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逛菜市場的人生,一定很無趣

2021-02-07 新周刊

逛菜市場,其實逛的是人文,是人情味。/圖蟲


一個菜市場能裝下多少東西?


菜市場裡藏著一個地域最隆重的生活儀式。


從清晨時分東京築地魚市場裡上百條通體雪白、等待競拍的金槍魚到每年霜降後以「10斤」為單位被北京市民拉回家裡的大白菜,從湄公河上色彩斑斕、整齊碼放於船艙裡的熱帶水果到中東巴扎裡香料交織而成的奇異氣味。


看看菜市場裡的人們如何侍弄食物,你就能摸清一個地域的脾氣與審美。


菜市場承載著一個社區的人情味。退休老人可以從煮飯、照顧孩子的兩點一線間尋找宣洩感情的縫隙,哪怕只是在菜攤間說上幾句家長裡短。


檔口裡奔忙的小販可以與生活了十來年的城市產生些許聯結,哪怕只是看著一個老主顧由少年步入中年。


有交流存在的地方,人才不是原子化的。


菜市場洞悉一個城市健康運轉的規律。如果沒有像建築學者盛強那樣騎車跑遍北京三環內的菜市場,你也許並不會知道高端產業與小商業之間的依存性。


如果沒有像扉美術館館長何志森那樣讓學生與菜販共同工作,你也許並不知道城市改造的關鍵之一還在於重塑人的關係。


菜市場見證的歷史變遷波瀾壯闊,從地跨歐亞的絲綢之路到推開現代世界大門的「新航路」,有市場分布的地方就有文明。


菜市場給予個體的啟發簡單直接,它讓你重構與土地的聯結,但更重要的是,當你琢磨要不要為了菜市場裡比超市便宜5毛錢的土豆繞道1公裡去看看時,可能會在嘆氣的同時得到一個不算太壞的暗示: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畢竟,孟德斯鳩說過:「生活中有三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吃,剩下兩件目前還未發現。


所以,去菜市場吧!像蘇格拉底那樣,看看這世界上有多少不需要的東西和值得珍惜的東西;或者像歐陽應霽那樣,看看那些雜誌般五光十色的風景,就看到了生活的動人之處。


「在冬天的早上,世上只怕再也不會有比菜場人更多、更熱鬧的地方了,無論誰走到這裡都再也不會覺得孤獨寂寞。」


古代人的生活和如今沒啥兩樣,不都是買菜吃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多情劍客無情劍》中,古龍安排了這樣一個場景:虯髯大漢四顧茫然,不知該往何處去,信步走到了一個菜場。


各式各樣不同的人,都提著菜籃在他身邊擠來擠去,和賣菜的村婦、賣肉的屠夫為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空氣裡充滿了魚肉的腥氣,炸油條的油氣,大白菜的泥土氣,還有雞鴨身上發出的那種說不出的臊臭氣。沒有到過菜場的人,永遠也不會想到這許多種氣味混合到一起時是什麼味道,無論誰到了這裡,用不著多久,鼻子就會麻木了。但虯髯大漢的心情卻已開朗了許多,因為,這些氣味,這些聲音,都是鮮明而生動,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由此,古龍得出這一論斷:世上也許有許多不想活的人,但絕沒有人會在菜場自殺,絕對沒有!


汪曾祺、王世襄等老牌生活家乃至蔡瀾、陳曉卿、歐陽應霽等現代吃貨熱衷於逛菜市場的理由,也大致相同:


在菜市場,你能看到人間百態,看到人情冷暖,看到生活。收藏家馬未都曾建議,選一個菜市場,每年拍一組片子——當然現在可以拍成影像了,存上幾十年再看,就會發現,它的變遷是一個國家變化的縮影。


香港,中環soho,格雷厄姆街菜市場。/圖蟲


在巴黎市民心目中

中央市場的重要性不亞於市政廳或教堂


全世界的菜市場裡,知名度最高的恐怕是斯卡布羅集市,這得益於那首傳唱已久的《斯卡布羅集市》——


你要去斯卡布羅集市嗎?/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裡香/請代我問候住在那裡的一個人/她曾經是我的愛人……


