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紅腸濃鬱的香味讓人齒頰留香,悠久的歷史文脈更令人回味,然而因為一直沒有門檻導致無限制進入,誰都可以叫「哈爾濱紅腸」
生活報記者 張立 王威
核心提示
提起哈爾濱紅腸,濃鬱的香味讓人齒頰留香,悠久的歷史文脈更令人回味。1913年,第一根紅腸在哈爾濱誕生,也將紅腸這一特色食品與這座城市相連。如今歷經百年的歷史,對於哈爾濱來說,紅腸已經超越了食品的概念,作為城市的符號融入歷史的進程中,更與太陽島、冰燈、中央大街齊名,成為哈爾濱的名片和金字招牌。然而近年來,由於哈爾濱紅腸市場一直沒有準入標準,而頻頻遭遇冒名,不但聲譽受損,更讓城市的金字招牌蒙灰。哈爾濱人期望紅腸更上一層樓,哈爾濱的管理者更期望擦亮這塊百年金字招牌,於是在本年度的歲末,哈爾濱也開始了一場哈爾濱紅腸保衛戰。
一座城市所面臨的新課題
對於哈爾濱來說,哈爾濱紅腸不單是食品,更是帶有地方特色的一筆寶貴財富,它的流傳沿革其實也是哈爾濱這座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見證,所以保護哈爾濱紅腸也是在傳承哈爾濱的歷史。
味道好、口感好,哈爾濱紅腸之所以能享譽全國,作為紅腸產業的管理者之一的哈市工信委食品農產品加工工業處處長譚濱彥,則這樣解釋其中的原因,哈爾濱紅腸的歷史鑄就了它的獨一無二,它的生產工藝堪稱一絕,採用傳統製作技藝,完全手工操作,體現了俄羅斯傳統生產技藝,也是俄羅斯文化在哈爾濱的延伸。
哈爾濱紅腸的背後有怎樣的歷史?譚濱彥介紹說,1913年,哈爾濱因中東鐵路的修建而繁榮起來,不同地域、不同國籍的人在這裡融合。此時,商人馬前氏看準商機投資5.5萬英鎊,在哈爾濱成立了濱江物產英國進出口有限公司,收購家雞、家鴨、野雞進行加工,並引進俄籍技師愛金賓斯的紅腸加工技術,建成哈市乃至中國最早的肉灌製品加工企業,並生產出哈爾濱的第一根紅腸。
在任何城市,都沒有傳統食品與城市如此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哈爾濱紅腸則潤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更加重了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異域風情。所以,隨著歷史的進程,紅腸在哈爾濱逐漸成為最受歡迎的食品進而走向全國,紅腸這一產業在哈爾濱也成為熱門行業。從肉聯紅腸,到秋林裡道斯、商委,再到道臺府、老哈、農大、大白樓、一手店、裕昌等各種品牌紅腸層出不窮,同時還伴有一些小型生產企業的加入,哈爾濱紅腸多起來,生產企業不斷增加,則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擺在哈爾濱的面前。
都叫哈爾濱紅腸難辨誰正宗
「吃紅腸首選哈爾濱紅腸」、「送禮物要送哈爾濱紅腸」、「來哈爾濱必買哈爾濱紅腸」……正因為首創的技藝和獨特的口味,哈爾濱紅腸名揚全國,無論在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心中都有著一份惦記。但是,無論在外地還是哈市本地,均有假冒紅腸充斥市場,損害了哈爾濱紅腸的名譽……
經常外出的黑龍江海外旅行社民航分公司經理王冉告訴記者,在吉林、上海、杭州、天津等地,經常能看到賣哈爾濱紅腸的店,其實仔細了解後,發現大部分是當地一些企業生產的。而正因為這樣的「黑店」存在,讓很多人誤買了假貨。此外,現在哈爾濱紅腸的品牌太多了,真不知道哪一種才是正宗的。
哈市工信委食品農產品加工工業處處長譚濱彥也深有感觸:「市場上賣的腸都叫哈爾濱紅腸,但口味大小種類各不同,每一家都號稱自己是正宗的,讓消費者真假難辨,自然也降低了哈爾濱紅腸整體的信譽度。如果一種食品出了問題,甚至可能影響到一個行業的興衰。可以說,哈爾濱紅腸目前正經歷著這樣的陣痛,該到了開始轉型重振的時刻。」
銷量第一與魚目混珠的假貨
