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成都是水彩畫很普及的地方,這個感覺來自於關注自學水彩畫的粉絲裡成都的粉絲數量排第五位。另外城市越發達的地方喜歡畫畫的人喜歡水彩的人就越多,而且成都平原這個地方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有滋養藝術的廣闊土壤,有取之不盡的文化元素和自然素材,應該比我生活的城市水彩發展的更普及更活躍才對。可是事實跟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
在四川省美術館看了一個是脫貧攻堅主題畫展,一個是館藏精品展,還有一個攝影展。
脫貧攻堅主題展這種政治宣傳類的展,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能看到好作品,看到兩三張水彩作品還是挺驚喜的。我們來看看畫的怎麼樣:
最後這組人物畫也是水彩,這是一幅畫的局部。畫的是脫貧那一刻大家的喜悅與輕鬆的心情。你們覺得畫的好嗎?
我發現凡是能入展的水彩作品都是大幅的,偏寫實風格的,並且平時的展覽水彩作品就很少,國畫和版畫油畫居多,水彩真的算冷門和小眾的畫種了。
館藏作品展裡沒有水彩的影子,但是有幾幅國畫真的美,我覺得那種淡雅的色彩構圖和用筆值得細細體味。
這張畫的鵝,就是用點線面來表現,有點吳冠中國畫的味道。
陳志才的這張花鳥國畫作品雋永典雅,既有寫意畫的灑脫又有工筆畫的細膩,色彩上淡淡的粉紅色和灰紫色墨綠色搭配,裝飾性很強。
我搜了搜陳志才的其他花鳥作品,都很美。拍照拍不出原作的美。
油畫作品裡邊,對上邊這四幅畫印象深刻。最喜歡第一張畫那個清冷的色調和它放鬆的筆觸。
真心希望以後官方的展能多入選些優秀的水彩作品,希望能更多的選擇發揮水彩特性的作品,能多角度的展現水彩的魅力和味道。這種寫實風格的水彩,論畫意和靈動比不上國畫,論色彩豐富和厚重感比不上油畫,而水彩本身所具有的水色淋漓的特質沒有體現出來。著並不能多角度的向大眾展現水彩的魅力。
從四川美術館出來,去寬窄巷子的路上偶遇成都市美術館,成都市美術館不大,就是個四合院,正在舉辦朱珮君百年誕辰畫展。
朱珮君是老一輩畫家,成都本地人,擅長花鳥國畫,著名畫家(不過我剛剛知道)。來看看朱老的畫作。
雋永的小品和淡雅的設色,很有女性畫家的氣質。
朱老有些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館藏,比如下邊這張《芙蓉鯉魚》,是不是感覺看著很眼熟呢?
依我粗淺的認識,國畫和水彩真的有很多相通之處,色彩的處理和協調,筆觸的多變和生動,這些都是水彩和國畫共同追求的東西,只不過國畫不畫光影,更注重意趣的表達。而水彩的本性是西方繪畫的那一套,是光影的表達。
怎麼把水彩畫的既有東方韻味,國畫味道,又不遺失它本來的秉性是一個要拿捏好的尺度。兩邊都太過,就沒什麼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