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泰克DiCE聯手尋找高難靶點小分子藥物

2020-12-14 生物谷


小編推薦會議:2018DNA編碼化合物庫(上海)研討會 

基因泰克宣布將與DiCE Molecules合作開發小分子藥物。DiCE的技術平臺是DNA編碼化合物庫(DEL)合成、指導演化、組合化學的複合體,從幾億到上十億的化合物開始、利用獨特優化系統號稱可以為任何靶點找到類藥配體。這個合作主要研究現在公認的非成藥靶點。根據協議,DiCE將獲得一定首付和各種裡程金,但具體金額都沒有公開。

藥源解析

DiCE 是史丹福大學Pehr Harbury教授於2013年創建的新技術公司,主要利用DEL技術搜索化學空間,為困難靶點尋找小分子配體。去年已經與賽諾菲籤訂了5年、最多12個靶點的合作計劃,獲得5000萬首付和潛在每個靶點1.8億各種裡程金(總額可達23億)。昨天是第二次與大藥廠合作。

第一代DEL只是用DNA作為一個條形碼記錄每個化合物的合成歷史。這與其它條形碼、如不同長度的烷烴沒有本質區別,但因為DNA可以通過PCR放大所以反應可以用很少量反應物、因此DEL庫可以非常大,上10億的庫並不困難。後來David Liu等人利用DNA的互補雙鏈不僅標記反應物、還可以作為模板控制哪些反應物參加反應。Liu創建了Ensemble並與多家大藥廠合作開發困難靶點藥物,但今年宣布解散。DEL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成功據我所知是葛蘭素的RIP抑制劑。這個發現不僅利用了DEL,而且還有很多其它最前沿的藥物化學技術,值得大家學習一下(這裡)。找到的RIP抑制劑選擇性和其它性質在激酶抑制劑裡確實非常優秀。

DiCE的平臺雖然細節很少,但號稱是加上篩選壓力和遺傳變異機制。選擇壓力比較容易想像,所有篩選平臺都要找到個別「適者」、多數情況下就是與靶標蛋白結合的化合物,然後淘汰絕大多數不合時宜的化合物。DiCE的平臺是多輪DEL合成。所謂遺傳大概是指保留苗頭化合物的需要性質,變異則應該是改變分子的某個模塊。和天然蛋白只有20個胺基酸不同,DEL的模塊可以遠遠多於20個。這個過程也可能重複合成第一代化合物庫裡面已經包括的化合物,但更系統的SAR可以增加篩選準確性(去除假陽性、回收假陰性)。

