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傑:從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歷史看未來機遇和挑戰

2020-12-13 中國網

孟祥傑在中國期刊在海外高峰論壇上的發言(人民畫報記者 吳亮 攝)

孟祥傑在中國期刊在海外高峰論壇上的發言(人民畫報記者 吳亮 攝)

中國網9月15日訊   孟祥傑:從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歷史看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中國期刊在海外高峰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孟祥傑

2013年9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在金秋時節通過「中國期刊在海外高峰論壇」這一平臺,與大家共同探討、交流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經驗和趨勢。首先,我代表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向今天蒞臨論壇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國圖公司,原名中國國際書店,隸屬於中國外文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成立於1949年12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家書刊進出口機構,公司書刊出口業務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國圖公司成立64年來,始終以向全球推廣發行中國優秀書刊,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為己任,國圖公司在世界5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書刊發行網絡,與海外數千家出版發行機構和數百萬讀者保持著密切聯繫,公司累計對外出口書刊14億冊,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參加過上千次國際書展,為促進中外交流,向世界全方位地介紹中國情況和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期刊海外發行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和走出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期刊種類繁多,涉及中國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軍事、文化、文學、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刊物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些領域的發展和進步,是海外廣大讀者、專家學者、研究機構認知和了解中國的一扇扇窗口,是中國文化、中國信息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國圖公司一直以來都以高度的責任感全力做好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業務,緊密配合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下,在各期刊社的支持下,在海外友好同業的幫助下,期刊海外發行業務從小到大,逐步構建了覆蓋全球的發行網絡,為中國期刊海外發行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和努力。藉此機會,我代表國圖公司向幾十年來支持、幫助我們的各級領導、各期刊社、各海外同業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國圖公司集60多年的海外發行經驗,深切感受到,中國期刊海外發行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支持,離不開期刊出版事業的繁榮和興旺,離不開各期刊社的理解和配合。沒有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沒有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和繁榮,期刊海外發行工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輝煌。下面,我想與大家交流4個方面的體會。

第一,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是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根基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經國家批准,1949年12月1日,國際書店成立,開創了新中國書刊對外貿易事業。國家對新聞出版和文化事業高度重視,各種期刊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1950年國內期刊出版近300種,1965年增至近800種。根據當時的有關規定,期刊的出口種數為50種左右,國圖公司作為唯一一家擁有書刊出口權的機構,在此期間向海外出口了大量中、外文期刊,中國期刊成為當時對外介紹新中國的重要形式。

1966年後的數年,由於受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中國有大批期刊暫時停刊,期刊出版品種大幅減少,對外發行的期刊品種屈指可數,期刊海外發行業務受到極大影響。1973年以後,此前休刊的一些期刊,主要以學術和科技類為主,陸續復刊,出版品種增至900餘種,其中出口品種達到70餘種。這期間,國圖公司主要對外發行中國外文局所屬期刊社出版的多語種外文期刊和一小部分正常出版的中文期刊。《北京周報》、《人民畫報》、《中國建設》(即現在的《今日中國》雜誌)、《人民中國》、《中國報導》等外文期刊發揮了重要的對外傳播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飛速發展,中國新聞、出版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期刊出版事業空前繁榮,發展非常迅速。那些有歷史、有影響的傳統刊物煥發活力,質量不斷提高,先聲奪人;各學科、各門類、各領域的新刊不斷面世,令人耳目一新,後來居上。中國期刊出版事業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出版興,則發行興,出口興」。期刊出版事業的發展為海外發行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土壤。在此基礎上,中國期刊出口業務隨之快速發展。1980年國家有關部委發出「關於期刊對外發行問題的通知」,其中規定凡是國內公開發行的期刊皆可對外發行。此後,中國期刊出版的品種、數量不斷增加,內容愈加豐富多彩,經過國圖公司的努力,越來越多的期刊走向海外市場,中國期刊海外發行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內容豐富、印製精良的期刊受到海外讀者的青睞。時至今日,中國期刊出版品種已達9400種,其中以國圖公司為海外發行總代理的期刊達8000餘種,每年通過國圖公司出口期刊數百萬冊。