而最有歷史底蘊、堪稱「菜市場之祖」的,則非巴黎中央市場(Les Halles Centrales)莫屬。


1863年Victor Baltard設計的巴黎中央市場。/ 維基百科


凌晨3點酒吧打烊後,我和朋友們去中央市場溜達,看膀大腰圓的工人們肩背手提地從卡車上卸下成箱新鮮的蔬果,準備當天的生意……我會和朋友們在市場邊找家開門營業的小館子,因為沒有什麼比一碗中央市場邊熱乎乎的洋蔥湯,更能給巴黎的浪漫長夜畫上完美句號的了……像我一樣,凌晨在那兒閒逛的還有藝術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至於美國作家哈裡·科羅斯比,每每宿醉後,他都是搭著市場農夫賣菜車返回住處的……


在《我的法蘭西歲月》一書中,美國名廚茱莉亞·查爾德回憶起她在巴黎的日子。在1946年隨丈夫保羅來到巴黎之前,她對廚藝一竅不通,巴黎打開了她的味蕾,也促使她開始學習法式烹飪。


巴黎菜市場所提供的食材,必須得配得上華麗的法餐。/ 《東京大飯店》


巴黎中央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


12世紀,路易六世提議興建中央市場,路易七世則將這一提議變為現實。在中世紀的巴黎,中央市場猶如一塊世俗狂歡的飛地,除了源源不斷地為市民提供食物,也為他們提供喜劇、雜耍等各色娛樂。


而隨著商家實力的增強,


中世紀時統管市場的大監管被漸成實力的肉鋪老闆們取代,他們才是日後布爾喬亞階層的主力。市場上的水上商團辦公室就設在現在的巴黎市政廳裡。巴黎的市政機構雛形就是直接從這個行當誕生的……


(見圖珊·薩瑪著《布爾喬亞飲食史》一書)


事實上,在巴黎市民心目中,中央市場的重要性不亞於市政廳或者教堂。


到了19世紀中後期,16世紀在弗朗索瓦一世治下建成的中央市場的拱廊建築,被12座用時興的玻璃、鐵製材料建造而成的「巴勒特亭」(得名自其設計師維克多·巴勒特)取代。


1971年,中央市場被拆遷。/ 維基百科


據《建造現代巴黎》一書記載,1872年的巴黎,人口即將突破200萬大關,巴黎人每年需消耗100萬公斤固體食物、近6億升液體。各種食材通過鐵路送達巴黎的8個火車站,再由4500輛馬車或手推車將之分送到巴黎的各個角落。


這幅景象,作家左拉在《巴黎的肚腸》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在睡意昏沉的凌晨2點,外形雷同的車隊穿過黑暗濃霧,用食物的聲響持續哄著這座黑色城市入眠。」


Raspail市場 / flickr@Kotomi_ 


時間進入20世紀60年代,巴黎人口增長到700萬,中央市場作為「巴黎的肚腸」已經不堪重負,最終於1971年被拆遷。它的功能被分流到巴黎各處,比如位於巴黎南郊的朗吉(Rungis)食品批發市場,遊客愛去的位於拉丁區的拉斯帕伊(Raspail)市場等。

中央市場的原址被改造成巴黎乃至歐洲最大的交通樞紐。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本想將之打造成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一體的文化中心,但還沒實施即病逝。之後,關於其改造、重建,一直備受關注。


2004年的那次改造,有兩位荷蘭建築師落選——一位是雷姆·庫哈斯,日後北京央視大樓的設計者;一位是維尼·馬斯,他設計了鹿特丹拱廊市場。


鹿特丹拱廊市場,吃貨和建築愛好者的心頭好。/圖蟲




「當一個菜市場消除的時候,

消除的不只是生活印記,

還有生活本身」


在我國,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易經·繫辭》中即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表述。但要論專門賣菜的市場,則在清末民初才出現。


以北京為例,北京雖然有著名的菜市口,但所謂「菜市」,指的是此地在元代以後逐漸形成蔬菜集散地、交易市場——菜農把蔬菜運到菜市,由菜行(又稱菜趟子)來定價,各油鹽店及小販則從菜行手裡躉菜,賣給各處的居民。


