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火鍋,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海底撈,或是這兩年很火的潮汕牛肉火鍋,卻不知在火鍋行業,這個中餐最大品類中有一家叫「小肥羊」火鍋企業。
它曾經風光無限,成立5年後成為全國餐飲企業百強第二,7年後引入外資風投,9年後在港股上市,13年後被全球餐飲巨頭收購。發展歷程如同教科書一般,被寫進各種成功的商學院案例中。
奔跑的小羊,瘋狂跑馬圈地
1999年,張剛在內蒙古包頭開起了第一家小肥羊火鍋店,面積有300平方米。當時生意很好,為了快速成長為連鎖品牌,小肥羊打起了連鎖加盟擴張的主意。
2001年有了第一家省級加盟商,簡單來說就是省級代理。張剛採用了兩大策略讓這隻羊快速跑起來,一是降低加盟門檻,二是授權省級加盟商發展區域加盟。
兩年後,小肥羊的門店數量已高達721家。直到2004年,小肥羊以43.3億元的營業額成為全國餐飲企業百強第二後,才開始放慢開店速度。
如此激進的加盟模式讓小肥羊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實現門店全國覆蓋,迅速打響品牌知名度。
謀求上市,血洗加盟商
瘋狂的規模加盟也帶來了許多問題,許多加盟店在品牌、菜品、品質、財務等眾多層面失控,消費者體驗越來越差。
為了進一步發展,2006年小肥羊引入了兩家外國私募基金2500萬美金的注資。
有了資本作後盾,小肥羊痛下決心,通過「關、延、收、臺」等策略血洗加盟商:經營不善的加盟店只要合同到期便不再續約;收回省級代理權;通過控股、參股的方式收編優質加盟店。
這幾個策略效果很明顯,2007年,小肥羊的門店數量從700多家降至300多家,其中直營店105家,加盟店221家。
到2008年6月12日,小肥羊在香港上市,成為「中華火鍋第一股」。
嫁入豪門水土不服,今「肥」昔比
在國內,有多少餐飲企業夢想著藉助資本的力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小肥羊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擴張、融資、上市。2011年,在小肥羊上市兩年內百勝先是入股,隨後以近46億港元現金私有化小肥羊。
接手之後,百勝利用自身成熟的系統和品牌力,集中精力在體系、標準、管理等方面對「小肥羊」進行改造,以期再創奇蹟。
然而小肥羊也有自己一套成熟的系統,洋快餐巨頭與中式火鍋霸主的結合出現水土不服。
問題一:高管套現,企業文化缺失
小肥羊原創團隊在被收購後,或因不適應體系和管理風格的變化,或其他原因,紛紛選擇套現離開,造成小肥羊多年的企業文化漸漸散去。
問題二:標準化帶來創新不足
對於小肥羊而言,標準化雖然有利於管理和獲取利潤,但火鍋菜品標準化帶來的弊端則是菜品更新緩慢,這在變化迅速的火鍋行業,不能不說是一種致命傷。
問題三:文化差異的衝突
中西方在場景設計上存在明顯差異。火鍋相比快餐多了社交屬性,與西餐對比,在場景設計、文化等方面難以一套了之。
問題四:中國火鍋業的井噴
在百勝忙於對小肥羊進行改造時,中國火鍋業卻開始井噴,更多火鍋新形式和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海底撈以服務好為人津津樂道,快速實現了直營擴張,逐漸成為火鍋品類第一;而呷哺呷哺以新穎的吧檯式突圍,走了一套獨特的發展之路。
或許是因為對市場變化缺乏相應感知,小肥羊在競爭對手的爭取下,不僅失去了火鍋品類老大的地位,發展路徑也逐漸變得狹窄,門店越來越少,至今百勝對小綿羊的門店數量仍閉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