DEL可以在更廣闊化學空間更高效篩選先導物,但適合DEL的化學反應是有限的、每個化學反應可以買到的起始原料是有限的。DEL涵蓋的空間很大、但對尋找新藥不一定最重要。雖然很多技術號稱可以合成天然產物類似物,但多數只能合成簡單的分子類型,DiCE似乎還只能合成多肽類似物。當然更重要的障礙是篩選壓力(即優化系統)。優化指標現在還基本是一本糊塗帳,我們即不知道哪些性質候選藥物需要有、也不知這些萬裡挑一的化合物有哪些致命隱私。對於抗體藥物選擇性可以比較可靠地假設已經合格,但小分子藥物城府要深得多,經常在關鍵時刻才交代脫靶活性。雖然GSK的RIP1抑制劑說明DEL可能非常有用,但Ensemble的倒閉也說明DEL也只是諸多技術中的一個。(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開發高難靶點,小分子創新藥企攻堅重大疾病「星醫療」
    2攻克高難靶點自腫瘤靶向治療概念出世以來,小分子抑制劑藥物一直是臨床腫瘤學的研究熱點。據健康界,隨著臨床腫瘤學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分子靶點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小分子抑制劑作為腫瘤靶向治療的有力工具也越來越受人重視。如今,新藥開發的重心已經轉向腫瘤靶向分子的開發,主要包括抗體藥物、小分子靶向藥物、各種基因和細胞療法等。
  • 小分子微陣列技術挑戰不可成藥靶點
    Kronos的SMM平臺號稱可以為轉錄因子、輔酶等蛋白/蛋白、蛋白/DNA相互作用等傳統不可成藥靶點找到小分子配體。Kronos現在最成熟的兩個產品是MARC和CDK9。SMM是化學生物學大佬Schreiber在90年代發明的技術,Kronos的技術創始人、MIT教授Angela Koehler當時是Schreiber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生之一。
  • 羅氏關閉四處生產基地,小分子藥物何去何從?
    今天羅氏宣布將關閉美國、愛爾蘭、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四個小分子藥物生產基地,裁員1200人。安置這些員工約需6億美元,羅氏總共需要支出16億美元。羅氏是老牌製藥大廠,早期以Leo Sternbach發明的苯並二氮卓類小分子中樞藥物聞名,後來開始逐漸依賴基因泰克的抗體藥物。今天這個舉動反映現在傳統小分子藥物面臨的生存壓力。
  • 治療COVID-19 抗體藥物比小分子更具潛力?
    氯喹/羥氯喹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小分子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於3月19推薦該藥,稱其可能對新冠病毒起到治療作用,隨後也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目前比較可信的機理是,病毒在進入細胞內體後需要逃離細胞再感染其他細胞。這個逃離過程需要依賴於細胞內體的酸化和與溶酶體的融合, 只能在低pH值下完成。
  • EGFR靶點藥物品種介紹
    1、全球上市及臨床在研EGFR靶點藥物品種102個截至目前,全球(中國、歐美、日韓等主要國家)批准上市的針對EGFR靶點的藥物20個,臨床申請及研究階段藥物80個,NDA申請中的藥物2個。
  • 回歸需求,融合創新,迎接小分子藥物的春天
    除了口服、適用於細胞內的靶點外,大分子能靶向的靶點,小分子也能靶向,小分子能靶向的靶點,大分子不一定能。從研發速度來說,大分子在臨床前確定候選化合物可能比小分子看起來要快,但是大分子在CMC階段要複雜得多、貴很多。而小分子工藝開發相對成熟,我們經常說只要能把分子畫出來總是可以合成出來的,這跟大分子還是不太一樣。
  • 靶點和先導物功能哪個對藥物研發更重要?
    2011年羅氏的科學家分析了1999-2008這10年間首創藥物的來源,發現45個小分子首創藥物中有28個來自功能篩選,17個來自靶點篩選。在研發經費嚴重向靶點為中心研發活動傾斜的情況下還有>50%首創藥物來自功能篩選似乎說明靶點為中心的研發模式效率不高。今天這篇文章首先澄清了功能篩選和靶點未知的區別。
  • 小分子藥物的優勢與突破
    嘉賓們普遍認為,相比於大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仍在多個方面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優勢,並且近幾年小分子藥物研發方面也有諸多突破。但是嘉賓們對小分子藥物的態度更加樂觀。他們普遍認為,與大分子相比,小分子藥物仍然在靶點、製劑、成本等多個方向上保持著自己的優勢。  包駿認為,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上看,FDA去年批的藥中有三分之二依然是小分子,近期一些50億美金以上的大交易也都是小分子。另外小分子藥物大部分都是口服製劑,有助於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 ...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