學者趙珩曾談及,菜市出現之前,油鹽店一度是賣菜的主力,就在店外支個棚子賣;賣菜的小販則或挑擔或推車,把菜送到家門口。


2008年8月14日,北京,奧運期間,凌晨4點的新發地農貿市場。/ic/圖蟲創意

1902年,北京東單使館區附近出現了第一個菜市——時稱東市場(East Market)。


趙珩認為,菜市的出現,對於北京人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東市場最初主要針對外國人,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它的主要消費者變成了中國人,名稱也改為東單菜市場。


趙珩記憶中的東單菜市場,「賣各種各樣的時新蔬菜、肉食,是當時北京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一個綜合性菜市場」。說它「綜合」,是因為過去北京的賣菜店不賣肉,肉店則不賣菜,涇渭分明。


豐洲市場全稱為「東京都都營食品批發市場」,2018年10月從築地搬至豐洲。/豐洲市場協會


根據臺灣作家、美食達人王翎芳的梳理,臺灣菜市場也是近代的產物:清代中期,在羅漢腳(臺灣本地人對單身來臺的漢族男子的戲稱)聚集的地方,菜市場因應需求誕生了。


最初它滿足的是物品交易的功能,原住民以獵物、皮革和漢人交換鹽巴及砂糖。上世紀50年代,臺灣實行都市計劃,各地除了興建公有市場,也鼓勵民眾自行興建民有市場。


民有市場的數量迅速超過公有市場,「每個臺灣人印象中,一定有個從小陪伴到大的菜市場,這就是臺灣人對菜市場一直有情結的原因」。



王翎芳稱,除了貨品,臺灣人還通過氣味來記住不同的菜市場:米糕是臺南特產,因此臺南的菜市場散發著糯米香甜的飯香及肉燥味道;


屏東是南部豬雞肉類交易的大宗,屏東中央市場的味道就帶有肉羶味;


臺北迪化街最知名的商品是南北乾貨及中藥藥材,平時是一股藥味,到了過年前這裡變成年貨採購地之時,又增添了各種甜品點心的香氣。而這些,都是菜市場記憶的一部分。


大陸的情況也一樣。正如北京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趙幸所說,「菜市場對一些人來說不只是一個買菜的地方,更是他們生命的印記」。


當老、舊、破的菜市場再也不適應都市高速發展的需求而面臨被拆遷時,她問自己:除了拆,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當一個菜市場消除的時候,消除的不只是生活印記,還有生活本身。」


大年初四早上,四川達州的菜市場,一盞黃燈點亮了攤販們的生活。/圖蟲

因此,2015年,在趙幸參與制定拆除決策的大柵欄天陶菜市場正式關閉之前,她和同事們對這個菜市場進行了一次「臨終關懷」——專門為它舉辦了一場創意市集。


「我們看到,菜市場不只是一種記憶的留存,它還可以成為全新的生活方式、為城市創造經濟價值的一種方式,以及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地標。」