正是因為中國期刊出版業的發展繁榮,各種優秀期刊的紛紛湧現,海外適銷品種的日益增加,國內廣大期刊社不斷加強與國圖公司的合作,我們才得以組織起豐富的貨源,提高中國期刊走出去的能力水平,不斷擴大期刊海外發行的規模、覆蓋面和影響力。今天到場的各位期刊社領導與代表,就是中國期刊出版業和期刊海外發行工作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享成果與榮耀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第二,滿足海外機構和讀者的需求是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使命和責任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對中國感興趣、想了解中國各方面情況的海外讀者不斷增多。中國期刊的機構客戶和讀者遍布世界5大洲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一般讀者到政府首腦、政要、專家學者,從各類圖書館、研究機構到智庫、友好團體,有許多都是中國期刊的閱讀者、研究者和收藏者。中國期刊以其豐富的品種,鮮活、生動、權威的內容受到廣大機構和讀者的喜愛,成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各方面情況的窗口和渠道,是一般讀者的良師益友,是專家學者進行專業研究的工具和資料、信息來源。

幾十年來,國圖公司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搞好期刊海外發行,服務讀者並滿足需求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精心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從傳統的期刊推廣、徵訂、發行,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電子商務等手段,全方位地做好海外發行工作,建立了完整規範的期刊海外發行業務模式和流程,極大提高了發行能力和水平,發行質量和發行實效不斷提升,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肯定和讚揚。

國圖公司專門對2002-2012年中文期刊的海外發行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統計出最受海外客戶喜愛的中國期刊排行。其中,最受海外機構客戶青睞的中國期刊發行前10名是:《文物》、《考古》、《中國語文》、《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歷史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學遺產》、《新華文摘》;最受海外讀者喜愛的中國期刊發行前10名是:《讀者》、《知音》、《小說月報》、《家庭》、《讀書》、《青年文摘》、《故事會》、《收穫》、《當代》、《人民文學》。同時,從發行分類排行來看,歷史地理類期刊海外發行前10名是:《文物》、《考古》、《考古學報》、《歷史研究》、《考古與文物》、《中國史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近代史研究》、《江漢考古》、《敦煌研究》;文學類前10名是:《小說月報》、《故事會》、《收穫》、《當代》、《人民文學》、《十月》、《上海文學》、《詩刊》、《小說選刊》、《北京文學》;大眾生活類前10名是:《讀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大眾電影》、《大眾醫學》、《瑞麗服飾美容》、《家庭醫生》、《VOGUE 服飾與美容》、《中華養生保健》;哲學社科類前10名是:《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民族研究》、《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哲學史》、《西域研究》、《社會學研究》、《中國哲學》;社科學報類前10名是:《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復旦學報》(社科版)、《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南開學報》(哲社版)、《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政經類前10名是:《求是》、《瞭望》、《經濟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法學研究》、《國際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法學》;文化藝術類前10名是:《讀書》、《歷史檔案》、《民國檔案》、《東南文化》、《文藝研究》、《中國戲劇》、《美術》、《漢字文化》、《書法叢刊》、《中國書法》;軍事科普類前10名是:《艦船知識》、《兵器知識》、《航空知識》、《現代兵器》、《鐵道知識》、《現代艦船》、《解放軍畫報》、《現代軍事》、《坦克裝甲車輛》、《科學畫報》。

從國圖公司海外客戶的期刊訂閱情況來看,文史哲類期刊在海外佔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海外機構客戶訂閱量較多的,一類是中國學術期刊,這部分期刊代表了中國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發展水平,是海外研究中國相關問題的重要數據和觀點參考來源;另一類是濃縮中華國粹、傳承文明歷史的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期刊,這部分期刊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精華,為海外了解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海外大眾讀者市場對中國生活類期刊需求較多,這部分期刊內容通俗易懂,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情趣,豐富了海外讀者尤其是華僑華人的文化生活。從中文期刊的海外發行區域來看,國圖公司對亞洲和歐美地區的發行量最多,佔到公司期刊全球總發行量的95%以上,其中發行量排在前5位的國家和地區是:日本、美國、中國香港、加拿大、韓國。總體而言,中文期刊因類別多樣、針對性較強,受到了海外不同機構、不同讀者的歡迎,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

除了中文期刊,目前中國有200多種外文期刊,這些期刊主要面向國外讀者,部分外文期刊承擔著國家對外傳播的任務,以闡釋中國政府觀點、介紹中國各方面情況為重要目標。其中主要包括由中國外文局所屬期刊社出版的《北京周報》、《中國畫報》、《今日中國》、《人民中國》、《中國與非洲》等英、法、日、俄、西、阿、韓等語種的國家級對外傳播期刊;由國家有關部委、行業組織、高等院校出版的外文期刊,如《求是》(英文版)、《中國對外貿易》、《中國西藏》、《中國婦女》等;由各地方政府新聞辦主辦的邊境對外傳播期刊,如俄文的《夥伴》、韓文的《金橋》、泰文的《湄公河》等等。中國的各種外文期刊因為以國外讀者為主要受眾,消除了語言障礙,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從而受到了國外讀者的廣泛歡迎,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不少忠實訂戶。國圖公司每年對外發行外文期刊200多萬冊。