從全國比較,哈市肉灌製品生產和銷售量都排在首位,而品種中排名第一的自然是哈爾濱紅腸。但銷量好的同時另一個問題也緊跟著突現出來,那就是黑加工點假貨的魚目混珠,讓哈爾濱紅腸蒙灰。
採訪中記者從哈市工商部門了解到,由於哈爾濱生產的紅腸沒有註冊以地理標誌「哈爾濱」為名稱的商標,這讓很多假冒者有機可乘,小作坊、黑加工點都在冠以哈爾濱紅腸之名做紅腸。
譚濱彥告訴記者,從目前哈市紅腸市場格局看,很多小品牌紅腸普遍在十幾元一斤,面向的主要是中低端消費群體,肉聯、秋林裡道斯、商委等品牌紅腸普遍在二十六七元一斤,面向的主要是中高端人群。消費者經常會在早夜市看到,一些銷售紅腸的攤床也聲稱自己是肉聯、商委紅腸,價格卻明顯偏低,部分甚至每斤不到十元。「這種紅腸大多來自黑加工點和小作坊,不但肉含量低,甚至有些紅腸還存在質量問題,是典型的紅腸中『李鬼』。這些『李鬼』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嚴重影響了哈爾濱紅腸的招牌。」
而作為企業也深受假貨之痛,哈爾濱商委肉製品公司董事長於桂芳表示,該企業每年都會接到大量顧客投訴,說紅腸質量有問題。經過調查,原來是一些不法商販在利用公司的招牌欺騙消費者,以次充好。
對此,哈市眾多正規、品牌的紅腸生產廠家也感同深受,他們也向記者建言,如果哈市能有統一準入機制,並配以哈爾濱紅腸的統一標識,這種以次充好的現象就會減少。不但保護了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同時也捍衛了哈爾濱紅腸的信譽。
哈爾濱給紅腸「立規矩」
哈地產紅腸
亟待正本清源
到今年,哈爾濱紅腸正好是100年的歷史了。採訪中,作為哈爾濱紅腸代言者的部分生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對於城市來說,哈爾濱紅腸的價值已經超過食品本身,不論特色口味還是歷史文脈都是城市的一份珍藏,所以應該好好保護和發揚。但因為沒有門檻無限制進入,最終分化了哈爾濱紅腸的品牌魅力,讓這張享譽全國的品牌變得有些脆弱。
「其實做紅腸就像炒菜,即使原材料相同,但每個廚師放的配料不同、火候不同,菜的口味自然也就不同。雖然製作紅腸的原料看似透明,不外乎肉、澱粉之類,實則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獨家秘方,這就直接導致紅腸口味多種多樣。」哈爾濱商委肉製品公司董事長於桂芳說,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自然讓消費者感覺味道不同,而對品牌不能有信任的認識。
而多樣的品牌和口味也會給本地紅腸生產企業帶來尷尬。於桂芳告訴記者,經常有外地消費者因為商委紅腸味道與其他品牌不同,而懷疑自己買到假貨。在消費者心中,既然說是哈爾濱紅腸,味道就應該一樣。而如果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種尷尬就不會出現了。
「各紅腸生產企業以往均按照國家出臺的相關標準生產產品,所產紅腸難以體現地方特色,削弱了哈市紅腸品牌的對外影響力。」譚濱彥說,隨著哈爾濱紅腸品牌的增多,因為沒有門檻,自然讓紅腸的發展出現了分化。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哈市正規製作肉灌製品的生產企業已經達到了87家,所生產的哈爾濱紅腸口味、質量也各不同。比如口味上有偏甜的,有偏鹹的,有蒜味輕的,有蒜味重的;製作工藝上有電烤的,有木炭燻的等;含肉量上,有的高有的低。每一家都號稱自己是正宗的「哈爾濱紅腸」。 「既然都叫哈爾濱紅腸,那就應該一個標準,不能隨意生產,哈市相關已經開始著手制定這樣的標準,期望未來哈爾濱紅腸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譚濱彥說。
來源: 生活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