趙幸在指出菜市場可以成為城市地標時,所舉的例子正是鹿特丹拱廊市場。它是一個市場+綜合體的典範,昭示著菜市場不僅僅是歷史遺留,更指向未來——


它希望人們不要用「社恐」的理由把自己困在家裡,而是走出家門,到現實世界中去。畢竟,現實才是最真實的。



《人人都愛菜市場》現已上市

點擊封面即可獲取


泰國,達姆諾恩·薩杜亞克浮動市場。/圖蟲

相關焦點

  • 愛逛菜市場的人,是不會垮的
    半年前,聊天中感覺他不太對勁,情緒特別消極,感覺有抑鬱傾向。一細問,原來他正在經歷人生中的至暗時刻。首先是身體熬不住了,長年熬夜,飲食作息都不規律,日積月累的,胃出了毛病。正巧又碰上項目不好做,丟了客戶,面臨項目解散的局面。
  • 我最愛逛菜市場,最愛那喧囂的煙火氣
    雖然我是個老爺們兒,而且也不是大廚,但是我喜歡逛菜市場,而且十分喜愛。從上大學那會兒開始,但凡有時間了,我就喜歡往菜市場跑跑。我既不買菜。也不做飯,僅僅是看看而已。只要往菜市場轉一圈,不管自己多麼煩惱和憂愁,立馬好了一半。因為看到菜市場裡面的花花綠綠,我就覺得神清氣爽,內心充滿活力。
  •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那就去逛逛菜市場
    在看紀錄片《風味人間》的時候,想起導演陳曉卿說過的一句話:一切不逛菜市場的城市旅遊,等同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在這個以尋覓人間美味為人生宗旨的人眼中,菜市場成了這世間匯聚所有美感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那之後的朋友開始每天堅持早起逛菜市場,買回新鮮的食材,親手為自己做飯,並每天在朋友圈裡曬出他做的菜餚,而在一條動態下面,我看到他回復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覺得人生太難,那就去逛逛菜市場。
  • 天啊,在博山居然有人不喜歡去逛菜市場
    原編 | 小城素說「 懂生活的人都愛逛菜市場 」立夏後的小城,六點來鍾天已大亮,街道上漸漸人頭湧湧,賣油條豆漿豆腐腦燒餅油粉的標準早餐攤首先吸收了全部熱度,飽餐一頓之後四散的人兒開始在熙熙攘攘的早市中挑選新鮮食材
  • 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就去逛菜市場吧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人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往往會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了自己做的美食,並且寫,愛自己,從好好為自己做一頓飯開始。食物的溫暖最能抵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而親自去菜市場挑選自己或他人喜愛吃的菜,更是一種無聲而誠摯的關愛。
  • 美食家蔡瀾先生最愛的不是吃美食,而是享受每天逛菜市場
    逛菜市場?很多年輕人不能理解,菜市場有什麼好逛的。以前,我也不能理解菜市場有什麼好逛的。到處都是擁擠嘈雜、熙熙攘攘的環境,互相說話要扯開嗓門,討價還價聲,吆喝聲。以前跟著父親屁股後面,總是不能理解他為什麼如此喜歡逛菜市場,無論去到哪個城市,他最愛的都是去菜市場。他喜歡砍價,儘管是1毛2毛,甚至最終沒砍價成功,他也很開心買下對方的產品。我不能理解這砍價1毛2毛的扯來扯去沒有結果的交易,我心生嫌棄甚至厭惡。
  • 不會逛菜市場的人,是沒辦法做好菜的
    業餘愛好是美食和做菜,特別是做菜,學會逛菜市場是基本功。我堅信一點,不會逛菜市場的人,是沒辦法做好菜的。雖然賣同一類菜品的攤位有幾十家,但各自進貨渠道並不完全一樣,總有幾家的菜品質量與眾不同,同一種菜品價格相差個一兩塊也是常有的,拿土豆來說,從1塊,到3、4塊一斤新土豆,最少有七八種,各有特色,口味和喜好不同,自然選擇也不一樣。要是逛市場時,遇到新鮮的應季菜品,如早上剛割的韭菜、新挖出來的筍、才撈上幾小時的藕之類,一定要買點回家做菜,飯都能多吃一碗。
  • 去澳門,逛菜市場!
    反而是菜市場和一些老街,我每次去都會逛上半天,去感受一下本地的味道。菜市場是我最有興趣去逛的,澳門地方小,大的菜市場不多,我經常去的是紅街市菜市場,這邊很熱鬧,也很有生活氣息。第一次去的時候,發現他們這邊賣的蔬菜,跟我們家那邊是差不多的,我家是廣西的,還看到他們賣有廣西芋的,覺得好親切。
  • 周末早晨逛菜市場,是疲憊生活的一道光
    不信你看高冷如張愛玲,都在接地氣兒的菜市場找到了人生的可愛:「秋涼的薄暮,小菜場上收了攤子,滿地的魚腥和青白色的蘆粟的皮與渣。一個小孩騎了自行車衝過來,賣弄本領,大叫一聲,放鬆了扶手,搖擺著,輕情地掠過。