第三,海外友好同業的支持是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依靠力量和重要保障

60多年來,國圖公司與遍布各大洲的一批華文書店等機構建立了非常可靠的同業關係。這些同業是建立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渠道和網絡、擴大中國期刊發行的依靠力量,是與海外最終機構客戶、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梁。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業務的拓展,離不開海外友好同業的努力和配合,他們是發行的重要保障。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培育,國圖公司建立了覆蓋全球的發行網絡,與眾多海外同業建立了友好互信的合作關係。有的海外同業從事中國期刊發行業務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西方國家敵視社會主義國家,海外同業發行中國期刊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但他們出於對中國的友好感情、對中國文化的誠摯熱愛,開創事業,甘冒風險,苦心經營,不計得失地辛勤工作並克服了很多困難,打下了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基礎,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為介紹中國和打破封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這些同業在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中國期刊推廣銷售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形成了各自品牌,在當地市場都具有較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上面說到的同業,包括日本中國書籍懇話會以東方書店為代表的各家書店以及法國的鳳凰書店、友豐書店、法國期刊訂閱公司,英國的光華書店,澳大利亞的中華書籍書店,泰國的南美公司、加拿大天際集團、紐西蘭華文書店等同業。今天在座的山田真史先生、菲利普·維聶隆先生、褚少立先生以及考恩先生,就是這些海外同業的代表。凡是為發行中國期刊做出過努力和貢獻的海外同業,我們會永遠銘記在心。

為發行好中國期刊,海外同業要做大量繁瑣、細緻的工作。有的要拿著樣刊面對面地上門向機構、讀者進行介紹、推廣和徵訂。一些海外同業對中國期刊了解、理解的專業程度令我們都為之驚訝和敬佩。由於所處國家、所處地區情況的不同,客戶和讀者的成分、結構各異,海外同業的期刊發行方式、手段也不盡相同,分別形成了適合各自所在國家和地區特點的發行模式。海外同業發行中國期刊的經驗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所取得的成就凝聚著海外同業許許多多的辛勞和汗水。

第四、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給中國期刊海外發行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新媒體和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信息傳播方式和閱覽載體實現了質的改變,在傳播速度、覆蓋廣度和影響深度上得到了空前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正逐漸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出版、傳媒、發行格局,傳統的期刊出版發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期刊出版的數位化,從根本上對傳統發行業務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仍在不斷加深。相比紙質期刊,數位化期刊具有同步出版同步更新、價格相對較低、通過網絡便利閱讀、便於共享資源和擴大傳播範圍等優勢。大型期刊資料庫、電子期刊的誕生和發展,使海外傳統的期刊訂戶不斷減少紙質期刊訂閱,近年來這種趨勢尤為明顯。對此,傳統的期刊發行中盤商在思想理念、發行模式、運營方式等方面亟待實現轉變、轉型。

從目前的市場現狀來看,紙質期刊生存空間將受到擠壓,但不會消亡,有特色、質量高的紙質精品期刊仍有廣闊市場,其精彩的內容、精美的印刷所帶來的美感和收藏價值,使其具有獨特的優勢。數位化期刊儘管分流了一部分期刊讀者,但紙質期刊和數位化期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各有讀者,二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將是優勢互補、共存共榮的關係。我們需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既「瞻前」也要「顧後」,把紙質期刊和數位化期刊兩方面的海外發行和銷售工作做好。

國圖公司在期刊海外發行模式轉型方面已做了不少嘗試,如積極推廣銷售各類期刊數位化產品,建設中國多語種多媒體外文期刊對外服務平臺,參與《求是》雜誌英文版等的數位化工程並獨家代理海外銷售,通過蘋果公司在線商店面向中國臺灣等地銷售電子期刊等等,其中有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效果,但新的模式目前還沒有對傳統模式形成替代作用,期刊海外發行轉型探索和升級實踐仍然任重道遠。

