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鑿或是先鑿後鑽方式加工:在玉器表面需要加工孔的部位,先以硬物敲擊,使其變薄之後,再以桯鑽鑽透。
石鉞孔加工,先鑿後鑽示意圖。
石犁
良渚文化石犁,先鑿後鑽的打孔方式。
這種加工方式,主要出現在文化期以前,往往在比較容易操作的材料上加工,否則很容易因為敲擊而損壞。現實收藏中比較鮮見。
小結:
這種方式的鑑定,只要從包漿以及此部位發生的入土特徵同工藝之間的先後、相互關係入手即可。
c.先磨後鑽:在需要打孔的部位,先採用磨製的方式使其變薄,再以鑽頭鑽過。
圖1
圖2
先磨後鑽的示意圖
小結:
先磨後鑽,從包漿、入土特徵和加工工藝之間關係入手鑑定。
d.管鑽加工:顧名思義,是以管狀工具加工孔洞。比如玉璧「好」的部分,玉鉞上的穿孔,玉琮的大孔等。
齊家文化玉璧,孔壁的放大圖,這是管鑽留下的痕跡特點。
圖1
圖2
仰韶文化玉鉞的打孔方式,可以明顯地看出是管鑽所為。
齊家文化,管鑽加工玉琮的大孔留下的玉芯。
管鑽未完成的出土品
小結:
管鑽加工痕跡的鑑定,除了看包漿之外,只要掌握了管鑽使用時的特點,就能很容易地找出痕跡的規律。不管是手握的還是安裝在砣機上,原理都是一樣的。
由於往復運動用力的不均,管鑽的垂直性不會很穩固,所加工出來的孔洞會有以下規律:
(1)孔洞皆非正圓;
(2)孔洞的上口和底口不在一個同心圓上;
(3)孔壁的傾斜度不同;
(4)旋痕寬窄、深淺、疏密不一,不閉合。
其次,就是理清入土特徵和加工工藝的關係了。
但是,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針對真品旋紋的特點,現在造假也日新月異,就是將鋼絲球的鋼絲繞在降速的電機鑽頭上,在孔內進行二次加工,將孔內規則的旋紋破壞掉。然後再放進串桶磨掉其他加工痕跡,使其光亮。這種方法主要用於仿製文化期的玉珠、玉管之類。
將鋼絲繞在鑽頭上,對孔洞二次加工,使旋紋變得不規則。
小型拋光設備,裡面以石子、沙子、水為介質,將需要打磨的小件玉器放進去上下翻滾,起到拋光的作用。
下期繼續講解古玉孔洞的加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