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動物「休眠卵」發現,動物起源提前5000多萬年

2020-12-26 搜狐網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於飛金陵晚報報導在長江三峽湖北宜昌的曉峰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研究員為首的科學家小組,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精細研究,發現了一塊帶著6.32億年前「風塵標記」、令人興奮的矽質巖。

它其中暗存的遠古生命的遺蹟,改寫了動物起源的記錄。專家在這塊石頭中發現了兩個動物休眠的胚胎外包裹著的「卵囊胞」,這意味著動物起源的時間被提前到了6.32億年前,和我們之前所知的5.8億年,整整提前了5000多萬年。這一重大的科學進展將會在今天同步刊登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

  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

  尹磊明研究員告訴記者,關於地球動物最早起源於6.32億年前這個重大的發現,其實是從解決一個懸而未決的科學爭論開始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肖書海研究員等又在距今5.8億年前的中國貴州甕安埃迪卡拉紀陡山沱地質層,發現了數以億噸計磷酸鹽化石,其蘊涵的動物胚胎之前被認為是動物胚胎的證據。這些胚胎上球狀的外觀上長著大大小小的瘤孔,這些瘤孔以螺旋狀有規律地分布著,是帶著遠古未知色彩的奇特生物,被袁訓來研究員等稱為「裝飾」大球。但是它謎樣的起源,引起了科學界的無限爭論,爭議的焦點有動植物之爭:有人認為它是藻類化石,也有人認為它是巨大的硫細菌化石,另外,甕安生物群的年代也存在爭議。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那麼甕安生物群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動物化石記錄就不能得到肯定。

  動物胚胎裹著「蠶繭」

  為了解決甕安生物群的時代問題,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在華南作了大量的地層學和地質學的研究,對於甕安生物群及相關地層的年代,即處於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階段的埃迪卡拉生物群提出了新的劃分方案。為了驗證和進一步解決地層的年代問題,2006年下半年,以尹磊明為首的科學家小組深入三峽地區進行地層研究,他們選擇了位於宜昌的曉峰河剖面展開了研究,對於陡山沱地質層大量發育的矽質結核開展了逐層採集樣品,並通過實驗室的巖石切片,尹磊明等從600餘個薄片中獲得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具有顯著刺狀突起的「疑源類」化石。這些化石的分裂形式和胚胎發育結構和肖書海、袁訓來等人在甕安發現的「裝飾大球」並無二致,而且地層年代也非常一致,在距今5.8億年前左右的時間。而且除了相同的「裝飾大球」類的化石,尹磊明等人還發現有些裝飾大球外面包裹著一層「有機質囊胞」,和現代動物胚胎節肢類休眠卵囊胞非常相似,具有複雜的裝飾和厚厚的有機質包裹,就和現在的「蠶繭」有點相似。尹磊明說,就憑這一點就足可斷定它不是藻類和菌類,而是真正的動物胚胎的休眠卵。

  動物起源時間被提前

  而更令人驚訝的發現還在後面:在6.32億年前,是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寒冷的「雪球」事件剛剛結束的時候,在過去,這一直是被認為是動物出現的「空白地帶」,然而在這一次的研究中,尹磊明研究員竟然發現了兩個沒有胚胎分裂結構,卻空存著休眠卵外面包裹著的那層「卵囊胞」,就好像「金蟬脫殼」般,金蟬走了,卻留下「殼」的證據。正因為這個發現,動物化石的記錄可以被提前到6.32億年,動物起源的時間表因此也被提前了5000多萬年。尹磊明說,這個發現,證實早期後生動物胚胎與其他許多真核生物一樣,具有顯著刺狀突起的休眠囊胞。另外,這說明,早期原生動物和後生植物幾乎同時在新元古代晚期全球冰川活動(『雪球事件』)後很快出現,早在6.32億年前業已生活於淺海。另外,全球埃迪卡拉紀早期地層保存的『大型複雜疑源類』的生物,究竟是什麼,這個研究成果也為定義它們的屬性及其分布,拓開了新的窗口。