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新舊事物的轉換、替代,推動著人類社會和文明的不斷進步,轉換、替代的過程充滿機遇和挑戰。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國圖公司非常願意與各期刊社、各海外同業在進一步做好中國期刊海外發行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新的合作方式,在新基礎上不斷深化合作,凝聚行業上下遊的共識和力量,共同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形成中國期刊海外發行事業的全新運作模式和業務鏈條,更多、更好、更快地將各類中國期刊發行到海外、傳播到全球。國圖公司希望與各期刊社構建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機制,圍繞提高中國期刊的信息製作、對外推廣、銷售、服務等方面能力,打造品種齊全、信息完整、覆蓋廣泛、渠道寬暢的中國期刊走出去服務平臺,形成擴大中國期刊海外發行和銷售的強大合力。特別是面對大型期刊資料庫、電子期刊的發展趨勢和市場格局,國圖公司將充分利用現有渠道優勢、市場優勢和經驗優勢,強化與各期刊社和信息技術機構的合作,尋求有特色的期刊數位化產品的出版、銷售機會,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構建新的業務模式。國圖公司希望與各海外同業鞏固友好互信、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為同業提供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服務,共同探索利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促進中國期刊發行的有效途徑和辦法,維護好傳統渠道,開闢好新興渠道,走出一條拓展中國期刊海外市場的新路子。

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歷經60多年風雨歷程,數代人辛勤探索,不懈努力,將中國文化和中國信息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回憶歷史、充滿驕傲,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新的挑戰、新的機遇就在眼前,我們深知,唯有競爭、才有進步,唯有改變、才能發展。在全球期刊業處於大變革的今天,國圖公司願與各期刊社、各海外同業攜手並進,實現共贏,開創中國期刊出版和海外發行事業更為光明而美好的未來!