  • 別再學網紅打卡了,會玩的人都在逛菜市場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寫道:「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一切不逛菜市場的城市旅遊,等同於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北京三源裡菜市場一景(來自馬蜂窩用戶@石頭)【點擊圖片,查看三源裡菜市場旅遊攻略】文學界的「美食大家」汪曾祺老先生也愛逛菜市場,他曾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
  • 我在全世界逛菜市場:日本的震撼西班牙的歐洲最美,中國的這市場...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 昆明篆新農貿市場,堪比5A景點的菜市場,是昆明最值得去的地方
    【導語】文學界的吃貨汪曾祺老先生寫過:「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每個熱愛生活的人,應該都喜歡逛菜市場。
  • 逛什麼街啊,逛菜市場才是正經事!
    最美不過菜市場,那些最值得去的一逛的地方。一反性冷淡常態,MUJI也開始食起人間煙火。就在上個月,MUJI全球最大菜市場正式在大阪府堺市開業!肉質也採用了優質的衝繩豬肉和宮崎縣黑毛和牛,廚藝不佳的夥伴還可以現場要求師傅代替烹飪。
  • 去當地菜市場逛一逛就八分飽了
    去當地菜市場逛一逛就八分飽了對於日本物價貴這件事,我早有耳聞,不光光是去旅遊的國人反饋回來的信息,就連日本人自己都說,在日本成為一個月光族並不難。可想而知,日本的物價也許真的不是那麼平易近人。但是在日本生活一天到底要花多少錢呢?我覺得去菜市場逛一圈就知道了,因為市場裡面的物價,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生活標準了。
  • 中國遊客在泰國逛菜市場,卻忍不住驚呼:比中國菜市場乾淨多了
    許許多多的中國遊客都會選擇去泰國體驗當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雖然今年受到全球大環境的影響,到泰國旅遊已經不那麼現實了,但泰國依然會讓許多中國遊客忍不住慢慢回味。我上次到泰國清邁去旅行,就順便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去逛了逛他們的菜市場,親身體驗到了泰國本地人的日常生活。
  • 抱著好奇心去逛了逛素可泰的菜市場,瞧泰國的菜市場裡都賣些啥?
    素可泰分為老城和新城,新城和老城有一段距離,開車起碼十幾分鐘,所以如果從曼谷坐巴士到素可泰,一定要搞清楚是在老城下還是新城下。說是老城,其實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大塊地的歷史公園加上一條街。至少從我們住的酒店步行到歷史公園的門口,大概也就是二十分鐘左右,還是慢悠悠走的。今天這篇就來說說這條街上的菜市場吧。
  • 逛了一個月菜市場,治癒了我的文青病
    每天逛起了菜市場,一天少則一趟,多則三四趟。相比以前的厭惡,現在對於這種活色生香的場景越發的喜愛。這個菜市場直線距離我家不足300米,是位於隔壁小區的地下一層,我經常穿過住的小區西側門,再往右拐,頂多再走個200米就到了菜市場位於馬路一側的大門,近的很。
  • 北海道遊記——菜市場是旅行中最地道的風景
    ;旅途中最地道的風景也在菜市場。雪蘭和末娜每去一個地方旅行,都會去當地的菜市場逛逛。雪蘭說她有一個室友,曾經特別愛找她逛街,因為她總是逛著逛著就去了菜市場,後來室友就很少找她一起逛了。回北京的前一天,特地去了青森的菜市場。那是一個集海產品、蔬菜、熟食、雜貨為一體的市場,海產品規模最大。青森的特產扇貝、蘋果、大蒜最佳,菜市場裡的扇貝論個賣,180日元一隻。
  • 看園林也要逛菜場,蘇州網紅菜市場圖鑑
    汪曾祺老先生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知時醬的江南尋味之旅——蘇州站,除了尋訪美食、品味園林,還走進了尋常巷陌裡的菜市場。
  • 可以嘗遍人生百態的地方,叫做菜市場!
    一直覺得菜市場大概是人間煙火之處的最佳體現,小販兒清亮的吆喝聲,熱熱鬧鬧的討價還價聲,五顏六色、新鮮水嫩的瓜果蔬菜,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最普通的菜市場,承擔著平凡人們的餐桌。據說每個天天去菜市場的人都是追求生活樂趣,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