  未解之謎,等待開啟

  6.32億年前的秘密通過化石被保存下來,深深地裹埋在巖石中,我們從其中看到了最古老的動物胚胎的某些玄機,然而還有許多不解。為何這些最早的動物胚胎化石和甕安生物群發現的磷酸鹽化石胚胎相同,但是卻裹著甕安生物群那些動物胚胎中沒有的「卵囊胞」結構?這些胚胎長大後究竟是什麼樣子,這些動物的避難所——「卵囊胞」究竟能夠讓這些動物胚胎在多長的時間裡保持著「存活」的狀態?都是大家急切想知道的問題。尹磊明研究員告訴記者,甕安生物群發現的磷酸鹽化石胚胎為何沒有發現「卵囊胞」,目前仍沒有確定的結論,然而有一種推測是,甕安生物群的化石被包裹在「磷酸鈣」中,而這次在曉峰河剖面發現的動物胚胎休眠卵卻是在矽質巖之中,可能卵囊胞在兩種巖層中保存的能力差異巨大而造成的。至於這些動物胚胎長成成蟲後將會是什麼模樣,現在還無法得知。而那層厚壁,帶著複雜的裝飾物,究竟能夠帶領這些最古老的小蟲逃避怎樣「等級」的災難,仍未可知。尹磊明說,所有的一切都有待化石證據的發現來說話,科學的繁複和真相的狡黠還在於:化石在透露著一些細節,也隱藏了不少奧秘。這些都留待未來的探索。

