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馬殿包公廟的故事

2020-12-21 搜狐網

  赤馬殿位於瀏陽縣境內,這裡曾有一座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包公廟。解放前,廟會之期,前來祈福的人絡繹不絕,而廟內也至少要唱五至七天的大(湘)戲還願酬神。

  為什麼在瀏陽這樣偏僻的山村能修建如此一座規模可觀的包公廟?原來這與當地流傳的一則故事有關。

  我從小在舊戲班中生活,經常聽到師傅們茶餘飯後聊天時說起赤馬殿包公廟的故事,記憶猶新。

  他們說大約是宋仁宗皇帝時,赤馬殿地方有位姓周的人在朝中做糧官,有一次他奉命押運糧食到邊關聽用,路過黃河時,恰遇黃河洪汛,只見沿河兩岸被洪水衝得房屋無存、餓殍遍地,數以千計的災民掙扎在死亡線上,若無糧食扶救,百姓即將面臨死亡。周姓糧官,身為朝廷命官,又是掌管糧食者,深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見此災情豈能熟視無睹。但現在自己所押的是邊關軍糧,無君命豈可挪作他用?眼看百姓慘狀,他暗下決心,寧可丟官殺頭,也要拯救無辜災民。他即刻命人停車放糧。他這一舉措雖然挽救了數以千計的災民性命,卻保不住自己的命。

  卻說這一天包拯大人從陳州放糧歸來,忽看見前面一夥兵勇推著一人前往刑場,後面跟著無數百姓為這位被問斬者鳴冤叫屈。包大人命王朝、馬漢前去找幾個年長鄉鄰前來詢問情由。包大人聽了鄉鄰之言,明知就裡。當即吩咐將囚犯暫且收押聽候命令。

  次日,包大人上朝復旨,將陳州放糧一事奏明聖上。仁宗聽後勉慰「包卿辛勞」,吩咐擺宴與包大人慶功。包大人趁聖上高興之時,把路過黃河所見之事奏明天子;「我朝有這樣愛民如子的好官,真乃聖上之洪福、百姓之幸運」,奏得龍心大悅,不僅免去周某死罪,還道放糧有功,官升一級,恩賜回鄉省親耀祖。

  周糧官回到赤馬以後,把黃河放糧、觸怒上司被判死刑,幸遇包大人相救,不僅無罪赦放,反而升官之事對母親和家鄉父老們一說,眾人無不感謝包大人恩德。為此,大家建議為包大人立廟紀念,永受赤馬人之祈福。就這樣,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不到半年時間,一座金碧輝煌的包公廟落赤馬山鄉。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傳說至今。

