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
它是個逆潮的事物
但是
無論未來怎樣
我就算去擺地攤 賣水果
也都會一直帶著我的膠片和相機
殷志明
自由影視人
膠片衝洗師往事
昆明市西山區X青年創業園,翻新的3層小樓,被淹沒在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拆遷房裡,殷志明的影視工作室設在翻新的小樓中。後院,一家手磨咖啡店的旁邊,「春光膠片社」的招牌掛在倉庫的外牆上,這裡是承載著殷志明回憶與夢想的地方。
關於殷志明是如何開啟膠片之旅的過程,十分戲劇性:
由於家鄉忽然變景區,殷志明一家也擁有了一個出售景區紀念品和租賃相機的攤鋪,那個年代,人們還流行在景區租借相機來用。6歲的殷志明生性活潑,在偶爾幫父親看鋪的間隙會大膽向遊客請教拆裝膠捲的技巧,後來他獲得了每逢過年便用膠片機拍一張照片的權利。再後來,殷志明長大成了一名攝影藝術生,闊別家鄉來到雲南學習影視,至此,他對於膠片的喜愛,膠片與他的糾纏,就再也分不開了。
巧合
那殷志明又是如何成為一名膠片衝洗師的呢?
從第一次觸摸膠捲到大學課程結束,殷志明的身份一直都只是「膠片愛好者」,促使他成為一名膠片衝洗師的原因,還要源自三個巧合。
「畢業前夕,我在班主任家的火鍋聚會上,碰巧用他的哈蘇500C拍了一卷黑白。」殷志明回憶道,是那次觸碰讓他又想起膠片在他過去生命中帶來的星光。
後來,他畢業,成為了一名劇組助理,又在恩師的幫助下成長為掌機,再後來,他成為攝像指導又成為導演,拍攝點「小片子」。
成為當代著名導演的夢想萌芽在他心中生長,相戀女友懷孕的喜訊又讓他決定成家立業,暫緩對導演夢想的掙扎。此時,膠片攝影作為他的小愛好,在生活的重壓下給了他片刻喘息。
雖然已經非常接近了,但至此,他依舊沒有成為一名膠片衝洗師。
真正的轉折來自於最後一次巧合:某天下午,殷志明接到朋友膠片衝洗店即將到期的消息,朋友說自己想把店鋪搬回家裡經營,殷志明想到:「要是這樣,昆明就沒有一個能讓膠片愛好者交流的地方了。」於是決定接手店鋪,和朋友一起經營。他起初在朋友圈裡試營業,後來逐漸擴大了影響,這時他的身份才真正成為一名膠片衝洗師。
薄利
「試營業的第一天我們就接到了120卷訂單。」殷志明回憶起此事頗自豪,後來膠片社又開了淘寶店鋪,獲得了來自天南海北的海量訂單。
儘管這樣,膠片衝洗的薄利卻不因量增而有任何改變。
「直到現在,膠片社每月的收入依然僅有2-3000元,刨去人工、成本,基本上剩不下多少。」殷志明坦言,他並未把膠片衝洗當成自己的營生,他的生活來源主要還是影視公司的各項業務,為了這份營生,他會不時的到雲南各地出差,翻山過水,遠至邊陲。
每次出差可能要花去小半月時間,風塵僕僕歸來,殷志明的鬍子拉渣、頭髮雜亂、臉上還會燜出許多大「痘」,他來不及回家梳洗,就把這趟的收入的一部分放進到膠片社中,如此來看,他為這份利潤微薄的副業投入並不小。
逆潮
2020年,人們不再會身掛膠片相機到景區拍照,膠片相機的輝煌時代一去不返,成了回憶。
人們將膠片相關的一切稱為復古,不時地,會有部分小眾玩家湧現,再用膠片來記錄點什麼。
殷志明將自己接觸到的膠片玩家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膠片時代,有著使用膠片的習慣和記憶,另一類新生代玩家,仿佛尋著膠片身上舊時光的「氣味」而來,特地想用它照出點現代生活的不同。
「我從來沒有想過復興膠片,它是個逆潮的事物,說不好哪天就沒了。」殷志明說「但是膠片就像一味能令我對生活的始終保持期待的特效藥。」
平靜
用膠片記錄下生活,不至於將生活令自己感動的瞬間遺忘,不想太顯眼也不想太深刻,一張膠片剛剛好。
「平日裡像往常一樣,回頭再看照片又對未來充滿期待。」殷志明將自己對膠片的情感揉進生活的瑣碎與平靜之間,將它當成了長期陪伴自己的精神伴侶。
「膠片衝洗,在我心中就是個燭光產業,『風』大一點就能熄滅。」殷志明說,但是,自己會小心翼翼守護好這支燭火。
「無論是拍電影」
「還是擺地攤」
「膠片和相機始終不會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