  和硫細菌超級「PK」

  這些謎樣的動物胚胎化石,挑戰著我們過去對動物的許多認識,因此也難怪,在國內外科學界,圍繞它的爭論始終不斷,而最為戲劇性的就是美國學者拜雷等學者挑起的「動物胚胎化石」和硫細菌化石的超級「PK」。如果看到超級硫細菌細胞分裂的圖片,你就會驚訝地發現,這些地球上最早的動物胚胎的確和巨型氧化硫細菌有著「驚人的相似」,難怪外國專家會誤解呢。尹磊明研究員點開最早動物胚胎的分裂圖以及拜雷發表在《科學》上的超級硫細菌細胞分裂圖,你會看到,無論是單細胞、雙細胞,還是四個細胞,這些最早的動物胚胎真的和超級硫細菌非常相似,甚至專家們發現超級硫細菌細胞四個細胞的分裂方向都和動物胚胎的化石分裂的方向一致。還令專家驚奇的就是,在甕安生物群,那些磷酸鹽動物胚胎數以億噸計,南京的古生物專家認為這些動物的胚胎之所以沒有很快地腐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動物的胚胎一來到世間,很快就被磷酸鈣澆在上面,幾天之內甚至在短短幾個小時裡,這些胚胎變成了「石頭」,但磷酸鈣究竟如何形成,仍然未解。然而認為這些胚胎是巨型氧化硫細菌的Schulz卻認為,在非洲納米比亞大陸架富含磷灰石的沉積物中,有著豐富的巨大硫細菌,實驗室的試驗表明該類細菌在無氧環境下,能釋放足夠的磷酸鹽以生成羥磷灰石的沉澱。通過三維成像技術,以及尹磊明發現的動物休眠時留下的卵囊胞,都讓這場動植物超級「PK」中,持動物胚胎化石這一看法的學者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首先這些胚胎化石無論是分裂成單個還是多個細胞,它的個體體積總是維持不變,另外,卵囊胞是某些動物休眠時特有狀態,是氧化硫細菌細胞絕對不會存在的。最早動物胚胎自帶「避難所」為了研究最早的動物卵細胞休眠時究竟是什麼模樣,記者來到了尹磊明研究員的辦公室,尹磊明研究員小心翼翼地翻出那些化石的薄片。尹磊明笑著告訴記者,6.32億年前最古老動物的無限機密,就藏在這紙一樣厚薄的600片巖石切片中。厚厚的地層中,別人發現不了的生命痕跡,是如何被專家發現的?尹磊明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實一塊巖石中,究竟有沒有化石,專家自有一套判斷方法,比如宜昌的這些矽質巖化石,一旦有顏色明顯偏深的,那麼裡面十有八九有化石,因為顏色深代表著可能存在更多的有機質和碳化物,那可能就是因為生命埋藏留下的記號。尋找到可能藏有化石的巖石後,專業人員將它切割成薄如紙張的薄片,以便將巖石中的秘密給暴露於天下,尹磊明說,它的這些巖石薄片,厚度不足0.3微米,大小只有一兩個指甲般大小,但是裡面卻藏著幾十個的化石胚胎細胞。透過尹磊明研究員的顯微鏡,記者在厚度不到0.3微米的薄片上,一粒灰塵大小的位置上,找到了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的胚胎的休眠卵。它究竟是什麼樣子?其實單個胚胎細胞外,為休眠而包裹著的那層「卵囊胞」組成的休眠卵,看著就和煎雞蛋有點相似:中間的蛋黃就像胚胎,外面的蛋白就是「卵囊胞」,只不過細細瞧去,這些「蛋白」外圍還有「細小的突起物」。尹磊明研究員告訴記者,這些細小的突起物就是胚胎的卵細胞複雜的裝飾物,有柱狀,有刺狀,有椎狀。另外,「卵囊胞」的這些特徵和現代節肢類的生物如海蚤、某些蝦類早期的休眠卵身上也會出現。尹磊明說,這些「卵囊胞」上的裝飾物看似複雜和無用,其實孕育著最早動物胚胎「智慧」。它是一層厚厚的有機質的壁,可以暫時將動物胚胎和外面惡劣的環境隔絕開來,以便它們能夠在極端寒冷或是極端炎熱,甚至是極端缺少食物的環境下得以「保存」。另外,這些刺狀、圓柱狀和椎狀的突起物,便於這些最早的動物在淺海上漂流,其次它的突起物就像是一個避難所,獨特的形狀,讓它可以躲避別的生物將其吞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5日 14:29 來源:科技日報   休眠卵化石破裂的囊胞     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研究員為首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他們在宜昌曉峰河剖面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
  • [中國新聞]湖北宜昌發現6.3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中國新聞]湖北宜昌發現6.3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6日 00:50 來源:CCTV.com 從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胚胎,它們曾生活在距今約6.3億年前,被科學家們親切地稱為———休眠卵。4月5日,國際著名刊物《自然》雜誌刊登了這個重大成果。
  • 「古球蛋」原是遠古水生動物休眠卵
    最新顯微成像技術顯示,這種產生在寒武紀早期、卻一直無法確定生物屬性的神秘化石,其實是遠古水生動物的休眠卵。 此次被「驗明正身」的古球蛋化石,即產生於5.3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這種磷酸鹽質地、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型化石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多地被多次發現,但它是什麼,至今仍是個謎。
  • 5000萬年來,人類在不斷進化,為何眼睛卻毫無進化痕跡?
    為了解答這個謎團,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團隊,近日和德國、法國的科學家們一起,通過大數據分析研究,發現我們的眼睛,竟然和5000萬年前相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 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 不應以青銅器為標準
    原標題: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準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
  • 「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 將此雕塑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6月12日,記者連線採訪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佔揚時,他說,「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靈井鳥雕」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李佔揚教授是「許昌市榮譽市民」。2007年,他在「靈井遺址」發現的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填補了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空白,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靈井鳥雕」是2009年在靈井「許昌人」遺址後續發掘中被發現的。「靈井鳥雕」出土後,李佔揚教授和來自中國、法國、以色列等國的研究人員一直孜孜不倦地對其進行探索。
  • 人類起源於非洲,領先動物百萬年,但為何非洲成了世界最窮的地方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位於非洲,南方古猿是人與猿之間的過渡生物,南方古猿的化石是於1924年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最早出現於390萬年前的地球上,後來南方古猿中的阿法種,成為了人類的祖先,最早的人科動物的化石被稱為「露西女士」,「露西女士」即是南方古猿阿法種。
  • 十年內人類進化史重大發現:智人出現時間提前10萬年
