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
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駐村第一天,我就跟著村支兩委走進了百姓家中、下到了田間地頭,爭分奪秒對么巖一組各家各戶進行摸底排查。整個過程我們用了半個月,共計25戶132人,貧困戶7戶25人。後來,我又陸續參與到數據摸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違除雜、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建設等工作。那段時間,白天走訪、晚上整理資料已成我的工作常態,並逐漸體會、學會到了何謂細緻工作、務實工作。
么巖一組山高路遠,老百姓多以傳統種植為主。針對這個情況,我積極對接菸草公司,帶領其技術人員實地考察,發現么巖一組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烤菸。因此,在各級政府及菸草公司的支持、配合下,我們在么巖一組修建了兩座共計10棟烤菸房,可以烘煙200畝。2020年共有12戶參與種植230餘畝烤菸。
收成之時,我猶記得么巖一組組長詹文貴的喜悅,「我們的烤菸種出來比別的地方都大都好」。其實,粗略計算一下,這一年多來,我已為群眾解決實事40餘件。通過一次又一次幫群眾做實事、做好事,我也能感覺到,我與群眾的關係更近了。
其中,有一位70歲的老人彭萬忠和老伴常年居住在一間破舊老木屋內,腿腳不便,兒女不管,生活困難大。我用了近半年時間進行耐心勸導,才說通子女將父母接去輪流照料。後又聯繫住房專班,幫助老人拆除老舊危房,按照政策補貼修建新的安全住房。
還記得有一天,在昏暗的老房內,老人眼含淚水,捧出珍藏的蜂蜜水,對我說了一句「感謝」。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駐村扶貧幹部的光榮。
此外,我也一直堅持「自我充電」,以重大會議精神和上級文件精神為指導,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將會上集中學習與會後自學相結合,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等平臺開展學習,認真開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選擇駐村,我是無悔的。在這一年多駐村時間裡,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作為駐村幹部隊伍裡的一名「新兵」,我得到了鍛鍊和成長。我堅信: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我將忠於自己的選擇,繼續在駐村路上踐行屬於我的青春夢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曾書慧 整理
編輯 徐微微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