相關焦點

  • 「我從包公家鄉來」採訪團探訪商丘包公廟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月19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採訪團來到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鎮的包公廟,探尋包公足跡,聆聽包公故事。據介紹,北宋時代的包公廟位於商丘古城南六十餘裡,現在為包公廟鄉政府所在地,此廟是為紀念為官清正的包拯而立的。據包公廟守護者王尊才介紹,此廟最早建於宋仁宗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距今960多年了。
  • 臺灣包公廟代表參訪合肥包公祠
    原標題:臺灣包公廟代表參訪合肥包公祠  中新社合肥1月20日電 (倪欣然 路夢)由臺灣各地包公廟代表組成的參訪團一行33人20日來到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內的包公祠,進行參訪交流。   參訪團參觀了包公墓、包公祠、清風閣等,隨後與合肥包公園代表進行了座談交流。
  • 臺灣高雄包公廟參訪團來安徽合肥祭拜包公
    臺灣高雄包公廟參訪團來安徽合肥祭拜包公 2019年09月19日 09:5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包河區臺辦  中國臺灣網9月19日訊 9月17日上午,合肥包公園迎來了海峽對岸的賓朋——臺灣高雄大發開封宮包公廟參訪團一行
  • 包公家鄉來人了,參觀了包公廟,去了李學生老家中華樓…
    11 月19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採訪團首站走進商丘,包公廟、放糧池等與包拯相關的傳說,給採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鄉民自發組織籌建包公廟採訪團從商丘市沿105 國道向南行駛大約40 多公裡,就來到了包公廟鄉。與其他鄉鎮不同的是,包公廟鄉在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尊包公像。包公廟就坐落在包公廟鄉包公廟村西頭。
  • 我從包公家鄉來 | 沒想到!河南這裡還有一個「包公廟鄉」!
    11 月19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大型融媒體採訪團首站走進商丘,包公廟、放糧池等與包拯相關的傳說,給採訪團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採訪團從商丘市沿105國道向南行駛大約40多公裡,就來到了包公廟鄉。與其他鄉鎮不同的是,包公廟鄉在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尊包公像。包公廟就坐落在包公廟鄉包公廟村西頭。
  • 包公是安徽人,為何在福州閩江邊和海邊建有包公廟祠?
    安徽合肥包公祠內包拯故裡包公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清明廉潔、剛正不阿的清官形象。這位安徽人,不但在故鄉有他的祠、廟等,在全國其它地方也有類似的紀念性建築。福州南臺島上潘墩村包公廟在福州也有包公祠廟。福州南臺島上的潘墩村,在文天祥祠廟的東側,一棵龐大的二級保護古榕樹下,就有一座小規模的包公廟。包公廟旁邊是文昌宮。潘墩村的這個包公廟在古榕下,應該是重修的仿古建築,鋼筋水泥結構,好像一個亭子。包公廟中央「公正廉明」牌匾下,供奉一尊包公像,紅面黑須,被村民以鋼筋及玻璃保護起來了,大概這個包公廟是開放式的,才出此策。
  • 探尋包公故事,弘揚包公文化—— 「我從包公家鄉來」2020再出發!
    ▲參加活動出發儀式的領導和採訪團代表合肥市肥東縣是包公的家鄉,包公也曾在河南開封、商丘、廣東肇慶等多地為官,留下了為官清廉、秉公執法的故事,形成了在國內外影響深遠的「包公文化」。這裡流傳著很多與包公有關的故事,採訪團將探尋當地的包公廟、包公晾米臺、商丘包河和商丘古城等包公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搜集包公故事。此外,還將以座談會、推介會等方式,將「包公家鄉」肥東、合肥的發展成就宣傳出去。隨後,採訪團還將前往包公後裔和其精神傳承的主要地區浙江寧波等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
  • 新加坡竟然有個包公廟,快來看看長啥樣~
    新加坡竟然有個包公廟,它坐落在盛港附近,說起它的來歷,還有幾分傳奇,原來這包公廟裡的包公像,就來源於中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林姓新加坡人,從中國帶來一尊包公像。新中國經過「解放」和「文革」,「反對封建迷信」、「破四舊、立四新」後,很多廟宇、神像都砸毀了,許多文物也都毀之一旦,類似的塑像也都被破壞了,更不允許隨便帶出國了。
  • 冬季旅遊妙不可言,記冷水包公廟
    基於以上的好處,筆者建議大家在冬天也不妨選擇一些天氣晴朗的日子,邀請朋友,攜帶家人,一起出去走走,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湖南長株潭的周邊旅遊景點冷水包公廟。老百姓歷來崇敬清官,民國時,醴陵縣境有9處包公廟。冷水包公廟是市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築。現存包公廟,位於慄山壩鎮冷水村,始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清朝曾多次維修。1928年,主殿部分損毀。
  • 探尋包公足跡 弘揚包公文化
    王大爺是河南省商丘市包公廟鄉包公廟的義務「看家人」,他每天早起,先是揮起大掃帚將規模不算小的包公廟裡外清掃一遍,然後來到廟旁的水池邊打幾桶水,用抹布將門楣、桌案擦一遍。這個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包公廟重新建好開始,王大爺一做就是20多年。
