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上「一坊二匾」只剩一根完整石柱
市民希望政府介入 部門:部分構件被毀被盜很難再進行保護
十年前完整的牌坊。
古道旁,曾經的一坊二匾只剩下孤零零的石柱。
東南網3月24日訊(海絲商報記者 蘇明明 李想 文/圖)在南安市豐州北郊泉永古道上,曾經有一座古牌坊,與泉州清代名人陳大玠有關。與其他古牌坊不同的是,這坊集「五經進士」和「孝子」兩匾為一體。
近日,南安市民洪少霖再次到訪這座古石坊,發現這裡只剩下一根石柱,驚訝之餘又深感痛心,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介入保護。
十年間兩次到訪 原本完整的牌坊只剩石柱
洪少霖家住豐州,是一名文學愛好者。閒暇之餘喜歡騎著摩託車四處採風,用鏡頭和筆記錄所見所聞。偶然間,他在豐州大鐘山麓西南部發現了這座古牌坊,但並未太在意。
大約10年前,洪少霖的一位文友想要寫一篇有關豐州的文章刊登在雜誌上,於是找到了洪少霖,洪少霖就帶他去看這座古牌坊。「那時候才認真地觀察,並有了一些發現。」洪少霖說,這個坊正面為五經進士坊,背面為孝子坊。他們用鏡頭記錄了這一切,這些照片也成了寶貴的資料。
洪少霖發現石坊被毀是在幾天前,訪友回家時特地繞道此處,「聽朋友說,石坊只剩下一根柱子,我還不敢相信。」真正目睹這一切,他很心痛。
昨日,記者在洪少霖的帶領下,見到了這座石坊,只見一根石柱孤零零地立在路邊,前後兩面都有字,如此凋敝,不見當年風採。
在洪少霖保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原本這座坊是雙柱雙層結構。正麵坊頂左右有雙獅裝飾,中為「欽定」石牌;下面牌匾陰刻著「五經進士」四個大字,兩旁有文臣裝飾;下層石垛刻有銘文「雍正甲辰殿試二甲進士累封中憲大夫太常寺少卿陳大玠」字樣,吞龍橫梁上有雙龍戲珠浮雕,兩邊坊柱上刻有楹聯一對。
背面孝子坊與正面五經進士坊在結構上是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孝子坊沒有文臣裝飾,而加刻銘文,坊柱上的楹聯也不一樣。
聽說石坊的部分構件被隨意扔在附近,記者與洪少霖一起扒開草叢尋找了下,果然發現了另一根石柱,然而也只剩下一半,還有一根橫梁。
有人花三四年時間 鑽研「陳大玠」生平
說到陳大玠其人,洪少霖說有一人比他研究更深,那就是他的朋友陳進強。
陳進強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在他家中,記者看到他為探究陳大玠所搜集的材料,《豐州集稿》《南安縣誌》《泉州府志》《南浦陳氏族譜》……在案頭厚厚壘著。
陳進強說,其實他很早就對陳大玠的生平感興趣,三四年前回到南安,才發現石坊已經被毀。「有點後悔,如果早點研究,有更多人認識這座牌坊,也許現在還能好好保存著。」
陳大玠是泉州清代名人,一些史料上都有他的生平。「史料上記載,陳大玠是晉江人,可是他的牌坊為何立於此處?與鋪頂村的陳氏一族是否有關係……」陳進強心裡有很多疑問,也查過村裡的族譜,卻沒有陳大玠其人。
陳大玠生有六子,身上都有官職。「這樣的情況,陳大玠在當地應該是非常有名望的官紳之家。」陳進強說。然而,他翻遍了不少地區的陳氏族譜,卻未能找到陳大玠及其子孫的記載。
採訪間,陳進強接到一個電話,原來他託人買的《福建陳氏族譜》已經到了,「希望能找到他。」陳進強還打算抽空前往惠安,拜訪當地主持修撰陳氏族譜的人。「找尋陳大玠當年中進士的榜單紀錄時,其名字後寫著『惠安生』,說明他當時是在惠安讀的書。」
「如果有人知道陳大玠一支記載於何處族譜,希望能告訴我。」陳進強說。
陳大玠執政為民 立坊或為激勵沿途學子
「也許牌坊立於此地是為了激勵途經此地的學子。」陳進強有一個猜測,牌坊所在的這條路,是有千年歷史的泉永古官道,當時泉州學子要進京趕考需經此地。
根據陳進強收集的資料,陳大玠可是一名執政為民的好官。據了解,陳大玠在臨漳任知縣七年間(1728年-1735年),年年有政績,歲歲有貢獻。
據史料記載,雍正八年(1730年)夏季的六七月間,大雨連綿,漳河暴漲,屢次泛濫,直逼臨漳城下。漳河兩岸村莊低洼之處,一片汪洋,房倒屋塌,許多百姓食不果腹,無家可歸。為了安撫災民,陳大玠按戶計算,沿村逐家逐戶給錢排澇修整,重建家園,並按地畝發放麥種,及時安排生產生活,安定民心,保障生活。次年春天,為使饑民度過災荒,開倉散谷10739石,賑災濟民。
陳大玠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抗洪防旱,帶領百姓開渠12條,與漳河相連,解決了漳河洩洪問題,也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除此之外,陳大玠在任期間,還注重減免百姓的勞役賦稅,捐俸重建城門,自掏腰包新建養濟院、育嬰堂、仁育堂等收養孤寡老人和社會上的棄嬰,重視當地教育等。
昨日,記者從市文管辦了解到,目前石坊的部分構件已被盜,部分構件被毀,很難再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