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京築地的築地市場要拆遷了,這個事兒定下來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直到年初東京市政府宣布了2016年11月市場遷往豐洲的消息之後,很多人才真的意識到:陪伴了東京幾代人的築地市場,馬上要不復存在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築地市場」地區其實由兩部分組成:築地場內市場 和 場外市場。這兩個地方的區別有很多說法,但是我在這裡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
場內市場包含了鮮魚、蔬菜水果等等食材的批發和拍賣市場(著名的年初金槍魚拍賣就在這裡),同時也有很多與飲食店相關的器具店鋪,比如超級有名的日式菜刀「京都有次」的分家「築地有次」等等。
同時,在場內市場裡還有很多被寫在各種導遊手冊上的壽司店、和食店、咖啡店,以及那些不怎麼被人關注的甚至不用排隊的,對外國遊客來說點單相當困難的壽司店... 真的感謝這些店鋪的老闆們,讓痛恨排隊的我也能開心地坐下來慢慢點壽司吃,而不是進店去一句「Omakase」就悶頭傻吃,連自己吃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順便說一句,場內市場的產權是屬於東京市政府的。
.
場外市場基本上是各國觀光客的天下,海鮮飯壽司親子飯烤螃蟹烤海苔大包子雞蛋燒等等目不暇接,同時也有大量的面向觀光客的會說外語的服務員。雖然平心而論,場外市場的食材與場內市場同樣新鮮,但由於客流量太大,店鋪的水準真的是參差不齊。
一碗包括海膽、鮭魚籽、金槍魚腩等等食材的海鮮飯,場內的店鋪售價是2500-4000不等,當然是一分錢一分貨。而場外市場最便宜可以找到1800的,但味道就真的差出了許多。
所以對於海鮮愛好者來說,場內市場其實是可以隨便吃的——完全沒必要去大和壽司、壽司大的門前排那2個小時以上的隊。而場外市場才是真的要挑店,比如我之前寫過的那家「うに虎喰」(http://zhuanlan.zhihu.com/limiao/20253643),那五種海膽飯就真的是讓人忘不了... 不過好貨當然不便宜。
場外市場的產權普遍屬於個人。
.
這次去築地市場的時候,我特意留了個心眼,問了問那些相熟的店鋪的老闆們什麼時候搬遷。結果聊起了這個事兒,才發現事情遠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
先說場內市場的事兒吧。這次我去了幾家混得臉熟的店面,Okame、米花、巖佐這幾家店的老闆還都算樂觀,因為東京都政府給出的搬遷條件是「場內市場一律原店遷去新市場」,而這幾家店的客源基本都是回頭客,業務上的影響並不會很大。
(巖佐的老闆娘跟我說今天的鮟鱇肝特別好,我趕快就給大家都點了...簡直甩鵝肝幾條街!)
然後出門的時候老闆娘悄悄塞給我一個小袋子,說是正月的時候應該給老主顧點兒小意思,又怕店裡其他客人看見心裡不平衡...
龍壽司家的穴子握壽司是築地市場的獨一份。和其他的煮穴子不同,他家是蒸熟穴子,吃起來格外細嫩。
說到這裡請允許我小小地腹黑一下。場內市場裡真的有一家海鮮飯和兩家壽司,非常地「可疑」:平日的時候店外基本沒人,但到了周末店主似乎會在店外特意「攢人」,不放顧客進店來造成排隊的局面... 而大多數遊客其實是「看哪家排隊最長就排哪家」的,所以一旦築地市場去多了,這些店自然就敬而遠之了。
而龍壽司老闆娘那位老奶奶就跟我打開了話匣子,聊了小半個鐘頭... 畢竟是在駐地市場過了一輩子的人,大風大浪都見過了,老奶奶說當年泡沫經濟崩潰的時候築地的生意那個冷淡啊... 儘管最近來日本的中國遊客多了,但是因為店面不顯眼而且又跟大多數店面不扎堆,所以客人還是以老主顧為主。說到搬遷,老奶奶一肚子不滿,故土難離的感覺,再加上自己上了歲數,覺得有些折騰不動了。想想米花那位大叔談到新店的時候眉飛色舞的樣子,真是上了歲數心態就會大不同啊...