  • 我從包公家鄉來|「包公家鄉」與「殷商之源」共話包公傳承之路
    以包公精神為紐帶促進兩地深入合作「包公的故事在商丘可謂家喻戶曉。」商丘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玉傑在致辭中說,商丘是「戲劇之鄉」,包公戲是最受歡迎的,有關包公的戲曲一直傳唱至今,「這次包公家鄉人到商丘,是一次感情的聯絡,文化的追求。商丘和包公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流傳著很多與包公有關的故事。
  • 商丘人對包公的喜愛,讓「包公家鄉人」都感動了!
    11月20 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採訪團與商丘市委宣傳部、商丘專家學者、媒體代表等一起召開座談會,就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交流座談發言,紛紛表示將以包公精神為紐帶,建立起更加廣泛深入的聯繫,不斷促進兩地文化交流邁上新的臺階。 「包公的故事在商丘可謂家喻戶曉。」
  • 河南包公廟:貧困戶變「紅衣衫」扮靚美麗鄉村
    法治周刊河南訊(陳 旗 通訊員 江 裡)今年以來,包公廟鄉積極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際情況,包公廟鄉結合環境整治工作,安排他們從事環衛工作。「現在我不僅有事可做,生活也有保障,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啊。」貧困戶環衛工人認為打掃好衛生清掃是村裡的「門面」,幹起工作一絲不苟。全鄉將貧困戶納入到公益性崗位隊伍,不僅可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更能激發他們的感恩之心,同時也能和目前的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結合起來。
  • 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派出所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一村一警工作開展以來,商丘市公安局睢陽區包公廟派出所全體民警迅速行動,踐行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推進一村一警工作。 在轄區中華樓村委會走訪中,包公廟派出所所長安磊發現有村民李立功家庭經濟困難,父母多病,因沒有出生證明,兒子七八歲了還沒有上戶口,了解情況後,安磊決定對此戶進行幫扶,將其列為一對一幫扶對象,經常去李立功家送大米、白面,還為李立功的孩子買書包、鉛筆、文具盒等學生用品,解決戶口問題,並承諾對其孩子幫扶一直到大學畢業。
  • 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鄉組織小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
    原標題:睢陽區包公廟鄉組織小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清明時節緬先烈,革命紅旗有後生。4月3日,在睢陽區包公廟丁莊村人民領袖商丘丁莊紀念館門前,彩旗飄揚,人頭攢動。
  • 商丘包公廟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獲國家有關部門批覆
    4月19日,從商丘市水利局獲悉,商丘市睢陽區包公廟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實施計劃於近日得到水利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批覆。該工程計劃總投資1999.68萬元,是商丘市首個得到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農業綜合開發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
  • 商丘處處留下包公深深印跡
    巡察古城賑民鍘奸 豫劇傳承包公精神商丘處處留下包公深深印跡探尋包公足跡,聆聽包公故事,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毀損於解放初年,現在的包公廟是1994年在原來的地基上重建的,整個大廟長64米,寬41米,佔地1800多平方米。筆者還發現了廟內存有清道光年間的碑刻,字跡斑駁,記載著包公廟的來歷和修建的歷史。今年76歲的王尊才退休前在包公廟鄉衛生院工作。1994年,他和當地5位村民一起,決心復建包公廟。他以自家的6畝耕地換取了這處包公廟舊址,在原來的地基之上重新建起了包公廟。
  • 「我從包公家鄉來」尋訪活動走進商丘
    這裡有個包公廟鄉包公曾在商丘度過其為官生涯中重要的一段時光,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與包公有關的故事。採訪團從商丘市中心沿105國道向南行駛大約40多公裡,來到了包公廟鄉。與其他鄉鎮不同的是,包公廟鄉在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尊包公像。據悉,全國以包公命名的鄉鎮,只有肥東包公鎮和商丘包公廟鄉。
  • 兩岸包公文化交流火熱 臺灣已建10餘座包公廟
    圖為雲林縣四湖鄉海清宮(來源:臺媒)海外網10月7日電 近年來,兩岸包公文化交流活動緊密,擁有260多年歷史的雲林縣四湖鄉海清宮,享有「包公祖廟近日,臺灣《聯合報》走進安徽合肥包公園,感受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回味包公文化和包公傳奇故事。包公在臺灣影響深遠,相傳乾隆年間,海上漂來一尊包公的神只牌,臺灣民眾建廟奉祀,包公廟自此香火鼎盛。目前,臺灣的雲林、彰化、南投、苗慄、臺北、桃園、高雄等地,已建有10餘座包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