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2020-12-06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

「朕知道了」系列周邊商品,擁有高人氣。(記者林至柔攝)

臺北故宮在2015年曾達到年度接待人次高峰,創下614萬人次參觀的紀錄,成為當年全球第6位參訪人次的藝術博物館。相較往年,剛過的2019年臺北故宮參訪人數約500萬人次,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副處長王耀鋒表示。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

「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記者林至柔攝)

文物更親民、生活化

到2006年至2008年任職的臺北故宮院長林曼麗,提出了「old is new」的概念,讓臺北故宮文物更為活化,首次引進授權廠商開發文創產品、與外界品牌合作。

王耀鋒表示,民眾非常喜愛臺北故宮的文創周邊商品,也非常好奇其背後的設計師,不過其實臺北故宮並沒有所謂的「御用設計師」,而是透過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喜愛的文物取向後,向外界提供招標的機會,每年都會有兩次公告,透過外界廠商、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文創結晶,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及文創營銷部再對各項提案進行實用性、與文物連接程度、安全性及設計美感的審查。

翠玉白菜周邊商品長年佔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類銷售排行前9名。(記者林至柔攝)

致力多元發展

王耀鋒認為,「文創推廣也是教育延伸的一種方式」,近年來創新、創意的文創商品深受民眾的喜愛,但如何在廣大珍貴的文物當中,如何選擇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文化創意開發的品項就是一大課題,其根據主要有二,一是臺北故宮主動會挑出一些希望被民眾認識、傳承下去的文化記憶點,例如近年臺北故宮希望透過文創產品讓民眾認識更多古時的文化節慶,就會選擇相關的節慶文物作為文創商品的代表;二是民間企業提供概念,例如許多包包廠商會主動與臺北故宮合作,將一些文物的花紋印製在包包上。

臺北故宮結合了外界廠商與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文創結晶。(記者林至柔攝)

此外,王耀鋒表示,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雖受大眾喜愛,但近年受陸客來臺人數減少影響,成績也有明顯下降,往年臺北故宮文創產品一年可達7億(新臺幣)收益,幾乎與門票收入持平,不過在2019年遞減到5.7億(新臺幣),未來將努力往多方面發展,讓文物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高楊)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6月14日上午,來自南京秦淮區的李玉華和父母一起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自由行。當參觀完臺北故宮的珍藏展品之後,一家人又興致勃勃地來到位於負一層的禮品區,仔細地挑選這裡售賣的文創紀念品。  書籤、名片盒、起瓶器、滑鼠墊、紙膠帶,李玉華對這些以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為原型製造的小商品愛不釋手。而她年近60歲的父母,也分別挑中了印有各類瓷器花紋的領帶和絲巾。
  • 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還有不少人將之與臺北故宮的肉形石耳機、翠玉白菜傘、「朕知道了」膠帶紙一一對應,認為「萌是一樣的萌」。不過,說到文創,臺北故宮博物院絕對算得上是先行者。圖一:翠玉白菜摺疊傘 有關翠玉白菜的文創商品多達幾十種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
  • 盤點臺北故宮文創產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膠帶,這款售價200臺幣(約合40.9元人民幣)的膠帶當天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售罄。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搞文創產品抄襲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已做8年了
    原標題:搞文創產品抄襲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已做8年了   兩岸故宮競相拿老祖宗留下的文物搞創意,繼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去年爆紅大賣後,北京故宮最近也推出了一系列文創商品,包括朝珠耳機、故宮頂戴花翎官帽傘、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對於有網友質疑,北京故宮否認創意抄襲自臺北故宮。
  • 當故宮博物院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兩「掌門」暢談文創
    如果您對中國的博物館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些創意是源自兩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些產品創意新穎,或形象呆萌,或美觀別致。但不知您有沒有注意,這些有趣的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提到這些創意,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這兩位被認為是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巧的是,二人昨天在浙江寧波相遇了。
  • 將典藏與生活結合打開文創之路——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原標題:將典藏與生活結合打開文創之路——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  新華網臺北10月9日電(記者孟昭麗 陳鍵興)10月1日至7日,臺北故宮商店營收突破2000萬元(新臺幣,下同),而今年前九月營收累計高達5億4855萬元。
  • 臺北故宮博物院攜文創衍生品首次亮相上海
    臺北故宮博物院攜文創衍生品首次亮相上海 2012年04月08日 08:57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風景文創 臺北故宮紀念品設計研究
    旅遊紀念品主要是通過造型手段來實現其符號化的,從而使其具有信息傳播作用和精神功能,對於博物館類的旅遊紀念品而言更具有傳播價值,不僅滿足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實用的物質需求,而且滿足人們在旅遊過程中以及旅遊後精神性的需求。臺北故宮博物院在其文化符號的傳播上,通過自身特有的紀念品設計,實現了歷史文化與時代的結合。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開班傳授「文創秘籍」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開班傳授「文創秘籍」  新華網臺北1月22日電(記者許雪毅 陳斌華)臺北故宮博物院22日宣布,將於3月至12月舉辦第六屆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延續前五屆成功培植文創合作團隊經驗,秉持「為青年及產業找出路」的目標,邀集臺灣文創13個領域的頂尖師資,向學員傳授文創商品設計實務經驗和產業合作開發秘籍。
  •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關鍵詞:文創7月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膠帶,這款售價200臺幣(約合40.9元人民幣)的膠帶當天傍晚上架
  • 臺北故宮 文創開發未如預期引爭執
    華夏經緯網11月2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博物館文創是近年島內外博物館大力著墨處,除了推廣、教育功能,更是盤好生意,臺北故宮21日,在今年年度臺北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預算案報告,多名立委便質疑幾年來故宮文創商品設計競賽並未達到預期的成效,期許故宮在臺灣具文創設計扮演起領頭羊
  • 臺北故宮文創衍生品首次亮相兩岸文博會(組圖)
    臺北故宮文創衍生品首次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此次臺灣展區中規模最大的展位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典典藏仿製品、工藝品等衍生性文創商品等均首次亮相廈門文博會。一個濃縮版的臺北故宮展示在大陸民眾面前。
  • 關於故宮文創產品開發運營的調查報告
    一,緣起:說到故宮的文創,我們不得不提到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對中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的影響,在1983年,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提出了「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那時候正好是英國和澳大利亞提出「創意產業」振興城市計劃的最早階段,接著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鑑。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圖/中新網   在臺北故宮服務38年,於今年隨臺灣政黨輪替卸下重擔的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在這位學者型院長的任期內,臺北故宮南院於去年底開館試營運,在人流管控限制下,營運至4月30日參觀人數達62.3萬多人,超越羅浮宮朗斯分館,帶動了地方繁榮;臺北故宮的教育推廣、文創成果、國際及兩岸交流等,均有傲人成果。特別是在跟北京故宮文化交流方面多有推動。為肯定其在臺北故宮的貢獻,卸任前,馮明珠獲得一等功績獎章。
  • 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生意:脫銷的「膠帶」商機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銷,僅僅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產業的冰山一角,臺北故宮僅依靠其文化創意商品,去年就獲得逾7億元新臺幣的收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創」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高居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哎呀!就是這個,快買!」這裡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附設的商店,店員剛從箱子裡把紙膠帶商品上架,立刻就被買走,遊客們都衝著膠帶上的「朕知道了」四個字而來。
  • 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