    為了紀念史密森尼學會舉辦的「大衛·霍伯格人類起源廳」十周年,研究人員列舉了過去10年人類進化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 1、人類的遠古DNA DNA能夠告訴我們許多親緣信息,科學家通過研究早期人類DNA將有助於揭曉人類起源之謎。
  • 你的眼和5000萬年前一個樣
    為了理解人類視覺能力的起源,瑞士日內瓦大學科學家聯合德國馬普學會和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合作者,調查了這些計算單位能否跨越靈長類動物之間巨大的尺寸差異。 研究人員比較了狐猴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發現這些視覺處理單元的大小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是相同的,與它們的體形無關。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 陸橋、木筏與某些動物的遷移
    犬科動物和駱駝也起源於北美洲,分別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期間經白令陸橋遷移到亞洲。根據DNA的研究表明,貓科動物起源於亞洲,大約在900萬年前經白令陸橋進入北美洲,演化成獵豹、美洲獅、虎貓等北美洲特有的貓科動物。其中獵豹於100多萬年前通過白令陸橋返回亞洲,最終進入非洲。北美洲本地的獵豹則在1萬多年前滅絕。
  • 起源問題將被終結,7.5億年前的海綿狀生物是所有動物的祖先?
    關於我們人類的祖先,人類的起源問題一直是科學家所不斷努力探索的問題,但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好像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給出確切的定論。而且在長久的對這個問題進行觀測研究過程中,在生物學方面展開了很激烈的爭論,關於人類以及自然界之中別的動物的起源究竟是來自於什麼?
  • 繁昌發現人字洞遺址,不僅將亞洲人類起源提前,還發現新物種
    在歷史學、生物學和考古學界,探索人類和生物物種的起源,是一項極具挑戰,但又趣味性十足的研究工作。人類起源何時何地?遠古時代有哪些物種?人與動物又是如何共處?一系列的問題,看似簡單,但絕非容易回答。今天,小編就給您說說「人字洞」,揭秘它背後鮮為人知的史前歷史。
  • 《刺客信條:起源》刷錢比阿波羅動物港多的位置推薦
    導 讀 想要在刺客信條起源中刷錢,許多玩家都選擇阿波羅動物港,但是有些玩家發現了一個比阿波羅動物港刷錢還快的地方,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刺客信條起源刷錢比阿波羅動物港多的位置推薦
  • 英媒:婆羅洲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繪畫 距今已5.2萬年
    【原標題】英媒:婆羅洲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繪畫 距今已5.2萬年英媒稱,研究人員在婆羅洲(加裡曼丹島)東部的偏遠山區的洞穴中發現了最早的動物藝術品,該地區曾經是歐亞大陸的一部分,距今已有5.2萬年的歷史。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7日報導稱,到現在為止,人們一直認為描繪動物和人類的洞穴繪畫起源於大約4萬年前的西歐,儘管最近在南非發現了距今7.3萬年前、最早的抽象藝術。但現在,這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畫作比歐洲已知的最早案例早了1.2萬年。
  • 科學家重繪冰期動物遷徙路線圖
    20世紀初期,在河北泥河灣,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發現了一個外壁上具有披毛犀特殊褶曲的乳齒列,因而將這件標本歸入披毛犀。它清楚地顯示了一些原始的性狀,表明披毛犀應該起源於亞洲。但由於材料太少,在起源問題上,早年的這件標本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 全球野生貓科動物分布概況,這兩個國家的貓科動物種類超過一個洲
    目前,多數野生貓科動物都是瀕危物種,有數種更是極危,如何使它們擺脫瀕危,恢復野生種群是一個全球性難題。今天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現存野生貓科動物的起源、種類及分布概況。貓科動物的發展貓科動物出現於3000-2500萬年前,最早是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原貓(始貓),約在2000萬年前又進化出假貓,假貓演化為兩大分支,劍齒虎類和真貓類。劍齒虎類在一萬年前滅絕,現存的貓科動物都為真貓類。
  • 探秘地球最早的動物世界,到埃迪卡拉紀看看
    近日,科研團隊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該團隊副研究員龐科表示,直到今天,人們對形成這些化石的生物屬性仍然所知不多。「它們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還早。
  • 西藏發現鬣狗化石 揭秘碎骨者鬣狗起源、滅絕背後
    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盆地發現400多萬年前的佩裡耶上新鬣狗化石青藏專項課題組在這個盆地中發現了最早的披毛犀、最早的雪豹和最早的北極狐等珍貴化石,提出了第四紀冰期動物「走出西藏」的假說。 (李強供圖)他們聯合報導了產自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盆地400多萬年前的佩裡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這是繼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後在該地區發現的第二種鬣狗類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現,對於研究鬣狗類的起源、多樣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義。這是青藏專項課題組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兩棲類動物化石 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對研究兩棲類動物起源和...
    楊曉川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導9月28日,當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一行來到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觀鬥社區村時,村民張華彬和妻子10天前在屋後發現的化石已經被夫妻倆用油布遮住保護起來。彭光照一行通過現場研究發現,該化石可能屬於三疊紀晚期,也就是距今約2億年前,是目前四川省首次發現的2億年前的兩棲類動物化石。據介紹,9月18日,張華彬和請來幫忙的工人們在整理屋後滑坡下來的石頭時,突然發現其中有兩塊帶紋路的石頭。「覺得這個紋路很好看,之前在網絡上也看到過相似的東西,有點像化石,就保護起來了。」
  •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之謎 從人字洞說起
    不久前,在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類遺址發現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人字洞這個距今200萬年左右的謎一樣的洞穴,仍然牽動著所有中外學者。說它是謎一樣的遺址,是因為200萬年前左右的這個時間節點,使這處遺址在人類起源研究上的地位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