雖然是以烤鰻魚為招牌的「米花」,但是因為不是季節,所以在一堆吃烤鰻魚的同胞的包圍之下我跟店主說想吃時令的海膽飯... 店主就讓後廚小哥給我來了份特製,海膽肥厚得嚇人。一眼瞥到了後廚剛上貨的大牡丹蝦,兩隻一盤只要1000,趕快來了一份,鮮甜帶籽。
這頓早飯在朋友圈裡收穫了100+贊和n個拉黑我的威脅性留言。
儘管面臨搬遷,但畢竟算是市政府給出了合理的搬遷方案,所以場內市場的人們看起來還算安心,這也讓我怕以後吃不到這些老店的擔心稍微放下了。但是場外市場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築地市場橋附近的商店街上,散落著幾家人氣相當高的店面,賣的都是很簡單的快餐:拉麵、蓋飯、咖喱飯等等。這些店面最初其實只是給在築地上班的工人們提供餐食的店鋪,但因為遊客越來越多,這些店面前也都漸漸排起了長龍。穿過這些小店,就算是來到了築地場外市場的核心區域。
場外市場的幾位老闆的擔心就明顯很多了:因為很多遊客是慕名來築地場內市場參觀的,而其實場外市場與東京其他地方相比,價格上並沒有什麼優勢——只是沾了場內的光,拼個客流量而已。所以一旦場內市場搬遷,場外市場的店鋪要麼花高價錢去新市場那邊租店鋪,或者就只能留在這裡,看著人流被新市場分走... 所以很可能就有很多店鋪會隨著築地市場的搬遷,慢慢被迫關張。
前面我們聊過了,場內市場拼的是「排隊」,而場外市場拼的就是「性價比」:大部分客人吃一碗海鮮飯或是一套壽司,就不會再有胃口吃其他的店了。所以很多店面,尤其是在市場深處的店面,不得不壓低價格,或者在海外的雜誌、書籍上做廣告,來吸引更多的客流。所以可以簡單地說,如果築地市場搬遷了,那麼這些場外市場的店鋪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也許你會想,競爭可以淘汰那些一般的店面,留下真正好的店面,這不是挺棒的嘛?我承認我最初也這麼想,但是想到這家店,心裡總會覺得酸酸的...
這是位於築地場外市場的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小咖啡店。
店主是一位快90歲的老奶奶,近60年的時間裡,一直經營著這家小咖啡館。從開業起,店鋪裡就只有一張吧檯和6個凳子,直到現在也沒變過。
店裡只有一種商品:手衝咖啡,每杯250元。進店坐下之後,都不用說話,老奶奶就會按照人數給每個人上一杯咖啡。
簡單的吧檯裡,靜靜地擺放著一個看上去也有幾十年歷史的磨豆機,咖啡壺和幾隻咖啡杯,陪著老奶奶看著門口的人來人往,春去冬來。60年間,來築地市場的人換了幾代,最開始在這家店喝咖啡的人,恐怕在世的也不多了吧?
不誇張地說,這家店就像是築地市場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地看著它的繁榮與消失。老奶奶聊起天來也相當開朗,只可惜聽力已經退化了,聊起天來經常前言不搭後語:)店裡裝飾著日本第一位太空站太空人,前年剛剛回到地球的若田光一送給她的紀念品。「來的時候帶了5個外國人,我看著他眼熟,就問你是不是若田桑啊?竟然真的是他!哈哈哈!」「老奶奶,那五個外國人可能都是太空人哦!」「簡直是太空人的咖啡店了呢!」年近90歲還能如此清晰地記住客人,聊起天來談吐也清晰得很。再這樣一位老奶奶的店裡,大清早喝上一杯咖啡,儼然覺得自己已經和門外那嘈雜的市場分隔開了。
老奶奶的店面不光小,而且營業時間也相當短:只在每周二、六的早上7點到上午10點之間營業。原本周五也在早上營業,但因為老奶奶年紀漸漸大了,只好改成了每周2天營業——也就是說每周168小時裡,只有6小時開門。
我相信這樣的店面,顯然不是老奶奶開來餬口的——憑那一杯250元的咖啡顯然也賺不到什麼錢。恐怕更多的是老奶奶的一種習慣,無論是給下了早班的市場工人們端上一杯咖啡,還是陪著那些幾十年的老主顧們聊聊往事,或者就坐在吧檯裡看看門口幾十年裡川流不息的人群。女孩子們的打扮從超短裙變成了喇叭褲,又從喇叭褲變成了連衣裙、牛仔褲、哈倫褲、連體褲,臉上的妝容濃了又淡淡了又濃,但每一代人都喜歡舉著對面的玉子燒,一邊走一邊吃一邊饞饞地看著街邊攤位上那紅彤彤的金槍魚、奶白厚實的帆立貝、張牙舞爪的松葉蟹、汁滿肉肥的牡蠣、翠綠喜人的山葵... 這樣的記憶,都在這家店門前窄窄的一線光陰裡閃回著。
而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恐怕永遠再也沒機會看到這樣的光景了。
原本幾年前老奶奶就開玩笑地說,什麼時候她幹不動了,這家店也就關了。隨著築地市場的搬遷,今年恐怕就是這家小小咖啡店的最後一年了。
其實遠遠不止這家店。在場外市場的那些小樓裡,躲在陰暗的樓梯裡二層三層的那些被一些老客人稱為「築地裡逃離遊客群的避難所」的小店們,恐怕也很難逃脫被市場開發所拋棄的命運。失去了場內市場的築地場外市場,剩下的僅僅是一個集中了各種海鮮類飲食的大集市;而失去了場外市場的場內市場,儘管面積會擴大到原來的1.5倍以上,但讓老客人們去適應新環境,把幾代人建立起來的習慣和信任重新樹立起來,恐怕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吧...
我們再也回去不去了,築地市場也一樣,同樣回不去了。
所以儘管現在的築地市場看似髒亂,店面裡要拼命縮著肩膀才能坐下,電瓶車在人群裡鑽來鑽去... 但就是這樣,才是有著81年歷史的築地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恐怕真的是你我最後一次來築地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