    藥師有話說|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患者的用藥管理 2020-07-13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C&EN深度:蛋白靶向降解技術正在重定義小分子藥物
    但是他們發現傳統的小分子和抗體藥物只能靶向大約20%的蛋白。這一局限性給了基於RNA的藥物和基因編輯技術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它們有可能靶向另外80%的蛋白。但是這些新技術也需要面對一系列挑戰,其中包括藥物遞送問題,藥效和安全性問題。
  • 從"有意迴避"到"研發熱點" 共價抑制劑如何革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這些化合物上的特定基團能夠與它們的生物靶點形成共價鍵,從而不可逆地改變生物靶點的功能。雖然人類醫藥歷史上多款具有重大意義的藥物包含共價作用機制,然而很久以來,藥物研發人員在選擇靶點的抑制劑時會有意避免能夠與靶點共價結合的化合物。他們擔心這些化合物的選擇性不夠強,而一旦它們與其它不相關的蛋白結合,就可能產生嚴重的毒性。
  • 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傳統的小分子抑制劑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結合靶蛋白的活性位點從而抑制靶蛋白的功能,100多年來小分子的研發思路成功對抗了很多疾病。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疫情科研,現代藥物研發需要找靶點,尋找基因測序後的特效化合物
    可以說屠呦呦獲獎得益於中國醫藥前輩們千年經驗的總結,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尋找到科研方向,因為傳統的藥物開發模式屬於盲目性的測試,鳥槍法的實驗尋找最合適的抑菌化合物。現代藥物研發需要找靶點隨著生物基因技術的發展,現代的藥物研發在現有的資料庫之下,可以為藥物研發尋找到潛在的化合,尋找新的靶點也成為目前海內外大型藥企以及生物公司的重點研究方向,因為在生物大分子藥物篩選發現過程中,靶點的選擇是藥物研發途徑中關鍵的第一步,新的靶點意味著新的作用機制和研發途徑。
  • 小分子靶向藥物行業:醫保談判催化 競爭格局生變
    小分子靶向藥物:醫保專項談判可能的重點領域之一  從目前用藥及新藥審批情況分析,我們預計醫保腫瘤專項談判將涉及較多小分子靶向藥物。其中,包含市場關注度較高的安羅替尼(中國生物製藥)、奧希替尼(阿斯利康)和阿來替尼(羅氏)等。
  • 亞盛醫藥聯手君實生物探索小分子藥物與PD-1聯合用藥
    作為明星藥品,PD-1藥物是大分子抗體類生物藥的一員。當PD-1遇上小分子藥物,會有什麼「化學反應」?據記者了解,亞盛醫藥在研的APG-1387為新一代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高效特異性抑制劑,是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及慢性HBV感染。此外,APG-1387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IAP靶向藥物。
  • ...L1抑制劑能否破解PPI靶點成藥難題?|結構|藥物|分子|抑制劑|...
    因此,PPI作為一類非常重要的目標靶點,其調控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小分子PPI抑制劑的開發難點相比於經典的藥物靶點,如常見的激酶、離子通道或受體等有明確的配體結合位點的靶點,尋找能夠直接阻止兩種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藥物非常困難,製藥界一直將PPI視為不可成藥的靶點。
  • 交叉學科|小分子探針與藥物發現
    「小分子探針,一般是指小分子螢光探針。即:通過某種物質的物理或化學作用判別某種未知物,稱該物質為探針。螢光探針是建立在光譜化學和光學波導與測量技術基礎上,選擇性的將分析對象的化學信息連續轉變為分析儀器易測量的螢光信號的分子測量裝置。
  • 拓展小分子發現 阿斯利康達成藥物開發新合作
    近日,專注於小分子發現的生物技術公司X-Chem 宣布,進一步擴大與阿斯利康(AstraZeneca)關於全球藥物發現項目的合作。新協議的重點是合成和交付阿斯利康的定製庫,以及DEX平臺的轉讓,允許阿斯利康對DNA編碼文庫進行篩選。
  • FDA共批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僅有13個在國內上市
    實體腫瘤的信號通路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般同時擁有多個通道,單靶點的阻斷可促使腫瘤細胞啟用替代信號途徑以獲得拮抗能力,因此,多靶點治療研究也成為了抗腫瘤藥研發的新方向。比如索拉非尼,可以用於治療肝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自從2001年諾華開發的第一個替尼類藥物伊馬替尼上市以來,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就一直成為研究熱點。本文一共統計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