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期刊海外排行:外國人最愛《讀者》《知音》
    中國網9月15日武漢訊 (記者 蘇向東)9月15日,中國期刊的海外代理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公司首次公開發布「最受海外機構用戶青睞的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排行」及和「最受海外讀者喜歡的中國期刊海外發行排行」。
  • ...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召開 開啟「打造世界舞臺,提振中國期刊...
    【環球網】11月22日至11月23日,「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隆重召開。超過8000名各界人士首次通過現場和同方知網網絡平臺同步觀看會議,並圍繞「新時代、新思路、新發展---開創中國學術期刊新紀元」的主題,共同在線上下參與探討中國學術期刊發展與實踐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
  • 2017-2018年中國期刊業發展報告(摘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期刊內容供給提供了豐富源泉;體制機制改革和新興技術創新為我國期刊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能。同時我國期刊業仍處於多重壓力和挑戰疊加的關鍵期,期刊業從持續增長進入調整轉型階段。當前,推動期刊業高質量發展,是保持我國期刊業持續健康發展和世界期刊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 「2020年人天書店期刊發行TOP100」全榜單在此
    期刊強國做期刊強國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建設者!期刊界今日頭條\編輯部的故事\期刊裡的中國\期刊強國對話\中國學術期刊TOP榜 中國期刊領讀者\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觀察\期刊資源庫\期刊出版知識競賽…… 滿滿的「乾貨」都在這兒……
  • 中國便利店面臨三個機遇與流量挑戰 未來會如何?
    從十年前的好德、可的變成了一家家的羅森、全家等海外品牌連鎖便利店。而十一在日本旅遊的時候,最震撼的就是日本便利店的發達。幾乎每隔幾條街就是一家7-11或者Family Mart。那麼未來便利店在中國會以什麼方向和速度發展呢?
  • 內地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 香港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內地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 香港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新華社香港4月12日電 題:內地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 香港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新華社記者周雪婷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了10餘條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舉措,涵蓋銀行、保險及證券等多個行業,引起香港金融業界高度關注。
  • 2019年中國期刊業觀察
    6、期刊國際收錄情況 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2018年發布《期刊引證報告(JCR)》顯示:2018年度中國大陸(China Mainland)計有213種期刊被收錄,相比2017年度的192種增加21種,增幅為10.94%。從影響因子的學科分區看,2018年度中國大陸地區期刊位列Q1區的期刊數量相對2017年度的40種上升至48種。
  • 中國銀行海外首張銀聯借記卡在日發行
    中國銀行海外首張銀聯借記卡在日發行   中行此次在日發行的借記卡不僅能在日本使用,還可以在全球帶有銀聯標誌的ATM機上取現和查詢,或在中行特約商戶和銀聯標誌商戶刷卡消費。借記卡的取現和消費均以當地貨幣清算,按當日匯率結算成日元。
  • 對話中國太保總裁傅帆:GDR發行主要目的是加強治理
    此前6月17日,中國太保以「雲上市」的形式,同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舉行掛牌交易儀式。當天亦是滬倫通正式開通一周年之日,2019年6月17日,中國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發布滬倫通《聯合公告》,原則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展滬倫通。中國太保此番發行GDR是滬倫通機制下第二單西向發行。
  • 海外外媒在2019年如何看中國建築?
    本文以海外視角來回看這一年所發生的建築事件,並以此尋找新的設計亮點,新的觀察視角,新的文化事件。這些海外的中國建築觀察像是一面鏡子,它不僅讓我們看到自己,更讓我們從變化的圖像中感受到未來的趨勢。當我們已經知曉如何為兒童編織夢境的時候,這些真正的設計挑戰又將何去何從?中國極速發展的數字經濟確實在呼喚一套能自圓其說的新美學。
  • 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鍾豔平)日前,以「引領學術、服務創新、鍛造品牌、爭創一流」為主題的「2019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表示,建設一流學術期刊是新時代科技、文化與學術發展的需要。針對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吳尚之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要全力抓好學術期刊的內容和質量建設。
  • 【新聞周評】從JPQR兼容銀聯,看跨境行動支付的機遇與挑戰
    來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日新的合作契機已然出現,同時中國的支付產業正在迎來一個巨大的機遇,借冬奧會之機,讓全球民眾感受中國行動支付便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2022年冬奧會中國的行動支付挑戰日本在為奧運會強推行動支付,便利遊客在日本的消費。而中國在2022年也將迎來冬奧會,日本現在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中國2年之後需要面對的。
  • 萬種精品期刊託起國際盛會 百場展會活動盡顯閱讀之美
    通過網絡反饋意見,刊物及時做出適應性變化,促進紙刊和網刊內容更加多樣化」。 記者採訪到的多位少兒期刊出版人表示,讀者對於少兒期刊的閱讀需求將會更加旺盛。未來少兒期刊出版的業態是以紙質讀物為基礎的全媒體出版,只要能把握住這個機會,中國少兒期刊就能完成由單一紙質讀物出版,向以紙質讀物為基礎的全媒體出版的轉型,進入到更加繁榮的發展階段。
  • 入世給香港、澳門帶來機遇和挑戰
    入世給香港、澳門帶來機遇和挑戰 李勇像王先生這樣來自港臺的高級「打工仔」在北京數以千計,與此同時數千名內地畢業和內地留學海外的學子,也紛紛走進香港的高樓大廈,作為「專才」為香港企業服務。 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兩地經濟的不斷融合,是香港人才北上和內地人才南下的根本原因,而內地加入WTO,更促成了內地和香港以及澳門、臺灣之間人才流動的「大提速」。
  • 核心期刊與普通期刊
    」;5.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7.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因為,根據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聲明:中國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沒有所謂國家級、省級等的等級。但在日常用語中,「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經常會出現,這種劃分的標準,大致是:「國家級」期刊一般說來,「國家級」期刊,即由黨中央、國務院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各民主黨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業學會主辦的會刊。
  • 新《證券法》下,資本市場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2020年12月23日下午,證券發行註冊制背景下的證券欺詐糾紛與投資者保護論壇在北京市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中銀資本市場爭議解決研究中心、中銀全國市場委員會聯合主辦,共同探討新《證券法》時代證券行業出現的新變化。
  • 視點|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中國科技期刊差在哪兒☉差在「最好的文章」「一個期刊好不好,還是看最好的文章是不是發表在這裡。」《中國科學:數學》期刊主編袁亞湘院士介紹:「也就是說,重大的成果、重大的項目、重要的研究機構發的文章是不是在這裡。當年屠呦呦關於青蒿素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個文章的SCI引用因子是多少,我們都記不住。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由中國期刊協會主辦的第十三期刊協講堂日前開講。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下海」,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 所發文章不具有投資建議,請各位投資者自行判斷  摘要  即使是相同的模型、產品和策略,當它們應用於不同的市場時,也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投資結果。  如果你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雖然規模最大、最具創新性,但利潤豐厚,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我比較了中國市場和海外科技公司的例子。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英文學術月刊Protein &Cell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聯合創辦,由Springe(施普林格)負責海外發行。饒子和曾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要辦科技期刊,我希望還是要基於科學,即以推動中國科技發展、推動整個人類科學的發展為目標,而不是以營利為目標。」   長久以來的辛勤耕耘換來充分肯定,Protein &Cell獲得了很多榮譽,如2015年入選全國「百強科技期刊」,多次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   讀者的關注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