經濟」,論壇體育屬性削弱,只能依靠孵化新平臺實現更多的商業化。在變現模式、內容抉擇或是商業生態的選擇上,他們都處於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 從知乎改版說起,聊聊近幾年知乎的運營策略
    新建了知乎圈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微信圈子」的啟發而做的功能。但是又不太一樣,在查看未關注圈子的內容信息流時,微信強調的是圈子名稱,而知乎強調的是用戶名稱。另外非常少見地強化了各種表情互動,且從UI角度,將評論留言弱化成了一個次級互動方式。我覺得不管從展現形式還是展示內容調性來看,更類似於豆瓣小組和人人網小組的結合體。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在大部分人看來,監獄和救贖,似乎並沒有什麼關聯。我對其的理解是,監獄是黑暗的,讓人跌入塵埃;救贖是光明的,使人看到希望。生活有時太難了,我們需要自我救贖。我們無法想像一個人在身處絕境時對生的欲望有多強烈。
  • 知乎創始人周源:社區是特殊的數位化產品,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這也是周源的知乎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周源卻告訴記者,知乎不是流量驅動型產品,而是社區驅動型產品。周源坦言,運營一款網際網路產品,沒有人不喜歡流量,不在意流量。但是經營一個網絡社區,如果只看重流量,急著追求流量增長,並且急著用流量來變現,就低估了社區的價值和意義。在周源眼中,社區,不僅是一款網際網路產品,也是人們相互幫助的工具,是人與人變得親密的方式。
  • 《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自我救贖
    《一個人的朝聖》,總是讓我想起《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去死》這本書和電影,都是兩個老年人在暮年對生活的一種感觸,甚至是叛逆。而且,《一個人的朝聖》中哈羅德徒步時逐漸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很有《阿甘正傳》中阿甘長途奔跑時所帶動的感召力。而且這本書還讓我想起了以前國內一部偏小眾的電影《七十七天》,其實都關於自我探尋人生意義的追逐之旅。
  • 激進的知乎想成為下一個B站?
    「人在紐約,剛下飛機」、「圈子很小,熟人很多」等知乎梗一度火爆網絡。各式各樣的知乎回答配上這些高端語句為開頭,仿佛它是自己「尊貴身份」的告示牌,回答問題的人也好似變成了華爾街大佬亦或是年薪百萬的商業精英。然而現實很殘酷,飛機或許是現實中的共享單車和地鐵,紐約或許只是四五線的小縣城,年薪百萬也變成了還不完的花唄和房貸。
  • 《撞死了一隻羊》令人深思,一個關於復仇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導演用獨特的視角和色彩將自己的體悟傳遞給觀眾,觀眾需要心感受,人物,夢境,輪迴,印象深刻。難得的一部藝術電影,卻撞檔復聯四,極少的排片不該這樣,希望大家能去電影院支持這部好電影。由王家衛監製、萬瑪才旦導演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復仇和自我救贖的故事。
  • 知乎十年,「鐵甲」依然在
    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作者丨林京2011年,知乎上線,成為一代網際網路人的精神家園。剛開始的知乎是「小而美」的,在邀請制之下門檻極高,不僅有李開復、徐小平等大佬入駐,還有各垂直專業人士提供的專業見解,都為知乎貼上精英的標籤。但知乎顯然並不會止步於一個小眾精英社區。
  • 中文網絡問答社區知乎要上市了?傳F輪融後估值35億美元
    中文網絡問答社區知乎要上市了?2020-12-23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2月23日,資本邦獲悉,據媒體報導,知乎正在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