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內城的大致情況,前一篇「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之二北京內城東南角樓」中已經描述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想看的同學,可以向上倒一集看一下哈!
今天講的是兩段城牆:一段在東南角樓附近的南城垣東段及東城垣南段遺址;一段在今西便門附近的內城西城牆遺址;1984年,這兩處明代內城城牆遺蹟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南角樓附近殘留的內城城牆分為兩段,一段是南牆東段,從崇文門到東南角樓保存了南牆遺址約1245米,包括11座墩臺。雖然有200餘米還保存原來的高度,但牆體破損還是非常嚴重,牆上雉堞、女牆、石制水口等都已沒了蹤跡,仿佛斷頭的巨人無力地癱在地上似的。
另外一段是東牆南段,從火車道以北到北京站前街路口,大概不到400米,包括3個墩臺,其中除去地面殘留的遺蹟外,只有200米左右的牆體保持6米高。
2002年開始,北京市政府對遺址進行了整治,拆除了城牆周邊的房屋,用收集上來的40多萬塊舊城磚,在儘可能保持城牆原貌的情況下,對城牆進行了加固和補砌。並對城牆周邊進行了綠化改造,建成了「明北京城牆遺址公園」。
在殘留的11個南牆墩臺裡,位於中間位置的墩臺有些與眾不同,他比其他墩臺都要大,目測有40米寬。據說是整個內城城牆172個墩臺中最大的一個。
就在最大的墩臺南側,在這片綠樹成蔭的公園中間,立著一組坐北朝南的紅頂灰磚建築。
這組不起眼的建築,就是1901年建成的京奉鐵路的第一座鐵路信號所,是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計建造的,據說蓋房所用的磚都是當時從英國運來的。
這個金達,可能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但是他在中國鐵路史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他在中國工作了32年,建成了中國第一條標準軌道的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中國火箭 龍號」和第一個鐵路機車廠,就連我們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深造回國之後,也是在他手下任見習工程師的。以至於後來清廷授予金達「雙龍寶星」,並冊封為「中國二品官員職位」。
信號所的西南角,還保留了一段原京奉鐵路從正陽門至東便門的鐵軌。
所以這兩處建築雖然都不是非常起眼,但卻是有著百年的歷史,並且承載著不容後人忘卻的歷史!
西便門附近的內城城牆遺址屬於西城城牆南段,在修復之前僅剩一段長近200米的夯土芯。1987年,有關部門用13萬塊新城磚在夯土芯之外包砌新磚,從南端城牆的遺蹟看,很像是西南角樓的臺座。
向北修復的城牆一直延續到一個貌似墩臺的臺基,臺基上建造一座歇山頂的方樓,面朝西開有兩層八個箭窗。臺基下還有向西延伸的城牆遺址,所以很像是內城與外城銜接處的碉樓,俗稱「八瞪眼樓」。
再向北,在城牆的盡頭,立有巨石一塊,上面刻有侯仁之撰寫、劉炳森書丹的《明北京城牆遺蹟維修記》。
繞到城牆東側,有臺階可以登上城牆。上面可以看到方樓的東面,呈雙開門對稱式,看裝飾和周圍布置,有點兒會所的感覺。
最南頭還立有一塊方形紀念碑,上刻「明北京城牆遺址」,落款康雍(猛看一愣,以為是康熙)。有特點的是落成時間為「公元千九百八十八年秋」。
整個城牆還保留7處斷面遺蹟,並用玻璃保護起來,使遊客可以看到明清城牆的遺蹟。
西便門城牆遺址,雖然維修的痕跡實太過明顯,有些用力過猛的感覺,但最起碼能夠把明城牆的遺蹟保護起來而沒有拆掉,並且周圍綠樹成蔭,鬧中取靜,也算是欣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